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去融合生物技术、材料技术和其他的相关技术,在农业的数字生产、数字经营和数字治理方面,都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最终实现农业生产节本、提质、增效,实现农村的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农民富裕。”在8月6日举行的新京报夏季峰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


科技创新 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助力

 

新京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在你看来,当前农业现代化中,还面临哪些挑战?

 

孙坦: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农业在我们国家的地位越来越高,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生态安全,都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层次。但这三个问题其实存在悖论,或者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比如,农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某种程度上会制约粮食安全,因为我们不可能开垦更多的土地、使用更多的农药化肥,这会对水土、生态安全造成隐患。此外,种粮的收益相对较低,保障粮食安全,就可能制约乡村振兴的发展。所以,如何统筹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新京报: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

 

孙坦:科技创新是唯一的出路,是不二的法门。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通过生物育种、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一代的农业科技,去提升粮食安全水平,同时又确保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第二,要用好生态安全这张非常有用的牌,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去支持乡村振兴。

 

人工智能 与大数据结合改变农业

 

新京报:具体来说,目前有哪些技术,对解决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的矛盾有帮助?

 

孙坦:今天的农业科技,和上一个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比如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正在不断运用到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叠加,对生物育种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选择良好的基因、良好的遗传性状,然后在大田中对它进行表型的验证,通过基因型和表型的关联,分析哪一个基因位点对哪一个表型进行控制,然后进行相应的生物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就能够把最好的基因和最好的表型保留下来。当前,生物育种和计算育种,已经成为了全球和我们国家育种的最前沿方向和主流的模式。

 

新京报: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发展迅速,在农业中是否也有运用?

 

孙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叠加,在农业科技中前景非常广阔。我们知道,农业是一个复杂场景,它不是标准化、通用化的场景,而是个性化的场景,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非常多。而当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结合之后,我们可以瞬间找到影响作物产量的各种因素间的相关性,目前,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可以在五秒钟之内对22000种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和决策,最终找到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这就是所谓的增强分析。

 

智能农机 解决未来谁种地的问题

 

新京报:在农业现代化中,农业机械是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你认为未来的机械化是怎样的?

 

孙坦:在今天,农业机械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正在快速发展,它的结果就是智能农机装备,以及人们常说的农业机器人,在国外一些地方,农业机器人发展得很快。这是未来农业机械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对我们来说,农业机器人和智能农机装备未来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持续减少,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持续增长,在未来,我们必然要面对谁来种地的问题,农业机器人将会成为替代的劳动力,同时还可以达到节本、提质、增效的目的。

 

新京报:生活中,已经出现了纳米农药之类的产品,这和信息技术是否有关?

 

孙坦:这些主要是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然后在农业中的应用。现在,3D打印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未来还会出现4D打印,也就是在3D打印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时间轴。4D打印在很多医学的场景和农业的场景下,都有广阔的前景,因为它的材料会随着时间轴的变化,按照我们预先设定的程序,发生相应的形态的改变。

 

产业兴旺 需转变生产模式

 

新京报:信息技术对乡村振兴有哪些方面的帮助?

 

孙坦:乡村振兴主要包含五大方面: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农民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重要的核心,因为只有产业兴旺了,乡村振兴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技术在这方面要发挥的主要作用和逻辑,就是要推动农民和农业生产,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和数据密集型进行转变,只有完成这个转变,才可能真正实现产业兴旺。当然,这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创新,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情况不同,并不存在一个可复制、可推广到全国的通用模式。比如13个粮食主产区,要解决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简单来讲,就是要让种粮变得赚钱。再如西南山区、丘陵山地,没有集约化生产经营的条件,如何去实现小地块、坡地、山地农村的乡村振兴等。

 

新京报:在你看来,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孙坦:这里可能要规避或警惕两个问题,第一是农村的空心化,农业劳动力持续减少、老龄化的问题。这方面,一是进行劳动力替代,同时让农业生产变得高科技化,打造新一代的农人,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愿意回乡去进行高科技农业生产的创业。第二是避免农民进城、老板下乡,就是农民放弃农业经营,到城市里面务工、学习和生活,资本跑到乡下去进行土地的流转和土地开发,这对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都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解决的办法是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考虑怎样以农民创业为主体,同时以资本支撑、政府保障,去实现乡村振兴。

 

数字技术 作用重大但也要注意陷阱

 

新京报:数字经济、数字金融、区块链方兴未艾,它们如何运用在农业农村的发展中?

 

孙坦:新型的数字技术,对农产品品牌的打造、农产品市场的拓展、销售渠道和产业链的延伸等,都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在产业形态的打造方面,数字经济对小农状态下实现适度集约化有一定的意义。其次,在农业加工产业方面,数字经济、数字金融和区块链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字经济,让农产品行销全国、行销全球,实现在本地的溢价和产业链的延伸。

 

新京报:当前电商助农越来越普遍,是否也是数字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

 

孙坦:确实如此,电商可以让农产品卖得更远,获得更高的收益。但从目前看,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当前的农村电商,更多的是C2C,农民或者销售者,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当地的农产品,商品是从农民手里到消费者手里。但传统小农生产的特征,使得这种模式很可能出现一些问题,第一,刚刚把品牌打造起来,却发现没货了。第二,品牌起来后,经常会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开始一只鸡五斤重,后来越来越小,甚至到最后,已经不是原先的那种鸡了。这些问题,都是在数字经济发展中需要格外注意的。

 

技术发展 破解技术带来的问题

 

新京报:在你看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孙坦:技术造成的问题,仍需要技术的发展去解决,我们需要考虑,怎样通过数字经济、数字金融和区块链,去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和品牌信任度的问题。我们需要推动C2C到B2C,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农民合作社,形成合法的企业,去进行商品的质检、注册,以企业的形式面向全国的消费者。再进一步,可以从B2C向B2B,进生鲜超市、大型商超,就是B2B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区块链技术,对农产品溯源、质量保障等都有很好的帮助。

 

新京报:在生态安全和乡村振兴方面,数字技术有何作用?

 

孙坦: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乡村环境的美化,更丰富的农业业态在不断发展,比如康养、农业休闲旅游、农业观光、都市现代农业等。在这些方面,应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线上线下相结合,也就是O2O。双方交易的不是货品,而是一种服务,也就是说,通过电商去宣传本地好的风景、好的民宿、好的农产品,吸引游客线下到本地进行康养、休闲、观光旅游和农事体验等。当前,农村的O2O发展还非常薄弱,未来有着巨大的空间,这也是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最有效的途径。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