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8日,八达岭古长城景区67-69号敌台修复现场。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520.77公里的北京长城,以明长城为主体,穿越平谷、密云、怀柔、昌平、延庆、门头沟六区,是全国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最丰富的段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长城遭受严重破坏。一些文物保护专家痛心疾首,强烈呼吁保护长城。198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长城北京段整体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以来,北京市开展了近百项长城保护工程。


2017年5月4日清晨,箭扣长城脚下的西栅子村,一早从家里赶到工地的钉掌师给驮队的骡子钉掌。吴江 摄


2017年5月4日,箭扣长城修缮工地料场,驮队的马夫们正在往骡子背上捆绑城砖。吴江 摄


2017年5月3日,箭扣长城修缮工地,一名工人刚刚完成一次搬运,其衣服上留下和城砖形状一样的印记。吴江 摄


2017 年5月3日,箭扣长城修缮工地,工人们在山顶的长城上施工。吴江 摄


2017年5月3日中午,箭扣长城修缮工程工地,工人正在施工。吴江 摄


随着《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至2035年)》的公布,针对北京长城的保护修缮力度进一步加大。该规划提出,到2035年,通过抢险、日常维护等手段,北京市将实现长城本体和载体全线无险情。为达到这一目标,从2019年开始,北京每年固定推进10个长城抢险加固项目。截至今年6月,北京已组织实施50项长城抢险加固工程。


2021年,为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的研究,解决长城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经费等诸多问题,以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挂牌成立为契机,北京把工作重心由长城一般性保护工程向研究性修缮项目转变。


研究性修缮主要包括考古、设计勘察、设计方案的制定、施工四部分。相对于以往的修缮项目,研究性修缮将重点加强施工前的科学研究,通过科技手段、加入考古力量,收集更多科学数据,利用数字化技术推演病害。


2020年9月17日,昌平区流村镇的明长城,两位工人在修缮现场附近的帐篷里查看施工图。图/视觉中国


2020年9月18日,工人背着建筑材料前往八达岭古长城景区67-69号敌台修复现场。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2020年9月18日,八达岭古长城景区67-69号敌台修复现场。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2021年7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长城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保护管理示范案例,以北京箭扣长城保护工程和八达岭遗产影响评估为代表的长城保护管理实践为各国开展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和系列遗产保护贡献了卓有成效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记者 王远征 展圣洁

编辑 刘晶 张湘涓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