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杨菲菲)9月1日下午,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以下简称人开学校)主楼二层的小礼堂里坐满了学生,他们认真地听着眼前的科学家分享科研故事,有的学生不时在笔记本上记下要点。当天,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陈光南以自己十年间进行的一次科研攻关为例,“现身说法”为学生展示了科学家精神,鼓励学生要打好基础,遇到机会时一定要抓住,并坚持到底。

据悉,陈光南主要从事金属物理、材料力学、应用激光,以及先进制造工艺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发明创造金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陈光南走到学生中间,回答学生的疑问。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摄

“‘你们下岗,我们上岗’, 离开祖国怀抱150多年的香港回来了,每次我看这个视频都心潮澎湃。”当天下午,陈光南由此开始介绍国家对于先进军事武器的迫切需求,以及作为科研人员的责无旁贷。

接下来,陈光南介绍了自己在一次技术攻关中的经历,综合考量火药爆炸时的温度、材质、速度、射程等不同因素,他展开了一次又一次试验。钢、金属铬、陶瓷的燃点不断上升,但是在剧烈的运动中,陶瓷并不“抗造”……陈光南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我当年读书的时候也会想,我学的这些物理、化学有什么用?你看我这里面各种都涉及了。”陈光南告诉孩子们,初高中时如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在日后工作中,碰到自然现象、工程问题时,以前学到的知识都会有用。

从1998年1月接受攻关任务直至2008年最终成功,陈光南在十年间有过无数次的失败和短暂的成功。在陈光南看来,每一次的失败也是在逐渐靠近成功,自己恰恰是在某一次的失败后进行了细微的调整,最终才攻克了技术难关。

互动环节,陈光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来自高二的宋骊憬就是其中一个“好奇者”,他告诉记者,自己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对航空航天知识、电镀铝等化学知识很是喜欢,“陈老师还跟我们讲了太空育种,这也是科学研发和创新。我以前一直以为科学家研究的都是火箭发射、卫星发射之类的问题,其实航空航天包含很多领域,这次讲座对我们而言开阔了视野,也让我更好地了解了课堂上的物理、化学知识。”

作为提问环节唯一一名提问的女生,高二学生姜小凡收获颇丰。“这个讲座让我深入了解了一个发明是如何从无到有的,而且让我了解了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比如在解决问题时,他们失败了会从流程上去分析,哪一个流程最有可能出现问题,而不是一切推翻、从第一个流程开始重试。”

讲座最后,陈光南分享了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的感悟:所谓打好基础,包括知识储备、经验积累和协作能力,基础是抓住机遇的前提,也是即使屡战屡败也能坚持不懈的底气;机遇也是机会,对于科研人员而言,需求和难题就是机遇,也是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这准备除了坚实的基础储备,还需要有锲而不舍的坚持。

记者了解到,该活动是由北京市科协联合新京报举办的2022年“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中的一站。新学期开学之际,北京市科协联合新京报邀请由老科学家、科学家后人、相关研究专家或青年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科学精神宣讲团”走进校园,向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科研经历、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让青少年感悟科学家精神。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