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极端天气、病虫害、自然资源的消耗……重重挑战,正在不断影响着全球小麦的生产和流通,也在不断影响着数十亿人的生存和健康。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之一,小麦未来将是怎样的?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小麦大会上”,世界经济论坛食品安全全球议程理事会主席、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樊胜根表示,以小麦为基础的全球粮食体系,正在遭遇着空前的挑战,在未来,需通过调整粮食支持政策、鼓励小麦全产业链创新等方式,应对小麦生产面临的威胁,同时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和营养需求。


樊胜根,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中国农科院供图

 

挑战:全球口粮遭遇减产威胁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满足了人类20%的蛋白质和能量需求,是全球89个国家25亿人口的重要主粮。2022年全球小麦的产量超过了7.6亿吨。

 

2022年7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等5家机构联合发布了《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的人数已达8.28亿,较2020年增加约4600万,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累计增加1.5亿。

 

粮食危机的背后,是全球粮食生产的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预测显示,2022年全球谷物产量将同比下降0.6%,预计世界小麦的产量同比减少1%。而预计全球的玉米产量也将低于去年的水平,玉米产量的降幅将会达到1.2%。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2022年3月平均为160点,创历史最高值,而7月为140.9点,环比下降8.6%,谷物和植物油的价格显著回落。即使如此,7月的指数仍较去年同期高出了13.1%,许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包括肥料价格高涨的可能,在未来数月影响着粮食供应前景和农民的生计。

 

“小麦是全球种植最广泛的作物,也是消费量最大的粮食种类,占全球蛋白质和热量供给的20%,”樊胜根说,“今天,小麦生产正面临着多重挑战,比如全球升温、病虫害等。以病虫害为例,在全球,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小麦产量损失,约为20%,其中,仅小麦锈病病原体在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到43亿到50亿美元。”

 

粮食减产的同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据估算,到2050年,全球人口预计将达到99亿。在粮食供给方面,小麦产量必须每年增长2%以上,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每年的实际增长只有1.2%。


麦收场景。资料图/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技术:种质资源和生物技术是关键

 

面对气候变化、病虫害、自然资源快速消耗等问题,如何增强小麦生产的韧性,成为当前小麦生产中的迫切需求。

 

樊胜根介绍,在126种作物中,小麦对水资源的消耗最大,同时,包括小麦在内的粮食生产,占据当前碳排放的三分之一,“仅仅种植,在未来就可能造成全球气温提升1.5摄氏度。在未来,工业、能源等体系中,将可能实现零排放,在农业生产中,也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可持续和绿色发展,增强小麦及其他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更新的技术是改变农业生产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其中,更多具有高抗性的品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相关的工作,在全球各地都在不断进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全球小麦项目负责人Alison Bentley介绍,该机构在全球许多地方进行试验,如在墨西哥,采取集中育种的模式,为各个不同的区域提供适应性更强的品种。

 

Alison Bentley介绍,“我们尝试了很多办法,比如在非洲一些地方,通过和当地农户、消费者的合作,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品种和产品。在非洲之外,如中亚、西亚等地,也有类似的试验,希望我们的品种,未来可以种植到5000万公顷的土地上,为更多人改善粮食供给的情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当前,全球小麦育种正在高速发展,但也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如何利用小麦种质库和小麦的参考基因组信息,充分挖掘和克隆优异基因,并在育种上充分利用;如何加快小麦品种的选育,缩短小麦育种进程;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小麦的冲击等。而在这方面,中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当前,中国小麦品种实现100%自主,同时品种质量、多样性等方面进步迅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万建民说,中国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小麦生物育种技术体系,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等基础研究位居国际前列,杂种优势利用、倍性育种、诱变育种、分子育种等关键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政策:寻找更多的小麦流通渠道

 

“全球50%以上的小麦,在南半球生产,而在这些主产区,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正在不断加剧。”Alison Bentley介绍,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不断扩大,同时,地缘冲突造成的影响也仍然存在,而这些影响,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以小麦进口为例,大部分依赖进口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而一旦出现气候影响下的减产,必然给这些国家造成粮食危机。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比如今年夏季的干旱和高温,使得印度等地的小麦出现了减产。”Alison Bentley说。

 

地缘冲突造成的小麦涨价、国际流通不畅,已被广泛关注,樊胜根说,“国际小麦价格上涨近一倍,一些进口的国家负担变重,比如埃及,每年进口2000多万吨小麦,其中60%进口自俄罗斯。”

 

如何调整粮食政策,应对未来的粮食危机?樊胜根认为,政策的调整或将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调整粮食补贴政策,一个是鼓励价值链的创新。“补贴政策方面,全球每年有7000亿美元的粮食、农业补贴,在没有更多的投入之前,需要精心设计补贴项目和用途,尤其要加强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如果没有政策支持,新品种的育成就很难实现。在鼓励创新方面,包括育种、生产、加工、运输、消费,整个小麦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创新,帮助我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营养摄取、降低排放等,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的目标。”

 

更具体的层面,寻找更多的替代品、加强国际流通能力等,都成为未来应对粮食危机的策略,Alison Bentley表示,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他们也在考虑如何帮助各个发展中国家通过扩大进口源、寻找小麦替代品等方式,改变粮食供给的现状,“比如我们正在进行食物转型的实验,玉米是否可以替代小麦?高粱能否成为新的主粮?这些都是未来要不断探索的。”

 

消费:转变观念也要转变生产

 

小麦是人类获取蛋白质和能量的主要来源,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之一,其中有2.5亿人每天都要食用小麦。

 

“在全球,小麦提供的热量占全部膳食热量的一半以上,即便在食物种类非常丰富的英国,人们依然从小麦中获得超过10%的蛋白质,超过一般的膳食纤维,以及更多的维生素等微量元素,”英国洛桑研究所教授Peter Shewry说,“为此,在未来需要不断提升小麦籽粒的质量,同时不断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提升小麦提供营养的能力。”

 

小麦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同时含有维生素、铁、锌等各种微量元素。但长期以来,大部分人习惯于选择经过深加工的精面粉,这导致大量营养元素流失,“我们做过相关的实验,将白面粉制作的面包和全麦面包进行对比,发现全麦面包的膳食纤维含量是白面包的5倍,一些氨基酸含量则达到10倍。”


一片金黄色的麦田。资料图/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小麦包含多种重要的营养元素,但因为消费习惯的问题,在精加工中,不少营养元素被浪费掉了,”樊胜根说,“在未来,需要通过生产、加工、消费观念转变等方面进行努力,比如知识的普及,让更多人了解小麦中哪些是有营养价值的,再如通过加工技术的创新,让更多人接受更富含营养的全麦产品。”

 

一个典型的现象是,小麦中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和锌元素,但在精加工的过程中,这些元素却大量流失了,Peter Shewry介绍,“全球20亿以上的人口缺乏铁和锌的摄入,这造成了很多营养问题,比如缺铁性贫血,在英国,5%-6%的妇女儿童受此影响。小麦是人类摄入铁和锌的主要来源之一,我们在实验中发现,铁元素主要富集在胚芽上,而精加工的白面粉,恰恰是去除了胚芽的。事实上,精加工之后,白面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大量富集在籽粒表层的营养元素都丢失了。”

 

和全麦制品相比,精加工的面粉制品口感更好,这意味着,推广全麦制品,不仅需要扭转消费观念,也需要进一步改良加工技术,“可以通过技术改良全麦产品的口感,让更多人接受。”Peter Shewry说。

 

而要推动技术的进步,则需要来自更多方面的支持,“比如通过政策支持,鼓励技术创新,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让更多消费者接受高附加值、高营养元素含量的产品。”樊胜根说。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