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记者陈薇  受访者供图


小切口下的大历史:《弄潮——改革开放40年特别报道》幕后


这实在是个持续时间太长、太长的特别报道了——说起由我们新京报深度报道部主要策划、统筹、实施的《弄潮——改革开放40年特别报道》,同事们都会这么感慨。


这是一组以若干地理位置——能显著象征、体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重大进展的地标点(具体到村庄、单位、企业、城市等),报道其现状、变化、成就、历程和经验的特别报道。


《弄潮》系列报道


这是一组以从2018年3月26日起见报的系列报道,每周一见报3至4个版面,共40期,最后一期见报时间预计是12月31日。截至7月27日,已刊发17期,报道了小岗村、义乌小商品市场、果作屯、苏州工业园区、上海证券交易所等,分别对应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基层民主、对外贸易、股票市场等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关键词,作了深入而细致的展现。


曾有一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就此询问我,为什么将首发日定在3月底,有何讲究?我回答,其实并没有特殊含义,只是大家坐在一起,对着日历从2018年度最后一个周一的12月31日往前推算40期而已。


报道持续时间长、需每周不断档,非常耗费人力物力。经过半年实践,我们发现,至少有3位记者需同时投入其中,保证1位在写稿、1位在采访,另有至少1位在联系下一个选题。这占用了深度报道部非常有限的记者资源。


《弄潮》系列报道


受访单位答应采访,一个选题就成功了一大半。整个操作周期中,最难的就在第一步。有许多市县乡村、公司企业婉拒了采访。理由包括“领导不在”,“最近比较忙”、“不宜出风头”等等。


策划专题时,我们还没有过多考虑约访难度。


那时指点江山,毫不设限。


去年起,全部门就改革开放专题组织了几次头脑风暴。编辑、记者二三十人一起,首先确定要写40期,写40个大议题,涵盖时政、经济、社会、法制、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比如国企改革、基层民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等重大关键词。


接着,我们再考虑,哪些是能够体现这40个大议题的小切口?要讲故事,要可读。首先想过,采写40个人物,但是选择哪些人呢?当年的亲历者未必了解当下现实,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没有经历历史。


《弄潮》系列报道


大概是在第二次开会后,大家讨论出可以为每个大议题找一个代表性地点,写“改革地理”。它曾经很出名,或者现在依然很出名。它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历史脉络和进程感。切口可大可小,操作空间较大。


最后体现在专题策划案的,是这样一段话:“专题旨在以小见大,精心选择的地理位置将集中反映若干议题,如解放思想、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一国两制、经济特区、自贸区、医疗改革、节能减排、一带一路等等,以地理位置为引、宏大议题为面,力争做到既深刻又生动、既宏观又细致、既有时代感又有历史感。”


接下来,如何确定这40个议题及其代表地点,还是群策群力。部门记者编辑分工认领,以两年、五年、十年等为时间段划分,分门别类地寻找每年发生的重大新闻。集中起来,形成六七十个大议题,再讨论增删。最后,初步确定了45个。


《弄潮》系列报道


这个数字,至今仍在改变。我们仍然在不间断地讨论,适时增减。


现在想想,我们可能选择了非常不讨巧、需要下苦功夫的报道方式。当初确立的原则是“大议题不变,小地点可选”,于是在一个议题之下,可能有记者联系了两个代表地点,都被婉拒、无功而返。


这样的报道做得好看,很难;我们再三要求:首先要选小切口,找合适的采访对象讲故事、说细节;第二,不要以歌颂的姿态,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要写出冲突和曲折。


于是,记者要做很多前期准备和预先采访。有一位记者,采访了14个人之后,才为4000字的主稿选择了适合出场的3位叙述者。


当然,这对记者来说也是一次锻炼。要有分解主题、沉淀信息的能力,具备以小见大、视野开阔的历史观感,还得有发现细节、叙述故事的细腻觉察,才能写好这篇稿。为此,深度报道部的两位首席编辑都亲自出马采写。


其中,由胡杰采写的《红手印到红本本 小岗改革在路上》(刊发于2018年4月2日A10-11版)一稿,有关部门表示:“‘特别报道’追昔抚今,介绍了小岗村的深刻变化,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推出此文恰逢其时。”


北京的夏天到来,40期报道还未过半。


相信在12月31日那天,这40期报道将累积着、呈现着我们的初心:“用文字打捞那些‘可昭示未来的过去’,用图片言说那些被打上了年代烙印的人、事、物,而这一切,只为给‘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绘制一幅历史底本(新京报评论员佘宗明语)。”


陈薇

新京报深度报道部副主编,负责“剥洋葱”人物公号。

2006年新闻学硕士毕业,曾任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钱江频道民生新闻栏目执行主编、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笔,2016年进入《新京报》深度报道部任首席编辑、副主编,至今已有16年媒体工作经验。在电视、杂志及报纸的不同业态下,选题涵盖社会、时政、教育、环保等众多领域,熟悉深度长篇、暗访调查、人物纪实、专题特刊等不同媒体产品形态。


原文载于《新京报传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