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建车棚中堆着废弃家具,花坛里满是猫屎、蚊蝇,居民没有遛弯的地方,老人没有合适的活动点……3年前,西城区厂甸11号院是一个环境脏乱、设施破旧的典型老旧小区。


2019年底,居民、社区、施工方、设计方等召开第一次“圆桌议事会”,就小区改造进行深入探讨。


“把小区居民提出的问题摆上桌面,不藏着掖着,还都有各部门负责人记录,带回去研究。”作为居民代表,在厂甸11号院住了37年的张江平参加了那次会议。

 

“圆桌议事会”是北京接诉即办的延伸。如果说接诉即办是北京城市治理的验方良药,那“圆桌议事会”这样的群众工作创新机制,就是直捣病灶的靶向治疗。


在这住了37年,我家门前变样了


“厂甸小区你我他,共育精神文明花。”红砖墙、白字底,有些斑驳的14字标语,已在厂甸11号院门口挂了几十年。


位于大栅栏地区的厂甸11号院建于1985年,原为中国联通宿舍,张江平是这里的第一批居民。


“楼刚建好我就进来了,最初入住时还是星星点点的灯光,很多邻居没搬进来。”从标语前走过,张江平摸了摸墙上的字,略有感慨,“那会儿刚结婚,后来有了儿子,现在又有了孙子,已经好几代人了。”

 

时光推迁,新楼变旧院。三十多年中,厂甸11号院逐渐成为老旧小区,配套设施陈旧、公共空间狭小、垃圾随意堆放、线缆横飞、绿地失管。这些问题,也成了居民拨打12345投诉的主要内容。


厂甸11号院改造前,旧花坛里都是猫屎、蚊蝇,环境脏乱差。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大安澜营社区供图


“小区的旧花坛里都是猫屎、蚊蝇,环境脏乱差,没有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原先花坛旁边还搭了一个自行车棚,里面黑黢黢的,堆放着各种杂物,我们管它叫‘花果山’。”张江平站在院子里,还能清晰地回忆起这里以前的样子,“路也坑洼,外出旅游时行李箱一路咔咔响,全院子都能听见。”


厂甸11号院原来的车棚里堆满了破旧自行车、废弃家具等各种杂物。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大安澜营社区供图


现在,厂甸11号院已见不到这些。


走入小区,路面平整,花坛干净,一条跑道绕行其间。树阴下,老人坐在木椅上乘凉,在方方正正的棋牌小桌边下象棋、打扑克;到了下午,孩子们会在广场上骑小三轮车,跑跑闹闹。


改造后的厂甸11号院路面平整,花坛干净,一条跑道绕行其间。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张江平爱好很多:唱歌、跳舞、书法、朗诵……如今这些在小区里都能实现。曾经堆满杂物的“花果山”已改造成了多个公共空间,她经常与朋友们在这里上课、锻炼,丰富退休生活。


厂甸11号院里多了许多公共空间,张江平经常来这里唱歌、跳舞。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张江平在院里的健身器材处锻炼。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小孙子也受益于此。这个暑假,孩子养在奶奶身边,傍晚没事儿的时候,两个人会一起在小广场上骑新安置的智能健身车,一人一头,比谁踩得快;在家坐不住时,张江平也会带他去社区图书室,和小朋友一起写作业、看书、玩玩具。为了给其他小朋友讲故事,小孙子看书看得更勤奋了。


住了37年,张江平的家门口彻底变了样。


老旧小区怎么改,先请居民来聊聊

 

与普通的老旧小区改造不同,厂甸11号院的“变形记”,前后经历了大量的意见征集、方案设计、入户劝说等过程。


2019年11月,厂甸11号院公共空间项目从大量申报选址中,成功入选北京市“小空间 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成为首批试点的8个项目之一。

 

大安澜营社区党委书记李耕介绍,在改造之初,为拆除小区广场一侧的“花果山”,社区下了大工夫。“花果山”是一位居民搭建了三十多年的违建,用来存放破旧自行车、废弃家具等私人物品。“知道要拆棚子了,这位居民态度抵触,工作人员去找他,连门都不让进。后来,社区发动邻居、同事、家属劝说,前后沟通了七次,终于得到了拆除违建的同意。”


厂甸11号院内私搭的违建,被居民们称作“花果山”。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大安澜营社区供图


“花果山”的消失让广场有了更大的改造空间。为充分了解居民需求,街道改变了以往“政府干、群众看”的工作模式,对民意进行充分调研。

 

在前期筹备阶段,街道和社区党委联合社区党员、楼门栋长、志愿者,通过电话访谈、调查问卷和上门走访等形式,在小区开展了7轮全样本调研,收集1200余条意见,充分了解居民需求。并主动邀请204户、714人次居民召开“圆桌议事会”,共商改造建设、功能布局、景观提升、运行维护等事项。这也成为责任规划师团队设计新公共空间的重要参考。

 

张江平是参与“圆桌议事”的一员。

 

“大家改造的想法不一样。设计方希望这个空间好看漂亮,建设方考虑施工、经费等问题。作为居民,我们更在意使用起来是不是方便。”张江平说,在探讨功能分区时,最初的设想是将会议室设计大一些、老年餐厅小一些,但她认为会议不是每天都开,而居民每天都要吃饭,民以食为天,建议将更多空间留给食堂,方案采纳了这一建议。


厂甸11号院里的公共餐厅。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最终,小区内形成了九个公共空间,涵盖党群活动、居民合议、亲子教育、养老健康、餐饮食堂、便民物业、垃圾分类、交通微循环、休闲运动等方面。直到现在,这些社区空间,仍在居民们的共同出谋划策下不断完善。


“红色课堂、养生讲座很好,但时间不要太长,一小时的课,老头老太太坐不住。”“派出所的同志来讲老年人防诈骗,我们多听听,也没坏处。”“乒乓球台的利用率挺高的,天天都有人来打,需要增加设施,地面也最好给改造一下。”9月9日,党群工作室内,李耕、张江平与几位居民就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空间热烈讨论着。


“社区空间服务社区居民,如何利用,居民们说了算。”李耕说,社区希望充分利用琉璃厂周边的文化资源,将更多活动引进来。目前,社区老年班开设了书法、太极、芭蕾形体等课程;今年暑假,公共空间内还安排了青少年非遗体验,让孩子们在这里学手工;社区附近有同仁堂、戴月轩等老字号,可以请老中医来给大家讲讲课,或者带大家去同仁堂的博物馆实地参观。


不限时空和话题,接诉即办更高效


无论是社区空间的改造方案,还是社区活动的引入选择,“圆桌议事会”机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耕介绍,“圆桌议事会”是接诉即办工作的延伸,居民们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汇集意见、建议,找相关部门“现场办公”。他明显感到,这一新的居民议事方法,让政府“接诉即办”的效率更高了。


北京的老百姓对接诉即办不陌生,从最初的“吹哨报到”,到为这种工作机制立法推出《北京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再到接诉即办延伸的新型群众工作方式多点开花,是北京城市治理以人为本的进化论。

 

作为超级特大城市,首都的特殊地位使北京治理体系的建设显得极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也提出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更高要求。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北京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探索。特别是2018年以来,从党建引领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到“闻风而动、接诉即办”和聚焦民生建立的“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再到“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

 

接诉即办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新,受理办复量连年翻番、工作机制一再探索、“有问题打12345”的北京市民共识,证明了这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城市治理方法。

 

2021年9月24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这套机制正式以法之名确立在政府部门的工作中,进一步理清了基层的权责。

 

以前多头管理的难解之题,有了法规指导下的解决路径。李耕回忆,曾有居民拨打12345反映小区的一条道路破旧、不便于老人行走,为此,社区开了两场“圆桌议事会”。首先请来了道路产权方中国联通工作人员,对方同意维修道路,但权限只覆盖小区内部道路;之后又请到市政道路相关负责人,对小区外道路的维修进行讨论。由于道路维修涉及噪音、空间占用等问题,会议同时还征求了一层居民、停车居民的意见。多方达成共识后,仅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道路便维修完毕。


9月9日,厂甸11号院召开了一次圆桌议事会。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圆桌议事会”没有时间、空间、话题的限制,居民有诉求可以随时召开,也可以在会议室、居民家中、小广场等任何地方召开。就在前阵子,居民们还就社区餐厅服务提出建议——老年餐的送餐时间是上午11点,有些老人早上出去看病,回来常常超过这个时间,希望延迟到11点半;除老年餐外,有居民认为还应当增加少年餐,方便老人照顾小孩。


据了解,今年以来,厂甸11号院实现“零诉求”,成为西城区社区开展“接诉即办”工作的标杆榜样。

 

胡同里开圆桌会,解决如厕充电难


在西城区大栅栏街道,有不少社区采用了“圆桌议事会”机制。

 

前门西河沿街是一条近1000米的胡同,常住居民600余户,辖区内大部分为平房院落,老龄人口占绝大部分,大多数院落没有院内厕所,居民如厕成了难题。由于靠近大栅栏景区、天安门广场,游人众多,赶上节假日旅游高峰时段,居民在胡同上厕所还需要排队等待。

 

面对居民反映的“如厕难”“如厕远”问题,前门西河沿社区党委书记张晨茜将“圆桌议事会”开进胡同网格,召集城管委、环卫等多个部门和居民面对面沟通,并经过反复走访、实地踏勘,最终利用腾退织补空间,在前门西河沿街124号建起了一座占地约50余平方米的一类公厕。新公厕不仅有多个如厕位,还能满足特殊人群需求,并加强了保暖、采光、照明、除臭、通风等功能。新公厕竣工时,36户居民联名撰写感谢信,有居民对张晨茜说,“今后再也不用雨天雪天、黑灯瞎火跑厕所了。”

 

2021年,作为为数不多的高层建筑集中的社区,前门西河沿社区响应相关部门号召,在高层建筑电梯中安装了电动车智能阻入系统。一段时间后,又出现电动车主把电池拆下来拿上楼充电的现象。张晨茜召集各楼门院长了解情况,发现居民支持电动车禁止上楼的规定,但附近并没有可以充电的地方。结合居民意见,社区召开圆桌议事会,将街道相关部门、物业、充电设施提供方及居民凑到一起商议,最终敲定在社区2、4、6、8、10号楼前分别安装充电桩和车棚。今年2月初,前西社区楼房院内的电动车充电桩正式投入使用。

 

大栅栏街道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苏继洋介绍,大栅栏街道位于天安门广场西南侧,地处老北京中心地段,面积1.26平方公里,下辖9个社区,常住人口2.89万人,既是商业旅游区、又是生活居住区,平房院落密集、基础设施薄弱、人口结构复杂、群众诉求多元。

 

接诉即办工作开展三年多来,大栅栏地区创新“圆桌工作法”,以虚拟“圆桌”为载体,各方代表共同探讨问题、推动解决。今年1-8月,该街道接诉即办平均成绩居北京全市第14名,为核心区第一名。

 

“我也不懂那么多规定,反正感觉这几年,老百姓说话有人听了,把咱老百姓的事儿,当回事儿看,就是高兴!”张江平在翻新过的花坛边站正,对记者说,“帮阿姨在这儿拍张照片吧。”她往身前拽了拽萌萌的手机包。

 

新京报记者 戴轩 徐美慧 景如月 李欣侗 王巍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