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酒类市场消费增长,消费者对酒类风格、口味要求更加多样化,这也对酒类产品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员看来,中国酒类食品安全情况总体较好,行业从业者还需要更多向消费者普及、传授酒业生产工艺一些正确的概念,还消费者一个明白,解决消费者“不知道”的问题。他说,酒业发展的基础是品质,未来会继续向优质品牌集中。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员。  受访者供图
酒类食安问题不再突出
新京报:最近十年,你认为我国酒类产品的安全状况有何变化?
刘员:近年来在酒类行业已经很少出现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过去发生的一些“毒酒”事件,主要在散装酒领域,尤其是一些偏远农村。一方面是消费水平较低,散装酒有比较大的市场;另一方面一些经营散酒的商户可能用便宜的工业酒精代替食用酒精。
而最近十年,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酒类行业生产技术进步,散装酒在市场上逐步减少,基本被瓶装酒取代。瓶装酒在生产环节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卫生标准,甚至对酒中所含的微量成分都有严格规定。同时,国家对酒类生产、流通有严格的要求。比如酒类生产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能取得生产许可的企业都是要经过审核,达到相应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生产标准。因此在酒类方面,食品安全不再是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
新京报:那么酒类产品面临的食品安全风险点还有哪些?
刘员:如果说酒行业现阶段可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话,会出现在另一种“升级版”的假酒情况中。过去那样买散酒用名酒包装假冒的行为,如今已经升级为使用相关品牌的系列产品。例如,有不法分子用茅台酱香系列酒加入飞天茅台瓶子中冒充飞天茅台。这类“假酒”在风格上跟名牌产品本身更加接近,更容易欺骗消费者,有可能成为酒类食品安全的一个漏洞。
新京报:假酒问题现阶段有什么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
刘员:在流通领域,首先通过行业自律,抵制假冒伪劣商品在市场流通。其次需要依靠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对销售假酒的情况进行严厉查处。
我们协会也连续几年在行业内开展“放心酒示范工程”,希望通过给坚持诚信经营的企业授牌,在行业树立典型标杆,净化市场环境。另外,通过给诚信经营的企业挂牌,让消费者知道在什么地方能够买到真酒,通过这种方式阻止假酒进入正规流通渠道。总的来说,要真正杜绝假酒,需要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打击假酒。
还消费者一个明白
新京报:消费者的购酒思维尤其是对勾兑的态度是否产生了变化?
刘员:消费者提到勾兑酒,指的是酒精加香精香料形成的产品。实际上,所有的酒类产品都需要经过勾兑。市场流通的产品,在风格、口感、质量上是统一的,但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很多因素并不是人可以控制的,每一次发酵过程产生的产品,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为了保持产品品质的一致性,必须要经过勾兑。
新京报:你认为如何扭转消费者的认知?
刘员:作为行业协会,应该更多向消费者普及、传授正确的概念,但短期内扭转消费者多年形成的一些观念,难度是很大的,了解酒类生产工艺的人要多向消费者做宣传。很多时候消费者不知道、不了解,就会感到担心,因此需要还消费者一个明白。
与此同时,行业标准也随着社会发展和行业的进步,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例如通过国家标准对配制酒解释,指明了配制酒并不是劣质产品,只不过采用的工艺、所需的成本要比传统工艺低很多。这类配制酒产品如果工艺控制严格,勾兑技术水平高,调配出来的依然可以说是很好的产品。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来选择,明明白白消费。
酒业未来向优质品牌集中
新京报:酱香型白酒是否会取代浓香型白酒的市场份额?
刘员:这个很难预测。酱香酒的消费群体在这些年迅速扩大,数量与市场占比上应该还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但酱香酒确实要从“疯狂发展”回归到“理性发展”阶段。2021年上半年是一个明显的“疯狂期”,现在酱香酒市场遇到的问题除了因疫情对整个酒类行业带来的影响以外,是“发烧”所带来的困境,而不是说市场出现萎缩造成的。
新京报:中国酒类市场,白酒还会继续占据强势地位吗?
刘员:未来依然会占据强势地位。其实很多年前就有人说白酒可能会成为“夕阳”产业,现在也有类似观点指出,年轻人不喝白酒了。但白酒在中国是一个“日不落”的产业,从中国消费者的饮酒习惯和社交方式带来的消费习惯看,白酒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很长时间是不会改变的。
新京报:未来十年,你认为酒业发展的重心是什么?
刘员:酒水行业将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酒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产品。酒业发展的基础还是品质,另外是文化、品牌以及消费者的需求。
未来酒类行业会继续向优质品牌集中,这些品牌体现了产品的品质、文化和品牌价值,消费者也会更多选择能满足多方面需求的产品。
2022年8月9日《食安•十年》新京报食品安全特刊。
新京报记者 薛晨
编辑 王子扬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