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在福建晋江陆地港的国际陆港口岸海关监管堆场,港口作业流机在吊装集装箱。图/新华社

10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的通知,出台15条措施进一步加大制造业引资力度,着力解决外商投资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推动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其中“便利国际商务人员往来”,引发不小的关注。

《措施》要求,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前提下,便利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高管、技术人员及其家属出入境。各地方要用好用足中外人员往来“快捷通道”,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明确标准和流程,为外籍人员来华提供便利。

这条措施很有现实针对性,加之疫情防控也与全球几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在这方面做出一些调整,自然也广泛地牵动人心,颇受瞩目也是意料之中。

《措施》的提法很明确——便利。目前具体政策尚有待出台,但方向无疑是清晰的,就是减少往来的阻碍,让商务人士更加便利地开展各项活动。作为全球数一数二的外国直接投资(FDI)目的地,中国在人员往来方面的调整当然受到全球关注,相信也会让国内外商界备感振奋。

同时也要看到,《措施》的大前提是“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就意味着疫情防控仍是各项调整的前置条件。中国的“动态清零”已经被证明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在这个大背景下进行优化,本质上也是疫情防控精细化的体现,说明做好了进一步便利国际往来的准备。

“结合当地实际”的说法,意味着不同出入境地的疫情形势、防控能力、承载容量等客观上是有区别的。各地应当在秉持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出台措施,实现疫情防控和促进交流的平衡,保证相关措施可以起到政策初衷的效果。

比如,目前,江苏省对入境人员实施7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隔离的管理措施,并取消此前的7天居家监测要求。上海11月1日起,允许入境从事货物贸易、提供服务或进行投资的自然人的随行配偶及家属等相关人员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获得一定居留期限,享受签证便利。

相关政策的调整同样也印证: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因为疫情的缘故,全球之间的经贸往来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国际社会也不时出现“逆全球化”“保护主义”的举动,但中国对全球化的承诺与姿态始终不变。即便疫情给公共卫生带来冲击的时刻,中国也积极参与全球经贸合作。

在全球疫情仍然严峻的当下,中国顶着压力出台便利往来措施,再一次明确了态度。这只是15条便利外商的措施之一,此外还包括“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高标准落实外资准入后国民待遇”“推动外资项目签约落地”等,无一不是扩大开放的有力之举。

所以,通观《措施》全文,相信国内外商贸人士对中国营商环境的信心会更加笃定。中国用实际行动一再展现了大国担当与国际责任,以坚定有力的举措促进合作、反哺全球化,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商贸往来必将愈加繁荣。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我们应当牢记中国所处的国际方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贸易伙伴,2017年以来吸引外资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二,仅今年1至8月中国就吸收外资892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4%……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动力源,这个大的格局不会变。因此,推动中国和世界融入的各项措施也必将越来越密集、越来越有力。

撰稿/江城(媒体人)
编辑/徐秋颖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