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消息,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当晚,省地质灾害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孙建军作出部署,9月7日24时前完成首轮震区地灾隐患排查。



7日晚24时,记者从四川省自然资源厅获悉,截至7日24时震区首轮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已完成,目前,已转移受威胁群众18420人(其中,泸定县2516人,石棉县8127处),暂未收到震区及周边区域因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报告。


“黑科技”上线深入高山峡谷 专家多路挺进隐患点



据专家经分析,本次地震灾害震级大、震源浅、余震多,震中地形地貌复杂,地形高差大,地形切割深,岩体破碎。此外,震区农村房屋抗震性能较差地震破裂方向人口较为密集,该区域地灾隐患发育,点多面广,部分隐患点处于中、高山峡谷区,震中附近通讯、电力、交通中断严重。


“地形高差大,地形切割深,岩体破碎是此次震区一大特点。越奇峰幽谷,成灾风险越高。”据四川省自然资源厅防治处负责同志介绍:“震区在册地灾隐患点1832处,点多面广,部分隐患点处于中、高山峡谷区,排查任务艰巨。”


据了解,地震发生之后,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立即协调省地质局、省地调院、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等多部门开展地震灾区及周边市(县)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截至8日6时,共投入人员632名,无人机等装备465台(套)、车辆160台。


9月6日,在雅安市石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议室,多名专家正通过大屏研判无人机实时传回的新民乡调查情况。“在许多高山峡谷人进不去,无人机就将派上重要的作用。”参会专家介绍,不仅能快速掌握现场地灾发生情况,还能保障排查人员安全。


地震发生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迅速派专家到达现场,同时组建了震后遥感应急遥感解译小组,广泛收集各渠道光学卫星、雷达卫星、无人机航拍等遥感数据,对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和灾害损失进行了快速解译和评估,相关解译成果第一时间发送现场救援队伍和相关抗震救灾部门。


此外,四川省自然资源厅还组织省修复防治院、成都地调中心等10余名专家组成多个小组。“针对变形加剧隐患点、急需排危除险隐患点,及时组织专家实地踏勘、会商研判,一点一案,针对性落实具体防灾措施。


从查灾核灾工作转向重点排查评估和应急排危除险



“首轮应急排查后,仅仅是初步摸排了面上地灾隐患风险程度,当前正值汛期,地震及降雨叠加影响,灾区防灾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还需进一步加强重点排查评估。”四川省自然资源厅防治处负责同志表示,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已从应急排查阶段转向重点核查和全域详查阶段,由专家、技术队伍行业指导与群测群防主动查灾报灾相结合,从灾损评估核查工作转向灾后重建和地灾综合治理。


下一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将运用好首轮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成果,着力在地灾隐患应急排危除险、重点点位监测预警、震中重点风险区管控、隐患综合整治等方面做深做细,分类细化落实防范处置措施,督促指导抢险救援通道沿线隐患排查整治。同时,要强化极限思维,高度重视“余震+强降雨”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条件下的地灾防范应对工作,落实提级响应措施,千方百计确保不因震后次生灾害造成新的人员伤亡。



编辑 陈媛媛

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