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增强中国科幻文化国际软实力论坛暨年度科幻新作发布研讨”线上会议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联合会理事长原平方、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中国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等文化科技界嘉宾就如何增强中国科幻文化与科幻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充分研讨。论坛还举行了年度科幻作品《天幕征途》的首发仪式。

多位与会嘉宾认为,科幻不能缺席“中国故事”。发展科幻文化产业是体现科技创新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能力与新时代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中国科幻作品极其延伸的文化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等待挖掘。

科幻承载着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重任务 

科幻是探索科学奥秘的源动力,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和思考。中国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表示:“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为我国文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所以在拯救人类未来命运的科幻世界里,中国的科幻故事、科幻英雄不能缺席。” 

核工业学院副校长朱向军在主题演讲中谈到,科幻承载着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重任务,中国科幻就是要讲好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故事。发展科幻文化产业是体现科技创新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能力与新时代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面向未来,大力发展科幻文化,营造科幻产业生态,是当下全社会极为重要的课题。

“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深厚土壤、有根基,现在我们有更发达的科技,还有中国14亿人口的市场,所以中国发展科幻文化还是有优势、有潜力,也很有信心的。我希望央企能在这方面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联合会理事长原平方认为,科幻创作者要突破从单一的地球视角看宇宙的自我局限性。

而在研讨中,《天幕征途》作者,科幻作家朱宇清提出了“宇宙文明生态链”的概念。在他看来,科幻作品需要打破常规的二元对立结构,“比如在美国的某些科幻大片中,给观众的印象就是,好像整个宇宙中就只有两个正在发生冲突的星球一样;而且星球间除了战争就是战争。星际文明未必就是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的体系,而应该是一个宇宙文明生态链。”

对此,原平方表示,周有光老先生曾提出要“从世界看中国”,《天幕征途》的写作手法是从宇宙看世界、看地球的视角。

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信息处处长王志祥认为,我国虽然出现了一些优秀科幻作品,但相比欧美科幻大国,科幻文学数量偏少,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较为匮乏。归根结底是我国科幻创作的原创力还不够,需要更多科幻作家积极参与,让科幻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对于科幻文学,科幻产业来说,与教育的结合最紧密,科学教育要从孩子抓起,而科幻是普及科学知识最贴合的形式。”王志祥说。

科幻粉丝多为年轻人 科幻应与“圈外”打造共融生态

在美国,科幻创意产业是仅次于航空工业的第二大创汇产业,特别是以好莱坞科幻电影为先锋,不仅成为美国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还占据了全球科幻文化市场的绝大份额,被视为全球科幻文化发展的风向标。那么,目前中国的科幻产业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呢?

“咱们国家科幻产业起步虽然晚,但是我们发展得非常快。”国创智库理事长兼秘书长房呈军表示,从2021年科幻产业总产值的数据来看,我们在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以及科普发展的带动下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勃勃生机。2019年中国科幻产业总产值达700亿,同比增长超四成。即便是2020年,我国科幻产业总值也达到了551.09亿元。当然,与美国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据掌阅科技副总裁陈永倬分析:“中国科幻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从科幻小说到影视,游戏,周边,主题乐园,科幻演绎等原业态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明显。科幻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文学范畴,也超越了产业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思维范式。”他认为,在未来,有望形成“科幻+”的产业生态。

快手副总裁周晓晗说:“根据我们平台的数据分析,喜爱科幻的年龄层更多的是年轻人,对于科幻创作者来说,需要根据人群,对科技时代发生的风起云涌的变化有充分的感知力,并将对时代变化的思考反映到科幻作品中去。”她认为,科幻创作应该打破小圈子,积极跨界,打破科学、人文、艺术、教育之间的隔阂,与“圈外”融合,才能营造共融生态,产生更大动能。

增强科幻软实力 需打造过硬科幻作品

“增强中国科幻文化软实力,过硬的作品才是硬道理。”北京蔚领方舟科技总经理、导演王小伍表示。继《三体》《流浪地球》之后,还能不能有更好的作品?这是科幻领域要作答的一张考卷。

保利文化党委委员、常务副总经理李卫强认为,中国如何想象未来,中国人如何看待科技和人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将极大地影响未来世界的走向和格局,不论是小说《三体》还是电影《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都与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精神深刻结合,极好地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对未来的忧患意识与历史担当,这为科幻创作和海外推广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科幻作品极其延伸的文化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等待挖掘。”中国科普作协科影融合专委会常务副主任林育智认为,我国目前诞生了许多前沿科技成果,如何将这些看似离大众遥远的内容通过科幻的想象融入国人的认知,让科幻意识变为生动有趣的故事,从而影响更多人,是必须思考的问题。此外,林育智本身还曾担任喜剧科幻电影《独行月球》的科学顾问,他表示,过去提到登月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外国人的身影,而《独行月球》让中国人的面貌出现在了月球上,国人今后会更熟悉这一个认知。

据爱奇艺副总经理岳建雄介绍,科幻作品也是爱奇艺重点发力的品类。爱奇艺自制了科幻电视剧《超时空玩家》;此外,《独行月球》、《流浪地球》在爱奇艺平台的播出都取得巨大的成功。同时,爱奇艺在100多个地区和国家播出了中国的科幻作品。原创科幻作品《地球小站》正在影视和动漫的改编中,银河奖得主潘海天目前在爱奇艺小说平台连载最新的科幻作品《前进的最远距离》。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中国的科幻基因亘古通今,科幻的指南针始终没有变更方向。科幻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新兴文娱消费的重点方向,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颇具潜力的新经济增长点之一。发展科幻产业是国家的战略布局,是承担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着力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界正在努力打造科幻产业新高地,中国科幻文化产业的星辰大海充满无限遐想。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罗亦丹
编辑 徐超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