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都昌县大咀头附近水域,一头江豚露出水面,岸边有许多垂钓爱好者。以往同期,钓者站立的地方还在水下。旱情导致的水位下降及鄱阳湖十年禁渔吸引了许多江豚在此觅食。


“前面有两头,母子豚,盯一会儿就出来了。”49岁的江西都昌县江豚救护队队长占柏山站在甲板上,手指船前方的水域,提醒船上的队员留意江豚的动态。


江豚灰色的脑袋冒出湖面,又迅速沉入水下。紧跟着,又一头江豚露出水面。“这是两头江豚,后面的那头个头小,是一对母子豚”。占柏山出生在鄱阳湖上,与江豚相处了49年,禁渔后从渔民转做江豚守护者。


今年7月以来,鄱阳湖地区遭遇干旱天气,水位迅速下降,湖面已经收缩成一条河,江豚面临搁浅等一系列危险。占柏山和江豚救护队员每天在湖面24小时巡查,在水面和滩涂之间守护江豚的安全。


9月7日,都昌县,江豚救护队员站在船头寻找露出水面的河道垃圾。


9月3日,江豚救护队的船沿着湖面巡护一天,队员遇到近二十头江豚,江豚跃出水面的画面虽令人欣喜,但占柏山的注意力还在湖水水位下降后显出的滩涂上。“能在水里跳来跳去的基本都是健康的,巡护主要看有没有江豚搁浅在滩涂上。”


占柏山告诉新京报记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渔民在湖面上经常见到江豚。九十年代中后期,渔民使用柴油动力渔船,湖面上的挖沙船也开始增多,鄱阳湖的水质也一度恶化。


占柏山出船到湖中捕鱼,就很少再看到江豚的身影。“江豚多,说明湖里的鱼多。没有了江豚,说明湖里的鱼也少了。”多年的捕鱼经验让占柏山意识到,江豚的数量变化与渔民的收入存在着某种联系。


2009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到鄱阳湖区科研,需要经验丰富的渔民带路。因熟知当地的水域环境,占柏山当上了协助科研的志愿者。


9月7日,都昌江豚救护队队长占柏山跳下渔船与队员们一起清理干湖床上的垃圾。


占柏山有着一双粗糙的手,但指甲短到不能再短。这是因为所有参加救护江豚的队员,必须把指甲全部剪掉,避免划伤江豚。讲述救助江豚的过程时,占柏山语气中透着小心翼翼,“所有的人这时候都不能说话,船上和水中的队员只能用手势交流,声音太大会惊到江豚。”


靠岸后,救护队员用铺满海绵的担架抬出江豚,转移到医院或深水区。占柏山伸开左臂上托,右臂向前做出从下往上的环抱动作。“就像抱小孩一样,一条胳膊托着头,一条胳膊固定住尾巴。”


结束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志愿者服务后,占柏山开始做江豚保护志愿者。2019年,鄱阳湖实施全面禁捕,占柏山卸去渔民身份,专职做江豚救护队员。


9月7日,都昌县,为了保障水源安全,渔政干部驾船来到观湖水厂附近水域,劝说钓鱼爱好者离开。


占柏山有三个孩子,从小都在学校上学,假期跟着占柏山出船捕鱼。孩子对江豚更加亲切,每次在湖面远远地看到江豚都很激动。今年,占柏山最小的儿子已经22岁,开始和父亲一起担负着江豚救护工作。


鄱阳湖十年禁捕后,湖中的鱼、蚌和候鸟也逐渐增多。占柏山明显感觉到,近两年,湖区可观测到的江豚数量在变多,“几乎每天都能在湖上看到江豚”。


如今,持续的干旱让江豚面临又一次考验。都昌县渔政执法大队工作人员詹定鹂担心,干旱天气若持续,鄱阳湖冬季的水位有可能达到历史最低点。水质恶化、食物资源短缺,江豚搁浅或被困的可能性增加。人类活动密集,对江豚构成的威胁将进一步加重。


9月7日,江豚救护队员用力拉起沉在淤泥里的垃圾。这是江豚救护队员日常的工作。


詹定鹂,他们制定的应急预案中,对江豚保护有一系列的举措,加强沙坑等重点水域巡护,加强对母子豚的重点关注等。都昌县在全县重点水域乡镇组建了17支护渔队,263名护渔队员,24小时全天候巡查湖面。


提及江豚可能遭遇的危机,詹定鹂仍紧蹙眉头。“不能人为干涉太多,但又要有效保护”,在他看来,在加强湖区巡护的同时,还要大力宣传江豚保护,动员更多群众参与到江豚保护的行动中来。


9月7日,忙碌了一上午的占柏山与队员们在巡护船上吃饭。


记者 郭延冰 摄影报道

记者 聂辉 文字报道

编辑 刘晶 张湘涓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