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法国总统马克龙。图/新华社

据法新社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于当地时间11月21日晚在总统府——巴黎爱丽舍宫举行了一场特别晚宴,邀请欧洲主要企业家赴宴“共商大事”。

据悉,接到请帖的欧洲企业家,均是组成欧洲头部制造业公司俱乐部——“欧洲工业圆桌会议”(ERT)企业的老板、高管。

ERT总共有逾60家欧洲企业会员,当晚应邀出席的企业家来自其中49家企业,其中包括法国能源巨头Engie、法国通信巨头橙色通信、瑞典电信巨头爱立信、英国/荷兰日化巨头联合利华、瑞典/英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已被中资收购的瑞典汽车巨头沃尔沃,还有德国汽车巨头宝马、法国工业气体巨头液化空气集团、比利时化工巨头索尔维集团等。

其实,这并非马克龙第一次在爱丽舍宫请企业家吃饭。11月8日,他也曾在此设宴邀请了另一群企业家,与会者都是法国制造业巨头中的能耗和碳排放大户。

不过,所有这些“饭局”中心话题只有一个:说服这些制造业大户留在欧洲,尤其是法国。

▲当地时间2022年10月6日,在法国北部城市里尔,欧尚超市的加油站前车辆排起长队。当日,法国政府推出全国节能计划,应对冬季能源停供风险。图/新华社

欧洲制造业大户为何要搬家?

今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推出了名为《通胀削减法案》,实则是变相产业补贴及保护方案的法规,并将于2023年1月1日生效。

这项法案最大的手笔,是为美国本土能源转型提供3670亿美元巨额补贴,为美国人购买在美国生产、使用美国制造电池板的电动汽车提供税收抵免。

在欧盟及法、德等主要成员国看来,美国这一做法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以邻为壑的恶劣竞争手段,其目的是“掏空欧洲”,即逼迫欧洲制造业巨头为保住其在美国的巨大市场,而将在欧洲的生产研发及资金转移到美国。

雪上加霜的是,俄乌冲突爆发后能源价格一度飙升,欧盟主要国家纷纷陷入“电荒”,这令许多制造业巨头和能耗/碳排放大户的欧洲企业,即便不考虑迁就市场需要,仅为了降低成本、稳定生产,也不得不开始认真考虑“搬家”。

法国是今年欧盟轮值主席国,也是欧盟中工业门类最均衡齐全的国家,更是欧盟国家中对外来化石能源供应依赖度最低、电力自给保障程度最好的工业大国。

因此,一直希望借欧盟和欧洲一体化平台,实现自己远大政治抱负的马克龙,眼见法国制造业也成为被“掏空”的对象,当然不会袖手旁观。

自8月以来,马克龙和其主要经济领域助手——法国经济、财政及工业、数字主权部长布鲁诺·勒梅尔频繁发表强硬讲话,痛斥美国“强加于人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做法”,并试图游说另一个欧盟制造业大国——德国与自己携手联动。

就在饭局当天稍早,他紧急会见了来访的德国外长贝尔伯克。而接近他的人士传称,他还将很快会晤德国总理朔尔茨。

法国努力说服欧盟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作出强烈反应,并提出了具体反制措施——“购买欧洲货法案”。这项类似1930年美国《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包括大幅提高多种进口商品关税,规定某些公共采购只能在欧洲本土供应商中选择等。

然而,上述措施迄今效果不彰:欧盟虽然针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发表了谴责性声明,但其“购买欧洲货法案”恐怕并不能“真正解决欧洲制造业外流的后顾之忧”。

德国总理朔尔茨虽然支持、赞同将欧洲制造业挽留下来,却对“过于保护主义”的“购买欧洲货法案”不感兴趣,毕竟其“模版”《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当年触发了迄今史上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大萧条。

而与朔尔茨分属不同党派的贝尔伯克,则不认为制造业外流是什么坏事:属于绿党的她,本就一心想“驱除”这些所谓“落后低端产能”。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龙不得不改弦更张,转而试图通过游说企业家们,来达到挽留欧洲制造业继续留在本土的目的。

10月26日,在法国巴黎,法国总统马克龙(右)在总统府爱丽舍宫迎接德国总理朔尔茨。图/新华社

“留下来”并非易事

由于俄乌冲突爆发,欧洲国家普遍意识到能源“路径依赖”的高风险,也终于开始认识到激进“能源绿化”过犹不及,将给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害。

近日,随着欧洲各国能源政策的调整、战略能源储备的增加,化石能源价格已开始稳步回落。表面上,欧盟范围内危及本土制造业“留下之意”的一大要素——“能源通胀”似已开始缓解。

虽然朔尔茨仍对“购买欧洲货法案”不以为然,但近期他明显加重了谴责“美国保护主义”的语气。从这一角度看,马克龙指望通过法德协调,挽留欧盟制造业产能的希望,也会有所增加。

然而,许多专业人士指出,导致欧盟制造业大户心生去意的关键,是欧盟及其成员国对这些既是能耗/碳排放大户,又是“产业脊梁”的大企业,缺乏必要支持、关照所致。

11月20日,享誉欧洲的航空工业巨头——法国达索飞机公司CEO特拉皮尔,在媒体上坦率表示,自己“认识几家制造商,他们告诉我很后悔半年前决策在欧洲投资,因为事实证明他们遇到了困难,能源短缺且价格猛涨,而政府并没有像他们所期望的那样伸出援手”。

马克龙当然并非听不见这些求助之声,也并非没有采取措施:11月8日“本土饭局”上,他曾建议将公共援助翻倍以支持这些企业“脱碳”,前提是这些企业也“加倍努力”。

11月21日的“饭局”上,他表示,自己“已充分了解并理解到那些开始考虑将产能或投资转移到欧洲以外的公司,这样做是因为在这里遇到了困难”。言下之意,请这些企业家再等一等,“以观后效”。

然而,马克龙能做到的恐怕有限:制造业巨头,必然同时也是能耗/碳排放大户。即便能源供需和价格两大矛盾暂得缓解,还要面临难以彻底解开的矛盾——既要留下制造业产能,又要惩罚其“不够绿色”。

撰稿/陶短房(专栏作家)
编辑/徐秋颖
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