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上市企业今年上半年有喜有忧。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7家主营业务含水产养殖的上市企业半年报中,国联水产等4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呈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ST东洋、ST獐子岛等企业仍亏损,但同比减亏,呈向好态势。大湖股份、好当家则出现营收净利双降。此外,湖北武昌鱼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退市昌鱼”)上半年亏损同比扩大19.10%,并于今年6月退市。
数据来源:企业半年报  新京报记者秦胜南 制图

不少水产养殖企业度过了不平静的上半年。其中,曾因“扇贝频繁逃跑”备受市场关注的ST獐子岛经历了易主、换新掌门,并通过持续“瘦身”期盼重生。而被控股股东占用资金等问题缠身的ST东洋则进入了预重整程序,能否重整成功则是未知。
同时,企业在通过转型探索新的增长曲线。国联水产、大湖股份等多家企业向深加工靠拢,扩展水产深加工或转型预制菜成为新趋势。其中,境外销售受冲击的国联水产对上游海洋渔业养殖进行剥离,将重心转向预制菜求突破。好当家、佳沃食品向水产品加工和C端营销方向发力。在业内人士看来,水产预制菜的兴起,赋予了水产养殖及加工业新的契机和潜力,也让不少具备成本优势的水产企业转向预制菜等半成品加工有更多积极性。
水产企业业绩呈向好态势
根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营收上涨的水产企业中,国联水产、佳沃食品、ST獐子岛上半年营收均在双位数以上,分别为24.15亿元、23.86亿元、10.61亿元,同比涨幅分别为15.03%、7.14%、0.70%;ST东洋、退市昌鱼营收分别增长73.76%、250.85%,营收分别为3.12亿元和0.06亿元。
今年上半年实现盈利的企业有国联水产、佳沃食品、好当家,分别为0.33亿元、1.55亿元、0.34亿元,其中国联水产增幅最高为222.01%。佳沃食品增幅213.60%,实现扭亏。
而在亏损的企业中,獐子岛亏损0.15亿元,相比2021年同期的0.39亿元亏损,实现减亏,减亏主要原因是公司控股子公司青岛前沿海洋种业有限公司报告期实现利润同比增长较大等。大湖股份则出现2018年以来的首次亏损,亏损0.14亿元,同比下降282.73%,也是同比降幅最大的企业,同时大湖股份营收也出现下降,为5.4亿元,同比下降8.02%。对于下降原因,大湖股份在半年报中称,其白酒分部上半年收入占比较去年同期的13.29%略有下降。
今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均呈现下降的企业中还有好当家,分别下降7.41%、10.92%,数据显示,该公司上半年鲜海参累计捕捞比去年同期增加31.59%,其中对外销售1144.73吨,较去年同期降低8.32%,对内转库存1471.05吨。鲜海参年平均对外销售价格132.58元/公斤,比去年同期降低10.21%。
拥有海洋渔业和大健康产业两大板块的ST东洋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加73.76%。该公司解释称,系检测费及试剂盒收入增加所致。据了解,该试剂盒为公司大健康事业部旗下研发的相关产品,包括用于新冠病毒相关的检测。数据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海水养殖业务实现营收0.38亿元,水产品加工营收为0.71亿元,而检测费及试剂盒营收1.94亿元,占营收比重的61.99%。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ST东洋的这份半年报,公司董事会在审议时,唐昊和柴俊林两位董事投了弃权票。二人认为,目前上市公司经营情况严重下滑,在无独立第三方报告的情形下,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难以确定。“上市公司经营与管理失控,财务和内控制度未能有效遵守。”唐昊认为。
部分企业面临退市、易主等风波
今年以来,部分水产企业日子不好过,有企业退市,也有企业易主、换新掌门及期盼重整迎新生。
今年6月15日,曾被贴上“妖股”“保壳”等标签的湖北武昌鱼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股票终止上市暨摘牌公告。从近几年的业绩看,2018年至2021年连续4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者均为负值,且2021年专项扣除后的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在2021年该公司1.1亿元左右的主营业务收入中,淡水鱼养殖、饲料加工业务等仅占不到2000万元,另外9153万元来自大豆委托加工业务收入。
除了业绩低迷,该公司近年来在经营上也面临困境,其2020年报曾被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能力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最终,市值一度超过百亿的湖北武昌鱼股份有限公司因流动资金短缺、连年亏损而退市。
日子不好过的还有ST东洋。从2019年以来,该公司就一直被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用资金与违规担保问题缠身。直至今年6月,控股股东山东东方海洋集团有限公司非经营性占用ST东洋资金余额为12.27亿元,承诺于2024年12月31日前全部还清。
除了控股股东资金占用,ST东洋还存在违规对外担保、主要银行账户被冻结、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且2020年财务报告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带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段落的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以及2021年内部控制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否定意见的鉴证报告,公司股票交易被执行以及叠加执行“其他风险警示”等问题。根据该公司9月6日发布的公告,目前法院已决定对公司启动预重整。ST东洋称,能否进入重整程序尚存不确定性,公司股票交易存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风险等。
相比于ST东洋重整的未知,ST獐子岛今年以来的一系列举措看似正将其重新推向正轨。经历多次扇贝“跑路”的ST獐子岛,今年3月被大连盐化集团以3.43亿元拍得1.1亿股股份,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随后的7月,公司控股股东再变更为大连国资运营公司。8月,公司新一届董事会亮相,有大连农渔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任职经历的李卫国当选董事长,聘任战成敏为总裁。在业内看来,此举意味着大连国资采取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化解了ST獐子岛控制权旁落的风险,有利于维持上市公司规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此外,ST獐子岛也在通过挂牌转让部分子公司股权以及债权寻求尽快瘦身,接下来能否开启新的发展阶段有待观望。
转型预制菜成新趋势
国联水产今年以来也在困境中挣扎与寻求突破。从归母净利润曾4年增长10倍,到近3年连续亏损,业绩如同坐上过山车。而2022年5月,国联水产在1个月内接连收到问询函、监管函,其是否具有持续经营能力、亏损是否会持续等遭到监管层质疑,信息披露违规等问题也被要求整改。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占营收五成的境外销售受到冲击,这是国联水产认为持续亏损的原因之一。转而深挖国内市场,扩大预制菜产能,成为其转型求生的探索。数据显示,经过对上游海洋渔业养殖、对虾工厂化养殖等业务及资产进行剥离,压缩上游养殖业务,把资金聚焦于水产食品加工业务等措施,国联水产的业绩逐渐有了起色。据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国联水产预制菜营业收入5.61亿元,同比增长36.17%,增速较明显。
事实上,在供应端,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使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居家烹制、线上购买海产品等消费习惯高于往常,滋生了预制菜更广阔的市场。民生证券研究显示,目前我国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100亿元,餐饮端消费占比超过80%;未来随着渗透率的提升,行业规模在2025年有望突破6000亿元。
水产预制菜在C端的市场需求,已成为水产品行业新的增长点。除了国联水产,多家水产企业都在延伸水产品加工产业链,加快C端布局,实现由上游养殖到品牌渠道营销的升级转型。
其中,大湖股份在生态养殖鲜活水产品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冻鲜系列产品的销售比重,产品结构逐步向以冰冻冰鲜及熟食产品为主的餐饮食材转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水产分部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58.65%,比上年同期增长24.36%,其中冻鲜水产品的销售同比增长280.16%。
佳沃食品也意识到了预制菜消费需求的持续放量,并希望通过预制菜提升品牌建设,加强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形成稳固、持续的上下游供应关系。根据该公司介绍,今年上半年其开发的三文鱼鲜虾蔬菜饼、 韩式柚子柠檬三文鱼等风味预制菜已在北京盒马同步销售。未来公司将持续丰富产品矩阵,重点发力国内C端增值产品,通过提高增值产品的占比来提高业务的整体盈利能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冷链物流技术的快速发展,助推了我国水产预制菜市场的崛起,为水产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提升了水产品深加工的附加值。食材尤其是优质高营养食材是预制菜竞争的基础,水产养殖企业对水产品上游有控制优势,是企业转向预制菜等半成品加工的动力。未来,渠道和供应链优势将成为抢占水产预制菜市场的关键竞争力。
新京报记者 秦胜南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