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五次会议听取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报告。报告披露,北京全市9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一窗”综合办理,98.8%的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

 

看点1

从交通到房建、市政等领域,实现投标、评标、中标等环节全流程线上办理

 

在开办企业环节,北京推行“合并办”。拓展企业开办综合窗口功能,实行营业执照与高频审批事项“一窗受理、一次申报、并联办理、一次领取”。在疫情背景下,北京市前三季度仍新设市场主体20.3万户,同比增长6.7%。推行一体变更、智慧变更制度。深化“一照多址”改革,创新推出“一码通”服务,企业增减地址信息不再需要更换营业执照。试点开展“一证多址”改革,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符合条件的食品连锁经营企业、医疗器械批发企业均可享受。探索推进证照“一体变更”,推行集中统一变更,实现线上一次认证、线下一次提交、电子执照一次领取,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跑动次数。

 

在保障市场主体招标投标公开透明方面,成立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按照管办分离、服务高效、监管规范的原则,构建统一交易管理机构、统一交易平台、统一政府采购、统一智能预警的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改革。将全流程电子化从交通扩展至房建、市政等领域,实现投标、评标、中标等环节全流程线上办理,每年可减少线下跑动次数7.5万余次,精简办事时间10万小时。建成市、区统一的政府采购一体化平台,实现“一个平台,一次注册,一套标准,一网办理”。同时,持续消除隐性壁垒。持续清理取消企业在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方面存在的差别化待遇,发布示范文本,对隐性门槛和壁垒问题敏感词汇实施“智能预警”,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发出提示信息1217次。

 

此外,北京加大对市场主体融资服务力度。集中受理首贷、续贷、确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业务。企业贷款可“贷比三家”,截至目前,贷款服务中心现场发放贷款金额2155.9亿元,小微企业及个人经营贷款占比99%,首贷客户占比43.1%。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部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

 

看点2

加强重点领域全链条监管,已将54.4亿剂次新冠疫苗纳入全链条监管

 

在监管方面,北京实现政府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综合运用风险、信用、分级分类、协同、科技、共治6项监管制度,制定“一业一册”,将政策法规转换成企业看得懂的执法规范;制定“一业一单”,统一检查内容,便于企业自查和政府部门监管;推行“一业一查”,统筹开展联合检查,实现“进一门,查多事”;推行“一业一评”,共享应用“风险+信用”评价结果开展精准监管。选取“七小”门店、教育培训、养老服务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31个场景开展试点,组织实施238次“一业一查”,有效破解“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问题。

 

同时,加强重点领域全链条监管。强化新冠病毒疫苗监管。实施驻厂监督、巡查检查、GMP符合性检查、风险研判和提前介入、伴随式服务“五位一体”监督机制,全力保障新冠病毒疫苗质量安全和供应,已将54.4亿剂次疫苗纳入全链条监管。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推进食用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建立以承诺达标合格证为载体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常态化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调查、评估、监测和监督抽查“四位一体”监控,持续推进“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出动执法人员1.2万人次,巡查生产主体8139家次,全力保障市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北京整合完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形成市区两级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农业等7支综合执法队。持续推行柔性执法。对疫情期间市场主体无法按时年报或暂时失联等情况,通过免予相关行政处罚、简化异常名录移出等方式,帮助市场主体快速恢复经营,截至三季度已有6243户市场主体实现信用修复。推动市场监管、文化市场、水务、人防、应急、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领域223个轻微违法事项依法免予或减轻处罚,免罚金额达9000余万元。

 

看点3

今年前三季度网上开庭45.1万次,在线庭审率达94.2%

 

在法治环境建设方面,北京案件审理时间、成本实现再压缩。大力推行网上立案,实现全部一审民商事案件、知识产权案件和执行实施案件网上立案,全市法院累计网上立案89.6万件;推动“云法庭”庭审,提供足不出户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今年前三季度网上开庭45.1万次,在线庭审率达94.2%。累计通过小额诉讼和简易程序结案63万件,平均审理用时分别为32天和44天,均远低于60天和90天的法定审理时限。案件执行效率和规范化程度再提高。通过部门间数据共享,实现对被执行人住房公积金的在线冻结和查控。建立执行案款线上发还系统,严格管控案款认领、提存、发放等重点环节,确保具备条件的执行案款在法院收到后20日内完成发放。涉外商事纠纷解决能力再提升。成立北京国际商事法庭,提供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服务,已累计受理涉外案件519件,涉诉金额超58亿元。

 

此外,制定《北京市破产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成为专门针对破产制度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创新性实施方案。出台《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和保障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依法履职的若干措施》,全面提升管理人履职保障水平。提高企业破产重整效率。率先开通破产信息“线上+线下”集成查询服务,实现多项破产信息一站式查询,用时不超过5个工作日,节省查询时间40个工作日。

 

看点4

扩大不动产登记“全程网办”业务范围,实现个人间存量房赠与等16类高频业务“不见面”办理

 

报告披露,北京全市9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一窗”综合办理,98.8%的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推出3批共153项京津冀“同事同标”事项。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将多个部门相关联的“单项事”整合为企业和群众视角的“一件事”,大幅减环节、减材料、少跑动,市区两级首批推出37项“一件事”应用场景。强化电子证照共享应用。累计完成573类、1.2亿条电子证照数据汇聚,办理业务时累计调用电子证照2860余万次。打造政策公布统一窗口。在首都之窗开设政策专栏,同时建立惠企政策兑现专题,发布324项惠企条款,其中“免申即享”政策36项。

 

北京还提高了不动产办理效率。率先推出购房资格“绿码”服务,近10万购房家庭实现在线申请购房资格审核,即时出具核验结果。扩大不动产登记“全程网办”业务范围,实现个人间存量房赠与等16类高频业务“不见面”办理。提升税务便利化水平。率先实行“十七税合一”综合申报,实现电子税务局主要涉税事项全覆盖,网上申报率达99.6%。推广智能退税服务,实现增值税留抵退税申请“零填报”;推行企业所得税“报退合一”,纳税人一键办理退税。

 

针对跨境贸易,京津两地创新开展进口“提前申报+船边直提”、出口“提前申报+抵港直装”模式,让北京企业在天津港进出口货物实现“即提即离、即装即走”,其中出口集港预期由5天压缩至1-2天,进口提箱用时由1-2天压缩至最短1.5小时。同时,压减通关时间,配套实施报关单优先审核、汇总征税、多元化税收担保等政策措施,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进一步压减至28.9小时、0.7小时,2018年以来,北京企业从天津港进出口成本降低了54.4%。规范通关服务,针对进港、出港、中转等场景,首都国际机场正式发布8个类别60余项货运服务质量标准,目前已开始试行。开展空港口岸服务企业收费专项检查,截至目前,90%以上企业已在线上线下同步公示收费目录清单,清单之外再无收费。

 

看点5

推动更多类型市场主体在办理准入准营审批时“一次申请、全部办结”

 

报告提出,下一步,北京将更加注重市场准入的公平与效率。深化准入、准营、退出全链条改革,全面清理限制市场主体跨区域经营和迁移的不合理限制,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探索将工程建设、市政基础设施、资格认定等领域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改革由自贸试验区推广至全市范围。

 

北京将推行市场主体“准入即准营”,系统整合证照联办、一业一证、一照多址、一证多址等改革,进一步扩大改革覆盖面,推动更多类型市场主体在办理准入准营审批时“一次申请、全部办结”。

 

此外,北京还将进一步加大重点环节改革力度。深化“集成办”,加快落实政务服务集成办事场景建设实施方案,确保在年底前实现企业开办、新生儿出生、义务教育入学等37个高频事项“一件事”集成服务全部落地,同时研究筹划更多集成场景。

 

深化一体监管,加强监管执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坚持以管促放、寓管于服,深入实施一体化综合监管,推行轻微免罚等柔性执法,指导企业规范发展。深化数据打通,加快数字政务建设,推进数字政务、数字监管、数字营商等综合平台建设,打通数据壁垒,推进政务智能化改革。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陈静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