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中宣部举办“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司法部部长唐一军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地位全面确立,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编纂民法典,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截至2022年6月底,制定修改法律行政法规730余件次,现行有效法律292件,行政法规598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科学完善。

 

7月28日,中宣部举办“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有效解决了“奇葩证明”等问题

 

唐一军介绍,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中央依法治国办会同有关部门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推动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推进法规规章备案审查,围绕机构改革、自贸区建设、民法典施行等开展多批次的法律法规专项清理。十年来,经审查共推动制定修改行政法规420余件次,废止59件。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司法部部长唐一军。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压缩,各省、市、县政府全部制定公布权责清单,持续开展“减证便民”,推动各地方各部门清理证明事项2.1万多项,有效解决了“奇葩证明”“重复证明”等问题。

 

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组织开展省市县乡四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试点,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农业、文化市场、交通运输等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加强行政复议监督,十年来各级行政复议机构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90余万件,案件纠错率达13.6%。

 

传染病防治法等制定修改工作正积极推进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许安标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计划,加大立法修法力度,并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许安标。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制定生物安全法,完善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等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制定医师法,用法治守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作出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有关决定;修改动物防疫法等。公共卫生涉及的领域很广,在其他相关法律的制定修改工作中也作出有针对性的相应规定。

 

一批重要的法律草案已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包括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畜牧法修改等。

 

一批重要的法律正在抓紧起草修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等法律制定修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立案难”问题已经成为历史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高憬宏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长期困扰群众的“立案难”问题已经成为了历史。为了让老百姓解决纠纷更便捷、更普惠,成本更低廉,选择更多元,人民法院建成“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在国际上独树一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司法为民之路。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高憬宏。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他介绍,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联动资源最多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人民法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政机关、各类调解组织、律师、专家学者、基层自治组织等建立“法院+社会”多元解纷体系,为人民群众化解纠纷提供菜单式服务。与法院对接的调解组织和调解员从2018年初的1264家、1.4万人,增加到8.3万家、33.5万人,累计参与调解纠纷2962万件,平均每分钟就有51件纠纷成功调解。多样化的解纷渠道,既能及时实现正义,又能有效解开群众的心结。

 

建立了线上线下融合共享、“一站式解纷”服务体系,创造中国模式。全国四级法院全部建成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服务项目从过去单一立案指引,扩展到50多项,各类诉讼事项在中心全部解决,成了“诉讼服务大超市”。去年,全国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实质化解80%以上的民事纠纷,平均耗时较一审民事案件缩短43%。四级法院应用统一在线服务平台支持群众打官司、全流程掌上办理,平台累计访问次数超过27亿次。网上解纷已成常态,12368诉讼服务热线实现“一号通办”不打烊,日均接听并处理来电3.5万件,满意度超过96%,群众解纷成本显著降低。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已实现常态化适用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陈国庆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我国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刑事犯罪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严重的犯罪持续下降,轻微犯罪占比逐年上升,基本占80%以上。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二级大检察官陈国庆。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自2018年10月份正式确立以来,检察机关和其他政法机关密切配合,在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积极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目前这个制度的适用率已经稳定保持在85%以上,可以说已经实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常态化适用。这对推动我国刑事诉讼模式向协作式转化,促进刑事司法由“治罪”向“治理”转化,推动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他表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有利于司法机关及时查明犯罪事实,也有利于分化瓦解犯罪;同时,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被告人认罪服法成为一种常态,当前一审后被告人上诉率为3.8%,低于其他刑事案件14.5个百分点。同时,当事人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依法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值班律师的法律帮助333.9万人次,非羁押性强制措施适用比例不断提高。检察机关还对7.2万名因犯罪侵害致使生活陷入困境的被害人开展司法救助。此外,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轻罪案件,从侦查到审判的办案周期缩短,起诉后适用速裁程序、简易程序审理的占到了74.6%,既提高了诉讼效率,也节约了司法资源。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认罪认罚从宽并非一律从宽。检察机关办理认罪认罚案件,要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于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犯罪,严重暴力犯罪,涉黑涉恶犯罪,残害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犯罪,以及其他主观恶性大、情节恶劣的犯罪,应当从严惩治的,不能因认罪认罚而简单从宽处理。”陈国庆说,对于轻微犯罪有从重处罚情节的,也要依法从严处理,严格把握从宽处罚的幅度。

 

探索“首违不罚”“轻违免罚”等执法方式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反垄断局局长甘霖介绍,市场监管总局整合执法资源,涉及市场监管领域的执法事项点多面广线长,当前执行着258部法律法规和规章。机构改革五年来制定和修订了71部,基本实现了执法指导目录、行政执法程序、举报投诉平台等“六个统一”。执行“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与联合惩戒,开展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全面推行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反垄断局局长甘霖。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同时,坚持预防与治理、处罚与教育、执法与普法“三结合”,综合运用梯次监管工具,一些地方探索“首违不罚”“轻违免罚”等寓服务于监管之中的执法方式,来保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在加强重点领域监管执法方面,坚决依法维护涉疫情的市场秩序,从疫情发生以来,累计查获问题口罩1.83亿只,查办哄抬价格案件1.59万起,全面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有力服务疫情防控大局,持续开展涉企收费治理,累计退还企业的多收费用达320多亿元。

 

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据介绍,《反垄断法》在实施14年后完成了首次修订,新法将于8月1日正式实施。近些年中,已两次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制定配套规章7部,以及平台经济、知识产权等反垄断指南8部。党中央首次制定了《关于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的意见》,明确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方向,同时加强了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增强监管执法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这十年来,我国建设高效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开创了新局面。十年来依法查处垄断案件794件,不正当竞争案件23.4万件,审结经营者集中案3822件,及时地预防和制止平台经济、医药、公用事业等领域的竞争违法行为,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审查政策文件468万件,纠正废止排除限制竞争的5.3万件,有力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营造出各类所有制、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陈静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