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人员难以区分过街方向和红绿灯,是一个出行“痛点”。图/IC photo
据新京报报道,北京市交管部门联合市残联研发无障碍提示信号灯,通过男女声音提示,帮助盲人区分路口过街方向,以及当前红绿灯状态,满足特殊群体出行需求。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年底前,这种语音提示信号灯将扩展应用到500处路口。
根据北京市残联的统计,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持证残疾人数量达到55.8万,相当于每40个人中,就有一名残疾人士。毫无疑问,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也是这座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指针。比如,如何更好地保障盲人等特殊群体的出行需求就备受关注。
在上述背景下,北京有关部门联合研发无障碍语音提示信号灯,帮助盲人区分路口过街方向和红绿灯状况,实际就是从细节着手打造残疾人友好环境,提升城市文明温度的一个注脚。
众所周知,对于视力障碍人士来讲,难以区分路口过街方向和红绿灯状况,是一个突出的出行“痛点”。而推广无障碍提示信号灯,便可以大大化解这一尴尬。这是基础设施对不同人群的包容性的提升,也是城市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的升级。
在过去,我们提到城市无障碍设施,可能主要想到的就是盲道。现在,在盲道的基础上,盲人在过马路、区分路口方向等方面也能够获得更人性化的提示和帮助,显然进一步为他们的便利出行扫清了障碍。这样的升级版无障碍设施,有助于让残疾人群感受到更多的公共温度。
当然,为残疾人群打造友好生活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早在2019年,北京就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专项行动。据北京市残联统计,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北京共改造地铁站、公交枢纽、公交站台、公共停车场2701个。此外,北京市全域打造了100个无障碍精品示范街区、100个“一刻钟无障碍便民服务圈”等示范项目。
像一些小餐馆、小理发店、小便民店等“七小门店”都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同时针对聋哑人群,在19个政务服务大厅和信访办都安装了远程在线手语翻译机,方便残疾人实时办理业务。正是通过三年专项行动推进的一系列无障碍化改造,如今在北京,残疾人在公园遛弯、跑步,乘坐地铁,都不再是一件难事。
要指出的是,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打造残疾人友好环境,并不仅仅是为少数人服务。而是要确保,让每个人在有需要的情况下,都能够得到适用的服务。可以说,在现代社会,残疾人生活环境的友好度,已不仅仅关系到对少数群体的照拂,更成为衡量一座城市人性化、包容度的指标之一。
现在,像无障碍提示信号灯这类无障碍化设施越来越多,相信将方便并鼓励更多的残疾朋友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同时,这也在客观上有利于增进全社会对于残疾人的尊重和关照意识。
撰稿 / 吴振(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