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芝加哥大学教授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教授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H. Dybvig),以表彰他们在银行和金融危机方面的研究成果。


三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奠定了现代银行研究的基础,他们的分析在规范金融市场和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研究理论早已载入经济学教科书,是久经验证的经典经济学模型。他们的研究成果已在美国经济金融实践中被大幅推广和运用,并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金融治理疗效;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当前全球各国政府寻找到了一条如何发挥银行金融功能以及货币政策在刺激与收缩经济中的作用的新路子,为全球金融稳定以及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学界对流动性危机的认识越发深刻清晰,在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过程中,各国央行也通过释放流动性缓解了金融危机,这与三位经济学家的研究密不可分。由此可见,三位经济学家理论观点以及实践在全球金融经济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给全球金融经济治理带来了福音。


归纳起来,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观点或成果集中在四方面:一是Diamond与Dybvig构建的D-D银行挤兑模型,给出了银行挤兑的原因——短期性负债与长期性资产发生了期限错配,这是银行发生挤兑的根本症结所在,解决这个问题应充分发挥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二是银行业务具有公共品属性,对社会生产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提出要对银行进行监管。同时,建议由国家向银行提供存款保险,这可以提升储户信心,也可以让银行更好地帮助投资人抵御风险。三是提出了“金融加速器”理论,认为是金融加速了经济波动,纠正了之前普遍认为的经济波动因技术变革而引起。尤其指出了银行信贷萎缩是经济衰退加剧的重要因素,银行将储蓄转化为生产性投资的社会能力也被严重削弱。四是解决当下全球滞胀问题,应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而并非国家创造信用来达此目的。最为重要的是在执行货币政策的过程中,要考虑流动性的冲击,解决控制好流动性风险和经济衰退之间的平衡关系。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这些金融理论观点以及技术模型,不仅对全球各国央行和银行监管部门治理金融以及充分发挥银行在经济波动中的调节功能起到重要作用,还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全球的金融经济危机;同样对当前我国央行充分发挥金融宏观调控功能以及银行在经济复苏与增长的作用,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尤其给我国央行以及银行业发展给予了有益启示。具体看,这些启示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要把银行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尤其要突出银行在治理经济波动中的独立性与超然地位,以便充分发挥银行在经济运行中的功能,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积极的金融成分。要做到这些,需要明确的是,我国央行的独立地位应更加体现出来,可由现在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升级为全国人大直接负责监管的机构,央行直接对全国人大负责,以法律形式确立这一关系;把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确保币值的稳定放在首位,不因经济增长目标需要而让央行承担更多的政府责任,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需要而轻易改变央行所要履行的主要职能。在当前国际经济处于低迷态势的不利环境中,增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防止存款挤兑风险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否则只会加剧我国经济金融状况的恶化。


其二,无论是央行还是商业银行,都应高度重视“金融加速器”理论在当前现实金融经济中的灵活运用,既要抑制经济高速增长中的金融功能扩张的冲动性,防止金融过热引发的经济泡沫膨胀,又要在经济萧条中发挥金融逆周期功能的有效性,避免金融过冷引发经济更严重的萧条。


其三,央行应充分考虑流动性对经济金融的影响和作用,大力发掘货币政策在解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之间矛盾的平滑作用,找到控制流动性风险与防止经济衰退的密钥,切实解决当下中国经济复苏进展缓慢的现实问题。


根据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理论观点,我国当前要走出经济困局,仍然需要发挥银行的作用,尤其是要发挥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作用。但这更考验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的智慧和魄力。就我国经济现实而言,可能短期内不能收缩货币政策,依然需要足够的流动性,这需要央行在保持市场足够流动性与防止通胀之间弹好钢琴:央行在我国货币政策在确保市场经济主体有效需求得到满足之余,又不能出现大幅度的通货膨胀现象;使市场流动性刚好在刺激经济增长与防止经济衰退之间找到一个全社会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使两者之间都能实现最大化。


文/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莫开伟


编辑 陈莉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