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兴航公寓方舱于11月24日正式启用,收治来自全市各区的新冠感染者。近日,记者采访了兴航公寓方舱B区负责人、北京世纪坛医院党委副书记陈静,据其介绍,近期已有400余人顺利出舱。

 

445人已转阴出舱

 

新京报:简单介绍一下方舱的情况?

 

陈静:大兴区兴航公寓方舱一共有3个区,我们所负责的是其中的B区,接收来自全市的新冠感染者。方舱由原来的隔离点改造而成,11月24日启动运行,一共有1200个房间。开舱以来入住率一直在95%以上,略有空床。截至12月5日,我们累计收治了1338名隔离人员,已有445人出舱。

 

新京报:有多少人参与方舱的保障工作?

 

陈静:医务人员一共有97人,来自15家医院,其中管理团队以北京世纪坛医院的人员为主。


新京报:方舱内患者的情况如何?

 

陈静:方舱主要是收治轻症及无症状感染者,患者们感染后状况比较平稳。舱内感染者的年龄跨度是1岁至81岁, 60岁以上的131名,10岁以下的58名。其中一些合并基础病的人群、术前术后人群,是我们重点关照的对象,有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的,我们要及时进行转诊,目前已转16人。

 

克服信息整理、核酸采样等多重挑战

 

新京报:方舱运行过程中有遇到哪些挑战吗?

 

陈静:信息的整理、核酸采样的安排、出舱的协调等具体事务,都是运行中我们要逐个明确和解决的问题,一些平时在医院很简单的事情,在方舱的新环境中处理起来可能比较复杂。这也意味着医务人员要承担更多医疗之外的工作,也需要大家的理解和配合。


新京报:信息整理的难点在哪?


陈静:方舱没有医院的信息系统,我们最初掌握的患者信息,仅仅是他们在入住时扫码填写的信息,有些老年人不会扫码,有些老年人的手机不具备扫码功能,因此信息不是特别准确。开舱头两天,方舱入住了几百人,我们很大一部分工作时间都花在“扫楼”上,要人工进行信息核实和填报。我们也组织了党员志愿者、医务人员志愿者开展这项工作,还有信息中心的人员通过开发大云表等方式来同步隔离区内外的信息,这项工作一直在持续完善中。

 

新京报:核酸采样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为什么会成为挑战?

 

陈静:出舱解除隔离的依据就是核酸结果,因此大家对核酸检测的诉求也非常强烈。然而方舱医院远离大医院,没有自己的检测点,社会核酸检测机构很多都是满负荷运转,好在我们附近有一个机构能接样本。但方舱医院阳性样本量大,对检测机构来说,接阳性样本要耗费的时间远远高于阴性样本,因此能力也是有限的。核酸检测的流程比较复杂,整理信息、打印条码、贴码、采样、送样、检测、复核、人工审核、医师团队综合研判……要耗费一系列的时间,不是送了就有结果。

 

因为这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所以开舱5天后,我们克服困难做了一次大规模的采样。本以为阴性率会比较高,但结果只有8%左右,咨询专家后了解到,尽管奥密克戎毒力下降,但转阴时间并没有缩短,大概仍需8-10天才会转阴。

 

考虑到实验室的实际承载力,我们调整了采样策略,通过CT值的高低,来安排不同患者下一次采样的间隔期。

 

新京报:患者能够接受这样的安排吗?

 

陈静:当然这是很专业的问题,患者不一定理解,我们会给他们进行解释:相当于一个人要考到满分才能通过(出院),有些人上一次考了90分(CT值较高,病毒载量较低),下一次很可能就满分了,就安排快一点测;有些人60分不到(CT值较低,病毒载量较高),离满分还需要一段时间,就会安排缓两天测。

 

其实方舱内有大量的工作是解释沟通。我觉得大家不是不能理解,而是由于处在封闭陌生的环境、离开家人,有一些焦虑情绪。所以我们也请来了安定医院的专家,给医患双方提供心理疏导,希望大家能更好地度过这个特殊时期。

 

这个方舱要容纳一千多人,从无到有,运行期间确实经历了不少磨合,对医务人员也是一次能力的考验和提升。目前总体运行比较顺利了,大家心情也轻松起来,患者们也越来越理解我们的工作,出舱的时候还会给我们发感谢信。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