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两侧。


近日,北京市文物局公示《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公示期至12月24日。《规划》明确了上述15个遗产点,以及遗产区和缓冲区的边界,其中,遗产区总面积约5.9平方公里。


明确遗产区及缓冲区的边界


北京中轴线是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礼仪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居中道路遗存,与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井然有序、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


针对各遗产构成要素类型多样、形态各异、空间多点的特点,《规划》以遗产突出普遍价值为核心,合理划定保护区划,明确遗产区及缓冲区的边界,确保遗产价值特征能够得到完整保护并持续强化。


《规划》明确,遗产区是包含承载遗产价值的全部构成要素,以及构成要素之间的必要的连接区域。主要依据历史城墙或者围墙边界、道路中心线、河道外侧堤脚线等界划,总面积约5.9平方公里。


具体边界为北至钟鼓楼北侧围墙;南至先农坛南侧外坛墙南扩2米-永定门瓮城、箭楼地面标识南边界-永定门东街;东至钟鼓楼围墙及广场东边界-地安门外大街路东侧传统建筑东轮廓线-地安门内大街北京明清皇城墙遗存-景山围墙-筒子河外沿墙-劳动人民文化宫围墙-中国国家博物馆围墙-广场东侧路(南段)-前门大街道路中心线东扩10米-天桥南大街道路中心线东扩15米-永定门内大街-天坛外坛墙一线;西至钟鼓楼围墙及广场西边界-地安门外大街路西侧传统建筑西轮廓线-地安门内大街北京明清皇城墙遗存-景山围墙-筒子河外沿墙-中山公园围墙-人大会堂西路-广场西侧路(南段)-前门大街道路中心线西扩10米-天桥南大街道路中心线西扩15米-永定门内大街-南纬路南巷-燕京北街-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围墙。


缓冲区包含位于遗产区周边且与北京中轴线形成和发展联系紧密的区域,可有效保障遗产的完整性。主要依据道路中心线、河道外侧堤脚线界划,总面积约45.4平方公里。


具体边界为北至北护城河;南至南三环;东至雍和宫大街-东四北大街-东四南大街-东单北大街-建国门内大街-东二环及南护城河(东段)、京沪高速规划路;西至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南大街-西四北大街-西四南大街-西单北大街-宣武门内大街-宣武门外大街-菜市口大街-开阳路。


分类制定保护管理措施,突出整体保护

 

《规划》明确,将针对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礼仪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居中道路遗存,与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的不同特征,分类制定遗产构成要素的保护管理措施。

 

比如,针对故宫,除了文物建筑修缮,保护措施还包括城垣院墙修缮、传统铺地修补、古树名木养护、筒子河滨水环境整治等;正阳门箭楼突出文物建筑修缮、文物展示利用、大树景观优化、北京雨燕保护;永定门御道遗存侧重石质文物保护和展示设施优化。

 

《规划》体现了“整体保护”原则,提出重点对与北京中轴线相关的景观视廊、城市天际线、历史城廓、历史街巷、城市标志物等制定保护管理措施,依托老城整体保护,烘托北京中轴线空间统领作用。

 

《规划》强调,要保护遗产真实性,保持遗产特征的丰富性。要从大历史观角度认识遗产,尊重历史发展全过程,保护与展示北京中轴线及其环境在各时代形成的历史遗存与城市发展印迹,保持各区段差异化的典型特征,充分展示北京中轴线的多元文化魅力。尊重和保护不同时代、不同风貌的历史文化印记,精细评估遗产保存状态,保护修缮坚持最小干预,系统展示阐释北京中轴线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魅力。

 

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记者注意到,《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强调的“人民至上”原则在《规划》中得到了体现。

 

《规划》充分考虑北京中轴线与老城的紧密依存关系,通过遗产保护最大程度推动区域功能优化、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等多重目标实现,促进遗产保护区域内外的良性互动,进而带动老城整体保护,以遗产的合理有效利用,带动更大区域功能优化;以重点文物的腾退保护,提升居民的获得感;以重要节点、道路的整治,优化老城历史格局与传统风貌。

 

针对北京中轴线构成要素管理层级复杂、相关利益人较多、社会关注面广的特点,《规划》提出,将健全职责清晰、运行顺畅的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提升保护管理综合能力,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全程指导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制定鼓励支持策略,促进遗产传承利用和公众参与,最终实现对遗产的长期、有效保护与管理。


此外,《规划》提出,要高标准建立遗产监测评估系统,强化预防性保护,对遗产的保存状况、环境状况、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监测;搭建遗产档案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基础数据支撑。


■知道多一点

 

1.为什么要编制《规划》?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副所长叶楠表示,遗产区跨东城、西城两区,沿线用地权属复杂,用地功能多元,保护整治任务重、时间紧,因此建立共识、明确标准、制定计划、统一步调是关键。

 

《规划》是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必备材料之一,是有效保护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内在要求。同时,编制《规划》也是《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基本要求,是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抓手。经批准后,《规划》将成为指导北京中轴线保护、展示、利用、监测、研究等的基本依据。

 

2.编制《规划》的依据是什么?

 

据了解,编制《规划》要对标世界遗产保护的管理要求,落实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衔接现有各类规划管理体系。

 

叶楠介绍,编制工作必须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的框架内进行,依据遗产构成要素及遗产价值,划定保护管理分区,即遗产区和缓冲区,并明确相应的保护管理要求,而这些要求的核心内容也被纳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之中。

 

3.编制《规划》的原则和目标是什么?

 

《规划》主要包括突出遗产价值、突出整体保护、坚持有效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四项原则。

 

《规划》坚持以保护北京中轴线突出普遍价值为核心,确保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不断保持并强化遗产价值;坚持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出发,对北京中轴线及其环境实施全要素保护和全过程保护。

 

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合理、有效利用充分展示并发挥遗产价值,引导全社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统筹整合各项资源,切实考虑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关系,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据了解,《规划》旨在保护并传承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维护遗产完整性、真实性,提升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4.北京中轴线的突出普遍价值是什么?

 

《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名文件》(阶段稿)显示,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历经逾7个世纪历史演进而延续至今持续影响城市发展。

 

北京中轴线是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且保存完好的物质遗存,它的区域选址展现了人与自然融合的基本观念,其规划格局完整展现了《考工记》所载理想都城规划范式,建筑序列构成了富于层次与秩序的城市景观。

 

此外,北京中轴线持续的延续与传承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它与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