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5名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从拉萨市方舱医院出舱,这也是拉萨市首批解除隔离的出舱人员。


同日,西藏新增26名本土新冠病例、629名本土无症状感染者。作为此前从未有过规模性新冠疫情的地区,西藏是否有足够的医疗资源和经验应对疫情,为外界所关切。此前,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国家指导西藏按照人口规模改造定点医院、筹建方舱医院,也通过省际对口支援为当地提供防疫支持。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共21人正在拉萨市人民医院参与抗疫工作,该院负责管理拉萨市唯一一所方舱医院。


正在拉萨支援的北京朝阳医院副主任医师、拉萨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杨苏乔表示,对于新冠病例在高原和平原环境中的病情轻重、转阴时长等是否有差异,还缺乏相关科学研究,因此,他们也会在临床收治中加以关注。


8月10日,杨苏乔在方舱医院指挥部。受访者供图


拉萨方舱启动一周多,设多学科会诊专家团队

 

新京报:你们现在在哪家医院?承担的防疫任务有哪些?

 

杨苏乔:我们所在的医院是拉萨市人民医院,也是拉萨当地数一数二的三甲医院,目前负责管理拉萨市唯一的一所方舱医院,拉萨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尼玛担任方舱医院院长。方舱在拉萨市文化体育中心,于8月7日正式启用。

 

新京报:北京有多少专家在支援西藏?你们的职责是什么?

 

杨苏乔:北京和拉萨人民医院是医疗对口支援关系,我们叫做北京市“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共有21人,是来自友谊、朝阳、天坛、宣武、世纪坛等各个市属医院的中坚力量,既有临床专业,也有行政和辅助科室。

 

我们之前有各自的任务,譬如帮助当地建立新的专科、开展新的技术项目、提高当地规范化诊治水平等,但因为这次突发疫情,目前除了日常的科室工作,大家也都参与到防疫之中。我们和当地医生一起组建了方舱多学科会诊专家团队,涵盖了呼吸、心内、儿科、影像等多个专业,每天对重点病例进行远程会诊。我作为拉萨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主任,也要负责对方舱患者病情进行预判、梳理方舱的工作流程等。

 

新京报:方舱内患者情况如何?

 

杨苏乔:方舱能容纳的床位数是2000张,一线人员承担的任务是600张床位,目前已饱和。这两天数据还在更新,医院也在不断派人。

 

从患者病情上看,无症状是最多的,其次是轻症,也有少数普通型、伴有多种合并症的患者;患者年龄跨度比较大,有两三岁的孩子,也有年纪比较大的老人。方舱刚启用一周余,已经有患者陆续转阴,昨天刚刚迎来了第一批共5名出舱患者。


8月10日,杨苏乔向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西藏工作组汇报方舱工作情况。受访者供图


借鉴平原地区抗疫经验

 

新京报:西藏此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规模性的疫情,外界很关心当地是否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应对。你在前方看到的情况怎么样?

 

杨苏乔:西藏之前几乎没有疫情,抗疫的经验肯定没有平原地区多,但这里也聚集了各地的援助力量,不光是北京,还有江苏、青海、成都等地的医疗队,大家都在努力克服高原环境,和当地的医务人员共同抗疫。我们之中,有的是参加过疫情处置或相关培训的,当下可以和后方联系,获取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应用到拉萨的抗疫中来。

 

新京报:方舱有采用平原地区的经验吗?

 

杨苏乔:有的。方舱医院最初运行的时候,患者比较少,病历记录采取的是传统的书写模式,就是医生在电脑上敲打几段话去描述病情。随着患者数量增多,这种方法就不太适用了。

 

方舱的管理和流程是在拉萨市人民医院院长汪红兵的领导下大家一起讨论商量出来的。碰到这个问题后,我联系了朝阳医院的同事、主任医师李绪言,他参与过武汉抗疫,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他给了我一个表格化的电子病历,拿着这种病历,医生不用写太多字,在选项上打钩就可以,工作效率提高很多。

 

关注高原环境差异,将海拔信息纳入病历

 

新京报:高原环境下收治新冠病例,和在平原地区有不一样吗?

 

杨苏乔:我们也很关心这个问题,包括患者病情的轻重、转阴时间的长短、会不会受到高原环境的影响等。但现在时间不长,出院病例也比较少,尚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我们只是在临床收治中加以关注。

 

新京报:新冠病例收治和方舱运行的具体做法是什么样的?

 

杨苏乔:我们根据第九版指南来管理和运行方舱,也根据高原的情况做了一些调整。

 

在平原地区,询问患者的地理信息只是出于流行病学的考量,但西藏各地区海拔差异很大,有的是两千多米,有的五千多米,现在还不清楚海拔对疾病表现与转归是否有影响,但我们在病历中增加了对患者所处地区的记载。

 

在临床上,我们重点关注的标准也会更加严格。

 

疫情之前,我们在当地的诊疗中观察到,高原和平原的患者在生理机能上有一些年龄差异。可能由于高原地区低压、低氧、干燥的环境,当地一些病人的器官病变老化的程度,超过了我们在北京看到的同龄患者,甚至有的人过了五十岁就进入了老年人状态。

 

在抗疫期间,我们非常关注患者的年龄因素,多学科专家组列入重点关注人群的标准包括小于18岁、大于50岁、合并症较多、症状持续不缓解等;对于所有入舱患者,我们都会做胸部CT检查,如果观察到肺部渗出影,不能排除其与新冠的关系,大多会转去定点医院。

 

新京报:有印象比较深的例子吗?

 

杨苏乔:我们第一次多学科会诊的新冠感染者,是一名77岁的藏族女性。我们发现她的心脏出现了结构的改变,全心明显增大,考虑是心功失代偿的状态,她还合并高血压、肺部结构性病变,我们同时看到了肺部少量的渗出影。即便这样,她主诉没有任何新冠相关症状,发热、咳嗽、腹泻都没有。后来我们将其转诊去了定点医院。

 

这个病例带给我的思考是,她的心脏结构改变应该是长年累月中一点点发生的,因此个体在症状上已经完全耐受,她在不吸氧的情况下血氧饱和度也可达到91%,而我刚来高原时指脉氧只有85%,这在平原地区已经属于Ⅰ型呼吸衰竭了,这是高原人群和平原人群不同的地方。

 

其次,西藏地区的居民就医意识会差一些,这名患者如果能进行早期诊治,身体状况会更好,这也让我感到,应该帮助当地做更多关口前移、疾病预防和规范化诊疗方面的工作。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