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入初中,如何保持学业优势?如何迅速调整学习和生活状态以应对中高考的学习目标?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家长应如何处理亲子关系?9月28日下午,就小升初、初升高的新生入学适应话题,新京报教育新闻记者通过直播连麦的方式,邀请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师李响、北京十一中学初一年级班主任胡心慧两位一线教师,为家长和学生答疑解惑。

扫描二维码看直播回放。
 
在学习方法和心态方面做好衔接
 
“绝大部分孩子在步入新学校或新班级时,都期望自己可以在新环境中有很好的发展,这种内心的期待会给孩子带来动力。但对于在适应中遇到挫折的学生,家长要相信孩子的承受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很多,他们是可以很快融入新环境的。”目前,新学期已经进入第四周,作为初一年级的班主任,胡心慧高度评价了新入学的孩子们。但她强调,自信是融入新环境的关键要素。
 
李响带来了该校的一组数据,从新初一、新高一学生的适应性测评来看,适应良好的孩子在70%以上,另外不到30%的孩子中,“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对中学学业任务的理解上。“他们很明显地感到初中的学业任务一下子增多了,学科也多了,作业量可能也要比小学更大,要求更严格。还有少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同伴交往的适应性比较薄弱。”李响介绍。
 
当学业压力增加,孩子该如何应对?从小学升入初中要注意哪些方面的衔接?胡心慧介绍,进入初中,孩子们往往会觉得教学节奏加快,可能小学老师一周讲的内容初中一节课就讲完了,这种压力是现实存在的。因此,初一老师在新学期会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不会一开始就进入非常紧张的节奏。但她认为,从孩子角度来讲,也要及时主动地调整学习方法。
 
“有孩子会说,小学考试前突击一下就能考到八九十分,甚至满分,但到了初中,这种学习方法绝对不行,初中的知识容量大,难度也提升,所以第一个要衔接的是学习方法。上课一定注意听讲,跟着老师的节奏走,不能盲目自学。”胡心慧强调,在人际交往方面,学生们也要有所转变,多聊聊与学习有关的知识,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有同学说小学生从来不聊学习,交往方式很活泼,但中学生的心态已经相对成熟,可以在交往中对聊天内容有所取舍。要特别注意学习习惯和心态这两方面的过渡。”胡心慧说道。
 
建立“家庭公约”,帮助学生做好手机管理
 
当代的中小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从在线学习到人际交往,手机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面对家长提出的如何帮助学生管理手机的困惑,两位老师一致认为“宜疏不宜堵”。
 
“互联网延伸了孩子们课后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是重要的工具,但如果长时间利用网络完成人际交往的部分,会影响其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容易陷入网络成瘾,继而引发亲子矛盾、学业下滑。”李响认为,初一是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教孩子正确使用手机显得尤为重要。
 
“有学生说,如果考出好成绩,爸妈会奖励玩手机、看电视,这并不是正向引导,只会让孩子觉得手机和电视是好东西。”胡心慧表示,家长可以在最初阶段就把手机给孩子,告诉他应该下载和使用什么软件,应该在什么时间段内使用,如果孩子有偷偷摸摸使用手机和手机成瘾的倾向,一定要及时和老师沟通,和老师一起管理,“不能说管不了,就放任孩子。”
 
李响强调,家长不要把手机看作洪水猛兽,将孩子与互联网完全隔离,“直接告诉他手机不好,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排斥,影响到亲子关系,无法继续沟通后续的内容。”李响建议家长和孩子建立“家庭公约”,这个公约针对所有家庭成员,父母要以身作则,约定好用手机浏览什么内容、如何查阅资料、不能影响睡眠等。还要设置一个监督机制,说明什么时候要把手机收回,什么时候应关掉手机。“很多孩子打了半小时、四十分钟的游戏,可能差一分钟就打完了,你硬把手机要过来,会导致孩子情绪激烈,可以弹性地给他一些时间,实现有效沟通。”李响表示。
 
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要做到“四做三不要”
 
“青春期”是讨论中学生学习、生活时避不开的话题。家长如何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沟通?胡心慧认为,首先要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和什么样的人沟通。“一是喜欢和同龄人沟通,二是和喜欢的老师沟通,共性就是,他认为对方理解自己。”胡心慧介绍,她所在的学校不仅会建立导师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导师沟通,还会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家长要抓住这些机会和孩子沟通并缓和亲子关系。
 
“人到中年,难免压力大,有时在家庭中脾气暴躁,学生得不到正向鼓励,就会越来越抵触和家长的沟通,‘我不跟你说了,在你这里全是批评’是很多学生反映的情况。”胡心慧建议家长要学会夸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指责。
 
李响介绍,在针对青春期家长的教育培训中,心理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张好嘴不如一副好耳朵”。她建议家长要做到“四做三不要”,即“要做到学会示弱、保持真诚、共情和榜样”,不要“轻易评判、贬低和冷热夹击”。
 
具体来讲,李响解释说,很多家长比较强势,“示弱”是尝试理解孩子的重要方式,心理老师平时给孩子们做的咨询也是倾听为主,“从成年人的角度,可能觉得孩子的压力和纠结不算什么,但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也许他真的辛苦,我们要试着共情,才能站在和孩子同盟的关系上。”其次,李响介绍,不要“冷热夹击”的意思是,有家长会体罚孩子,发现“孩子大了,打不动了”又采取冷暴力,情感上和孩子隔离,这会给孩子一种“我被抛弃”的感觉,这些是必须要正视并杜绝的问题。
 
家长不要急于否定孩子的梦想
  
直播中,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很好,如何在中学阶段保持优势?胡心慧认为,中学功课难度增加,需要背诵和记忆的内容变多,第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合理规划好时间”,利用好课间休息、课外活动等碎片化的时间学习,“比如理科习题的改错、语文的背诵,孩子们要学会时间管理,利用每分每秒去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胡心慧表示,课堂时间尤为重要,初中课堂容量较大,学生一定要和老师进行友好的、积极的互动,杜绝“走神儿”。“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儿,课堂笔记非常重要,有助于课后温习。”胡心慧建议,让孩子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别人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家长可以回家让孩子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自己,可以锻炼孩子透彻理解问题并学会应用。“我们在课堂上也是鼓励学生们到台前给大家解题,形成热烈的讨论范围。”胡心慧说道。
 
如何给孩子建立学习的意义,也是家长面临的痛点。不少家长反映常听到孩子说“我不想学了”“不考大学也挺好”。对此,胡心慧表示,家长要和老师合力找到问题源头是什么?要注意是孩子遇到了压力还是人际交往出现了问题,以便对症下药。但她也强调,面对这种问题,家长切忌凭空猜测,要反映真实情况,相信老师,一起解决。
 
“这个时代的孩子物质上可能没有那么匮乏,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对他们来说并不能满足真正需求,因此我们不要急着去否定孩子的任何梦想,本着生涯访谈的目的帮孩子了解职业。”李响建议,如果有的孩子说将来的梦想是“卖玩具”,家长可以带孩子实地体验这份工作或者和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聊一聊,让孩子了解这份工作的强度、薪酬待遇、生活状态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要拿自己的经历去教育孩子,而是让孩子知道自己要学习的东西是未来能用到的,他才会有学习热情。”李响表示。
 
此外,在直播中,两位一线老师还从如何防止孩子出现抑郁倾向、如何看待青少年追星等方面,解答了家长的问题,从老师的视角帮助家长“读懂孩子”。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