在今天(7月25日)上午开幕的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上,“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驶入‘快车道’”入选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1年度十件大事。

 

5月25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轴线保护和申遗工作,要求把传承北京城市历史文脉的中轴线保护好,以中轴线申遗为重要抓手,统筹保护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水平。

 

“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国传统文化活的载体,代表了东方文明古都规划建设的最高成就,体现了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责任。”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副主任姜俊梅在今天的市人大常委会发布会上介绍《条例》立法有关情况时表示。

 

看点1

什么是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井然有序、气势恢弘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它是中国现存保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集中展现了13世纪至今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杰出才能。

 

姜俊梅介绍,《条例》明确了中轴线的空间位置和遗产点位构成,便于社会公众了解和参与保护;为了对中轴线及其环境进行整体保护,《条例》将在中轴线居中对称格局下形成的历史城廓、历史街巷、城市标志物、景观视廊、历史河湖水系、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及与中轴线价值密切相关的国家礼仪传统、城市管理传统等,也作为保护对象作出了规定。

 

看点2

谁来保护北京中轴线

 

中轴线是历史留给北京的宝贵文化遗产,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中轴线的责任和义务。

 

《条例》鼓励、支持公众参与北京中轴线保护活动,同时明确了多层次的保护主体和保护责任,着力构建系统、规范、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包括,市政府和保护对象所在地的区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市文物部门主管整体保护,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建立议事协调工作机制,统筹协调重要事项;设立保护机构,具体负责保护、监测、研究和展示工作;保护对象的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其他保护责任人依法履行保护责任等。

 

看点3

怎样保护北京中轴线

 

中轴线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七个多世纪风云变幻,保存延续至今十分不易。

 

姜俊梅说,《条例》坚持统一规划、统筹管理、整体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围绕保护中轴线的突出普遍价值,维护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提出了一系列保护要求和保护措施。包括,编制保护管理规划,划分遗产区和缓冲区,针对各类保护对象提出具体保护要求,并从资源调查和保护监测、考古勘探、工程建设、腾退改造、应急保障等方面,规定了全方位的保护措施。

 

看点4

如何让中轴线活起来

 

“合理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姜俊梅说,只有深入梳理挖掘中轴线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内涵,加强文化展示,促进合理利用,才能保持中轴线的生命力,使其更好发挥传承文化、启迪思想、推动发展的作用。

 

对此,《条例》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针对不同主体,规定了多种传承利用措施。包括,推动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向公众开放,鼓励向公共文化机构捐赠实物、资料,鼓励高校院所、专家学者进行遗产价值研究,鼓励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鼓励保护区域内的居民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公众体验,促进中轴线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强对保护区域内的业态引导等。

 

看点5

公众如何参与中轴线保护

 

保护区域内社区公众和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遗产价值的准确认知,提升共同保护的社会共识,促进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传承发展。

 

对此,《条例》明确了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包括,建立遗产信息平台,为公众查阅信息、共享研究成果等提供便利;鼓励保护对象的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开展遗产价值发掘、阐释和传播活动;鼓励通过开展研究、宣传政策、捐助资金、提供场所和服务等方式,参与保护利用;建立保护机构与保护区域内居民的日常沟通机制等。

 

《条例》还强调,政府应当统筹协调中轴线保护与城市发展、民生改善的关系,按照相关规划的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促进遗产保护共治、成果共享。

 

此外,《条例》还就政府有关部门不履行保护职责,破坏或者损毁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古树名木,未经审批在保护区域内进行工程建设或者其他影响中轴线传统风貌、历史格局的活动等行为的法律责任,与相关法律法规作出了衔接性规定。

 

  • 链接

立法期间同步研究中轴线申遗保护规划和申遗文本

 

北京市司法局二级巡视员王鸿剑介绍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前期工作情况和普法工作情况。

 

王鸿剑介绍,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按照《世界遗产公约》要求,遗产申报地需要颁布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地方性法规。

 

在立法思路上,《条例》对标国际公约,提升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层次和水平;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同时做好与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规定的衔接。

 

据王鸿剑介绍,《条例》的立法,同步研究中轴线申遗保护规划和申遗文本,最大限度地将规划管理要求、措施和申遗文本转化为法律规范,确保《条例》内容与保护规划、申遗文本有效衔接。

 

同时,还就遗产管理体制、建设活动管控、旅游管理等重点问题,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现有建筑物、构筑物实施改造,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的维护修缮责任等重点问题进行立法论证。

 

《条例》通过后,有关部门加强《条例》内容解读工作,将结合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特点,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多种方式,讲解中轴线文化遗产知识,解读《条例》内容,引导公众学习了解《条例》,关注和参与中轴线遗产保护。完善《条例》的各项配套制度,推进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深入。

 

北京市文物局:在首都博物馆常设中轴线专题展览

 

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凌明介绍,接下来将统筹抓好遗产保护与民生改善。

 

“我们围绕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48项任务,各部门集中发力,取得多点突破,重点文物有序修缮,正阳桥遗址考古发掘出明代镇水兽遗存,太庙、先农坛核心区域办公用房完成腾退,影响中轴线景观视廊的建筑完成拆除。”凌明说,接下来,将利用完成修缮的钟鼓楼、正阳门、永定门,以及腾退后的先农坛等文物保护单位,不断改善周边环境,引导文物活化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条例》明确北京中轴线坚持统一规划、统筹管理、整体保护、合理利用,市区两级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这也是北京中轴线实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保障。

 

凌明说,接下来,将依托北京中轴线保护议事协调工作机制,统筹、协调中轴线保护重要事项;发挥市文物局统筹作用,协调各有关部门、遗产点按照职责做好保护管理工作;落实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中心职责,全面做好中轴线的保护、监测、研究和展示等工作。

 

“中轴线申遗保护影响日益扩大,随着《条例》的贯彻实施,广大公众会更加关注并参与中轴线的遗产保护。”凌明说,我们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和传统节气、节日,组织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在首都博物馆常设中轴线专题展览,继续打造《最美中轴线》《万里走单骑》等节目,让公众感悟古老文明传递的文化力量。通过历史文化名城对话会等活动,加强与国际遗产组织、遗产专家沟通联系,凝聚共识。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