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狠抓政策落实。会议还提出:要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要强化交通物流保通畅,落实主体纾困政策。会议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修订草案)》。


此次会议再次强调稳经济的核心关键在于稳住市场主体,而对“如何稳住市场主体”,会议也提出了最佳解决方案: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理由相信,随着政策的不断落实,未来新一轮“制度红利”将逐步释放,新制度红利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而稳定中国经济。


为什么要深挖制度潜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受益于两种红利:一种是“人口红利”;一种是“制度红利”。过去我们两种红利兼具,改革开放提供了制度红利,庞大人口基数缔造了庞大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当前“人口红利”对于经济的助推作用正在减弱,天花板逐渐显现。通过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我们能够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来延续人口红利的释放,但人口质量的提升并不能完全对冲人口数量减缓带来的人口红利的减少。


人口红利弱化,中国经济必然谋求制度红利的支撑。相比于人口红利的释放,制度红利通过政策落实能够更快地作用于经济发展,制度红利对于稳定市场主体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能够迅速激发市场主体的经营热情,提高产业资本的投资热情。促进中国经济稳定的同时,制度红利还可以通过激发创新来提升生产效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制度红利已经得到充分释放,所以当前我们释放制度红利的主要方式是深挖制度潜力,从现有的制度中找到并补齐短板,利用制度创新,制度优化来激活生产力,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那么如何挖掘制度潜力?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成本。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税降费、减少企业行政事务负担等等,这些都是从降低制度性成本的角度出发,优化市场主体的营商环境,减少市场主体的成本,为市场主体扩张、发展、创新等保留更加充裕的财富资源。


其二,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商品要素资源畅通流动。国常会发声称,四季度货车过路费要降低10%,这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又一有力举措。但政策着力点当前并非仅仅局限于降低物流成本,今年4月中央提出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方向,不止聚焦于物流,还聚焦于生产要素流动,聚焦于打破区域性规则壁垒。全国统一大市场将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将为市场主体发展拓宽视野,疏通渠道,市场主体将进一步融入到国内经济大循环当中,获得更广阔的市场,更多元的供应链支持。


其三,保护知识产权,以产学研用融合释放创新活力。当前,市场主体需要从规模企业转型到创新企业,要从量变向质变转化,唯有创新研发才能让市场主体适应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而知识产权政策是激发市场主体创新热情的重要手段,唯有知识产权得到有力保护,知识产权才会具备价值,市场主体才愿意增加研发投入。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要加快释放体制内专利技术的价值,通过授权、转让的方式,推动国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发明创造走向市场,通过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既能够加速科学技术成果的落地转化,又能够为市场主体增强技术壁垒,助力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推动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产生。


其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要打击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唯有如此,才能让新兴市场主体茁壮成长,才能以优胜劣汰的方式让要素流向高效率的市场主体,才能增强市场各方的信心。


综上,深挖制度潜力,延续制度红利,是当前稳经济的关键所在。中国要坚持“稳经济”这一政策主轴,而“稳经济”的根本在于稳住市场主体。而在“人口红利”逐步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需要深挖制度潜力,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深挖制度潜力,既是为了“稳经济”,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作者/盘和林(作者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

编辑/岳彩周

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