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陈琳)“欢迎大家来到‘体街网虹’垃圾分类直播间,我是小艾,今天我们和体育馆路小学的小学生们一起学习垃圾分类……”近期,“垃圾分类”直播间成为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居民热议的一个话题。为了通过“第一视角”为居民呈现分类投放情况、旧物改造小妙招,让居民在观看过程中更有代入感,体育馆路街道官方抖音号“体街网虹”连续开展“垃圾分类”直播,通过新形式引领垃圾分类成为城市居民时尚环保的生活习惯。

 

体育馆路街道正在直播垃圾分类。体育馆路街道供图

 

体育馆路街道自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通过党员报到一加一、志愿服务一带一、物业管理一体化,打造“三个一”队伍,激发基层治理活力、营造共治共享氛围、打破边界壁垒局限,不断助力垃圾分类这一“关键小事”落实落细。

 

街道以党建为引领,依托党员“双报到”行动,号召在职党员担任垃圾分类宣传员、监督员、践行者,利用自身知识背景、工作优势,就硬件设施改造提升、引导源头分类习惯养成等工作建言献策。各社区组织在职党员参与“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对桶站进行擦拭、消杀,共同维护小区环境。四块玉社区还开发了“京细活”微信小程序,在职党员可通过小程序反映垃圾桶满冒、桶站周边环境脏乱等问题,也可对垃圾分类、物业管理提出意见建议,不断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法华南里社区有一支由辖区青少年组成的“桶站小管家”志愿服务队,“小管家”们认领“责任田”,利用周末、假期等休息时间参与桶站值守,宣传分类知识,指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生活垃圾。自2019年起,街道坚持“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年均组织10余场校园垃圾分类科普讲座,力求通过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实现垃圾源头分类减量。

 

自2022年起,街道对辖区公共区域采取“大物业”管理模式,改变原来多个服务商分别负责道路清扫、其他垃圾转运、厨余垃圾清运的局面,打破边界壁垒局限。街道、社区、外包服务商利用桶站视频监控系统形成三级监督机制,对垃圾桶满冒、桶站周边脏乱问题进行清理。街道、社区干部实行网格矩阵化管理,每个矩阵由一名科级干部担任矩阵长,每个固定桶站确定一名社区工作者担任“站长”,每日对责任桶站周边环境、公示牌、垃圾桶满冒等情况进行自查,作为对物业公司考核打分的一项考量指标。

 

体育馆路街道市民诉求处置中心主任王玉梅介绍,接下来还将通过分类达人评选、桶站红黑榜等方式,进一步调动在职党员、楼门院长、积极分子、青少年等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