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供销社等话题引发关注,相关概念股也有所上涨。图/新京报贝壳财经视频截图

最近,有关供销社、国营食堂等话题的讨论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据媒体报道,全国很多地方出现了供销社的便利店,个别城市也开设了所谓的国营食堂。11月2日,针对兴建国营食堂,住建部的一位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猜测完全是误会。“不可能一下子出现大批的国营食堂,没有这种要求。”
供销社性质早已发生变化
从目前媒体的报道来看,各地开设的便民食堂和社区超市,的确满足了不少人的就近就餐和购物需求,但这样的现象也引起了许多误解,以至于很多人担忧“这会不会是计划经济回潮”。
但是,如果剖开现象看本质的话,就会发现,对这些现象的担心,既是因为对当前供销社性质的不理解所衍生的误解,也缺乏对当前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了解。
当前我国早已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断对其加以完善,不存在走计划经济回头路的可能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而未来五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因此,我们要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充分信心,而不要被一些误读误解所误导。
事实上,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相当深入,市场化程度也相当高。而在这期间,供销社的主要功能也早已发生了改变。在过去,因为“统购统销”等政策的主导,供销社控制着国民民生用品,但时下的市场化改革背景之下,我国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相对完善的价格机制也让供销社不会再“重走老路”。
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供销社和所谓的国营食堂都需要同其他所有制的市场主体一样同台竞争,通过优质产品和服务来赢得市场的一席之地。否则,如果供销社和所谓的国营食堂出现店大欺客等恶劣现象,那在市场化机制的主导之下,消费者显然也会用脚投票。
可以说,无论是供销社还是所谓的国营食堂都已今非昔比,都不再是处于垄断地位的唯一供应商,而是众多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一分子。在相对充分竞争的农产品商超和食堂餐厅,供销社和所谓的国营食堂都必须严格遵守市场竞争规则并规范运营,否则也将面临入不敷出和关门大吉的命运。
因此,对“供销社、国营食堂是不是要重回计划经济老路”的担忧,其实是对当下市场化环境本质内涵的不理解导致的。当前,有关方面不妨尽快向公众厘清这些关键概念,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供销社的种种担忧。
▲供销社线下店铺。图/新京报贝壳财经视频截图
加强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是关键
当然,也有不少人比较担心的是供销社和国营食堂的国有背景,害怕它们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过分依靠某些优势,损害其他市场主体的正当利益,甚至为自身谋取不正当利益。
这种担心并非毫无根据,毕竟国有企业同政府部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可能由此获取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优势。这显然值得有关方面加以重视。
但是,从目前上市的供销社便利店和国营食堂来看,它们都能够贴近市场和聚焦居民需求,并凭借其庞大系统、可靠安全和持续稳定的供应链,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供销社和国营食堂也存在大型公共组织的通病,不可避免地在管理体制、人员激励、竞争能力、服务意识等方面存在短板,这些显然需要有关方面在依托市场化机制的前提之下针对性地进行改革。
民众期待供销社和国营食堂不要吃老本,也不必玩噱头,更不能寄希望于复现计划经济的特权优势。要明晰的是,对任何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而言,与其在其他方面做文章,不如在自身产品和服务上下工夫。唯有如此,才能不辱国字头的使命和担当,真正问心无愧地回馈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待。
与此同时,既然市场上出现了这种担忧,那市场监管部门也有必要审视和加强对供销社和国营食堂的有效监管,一视同仁地进行执法检查,而不能厚此薄彼或采取双重标准。特别是在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要加大力度,避免供销社和国营食堂进入市场后可能出现的不公平竞争。唯有如此,才能打消人们的顾虑和猜测。
说到底,社会公众不理解乃至误解这些现象,也反过来说明,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加强政策宣导。对此,政府部门不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接地气的形式,及时引导民众理性认识和化解民众误解,避免可能由此导致的不良影响。
撰稿 / 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