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编剧都会有自己的故事模板,在童书创作中,后来者也多多少少会借鉴大师们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见解。不仅如此,童书大师还会刻意用一个相似的故事去挑战已成名的作品,只是因为他不同意那本书里的观点。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致敬与反叛就这样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正是有这种交锋,更多更好的作品才源源不断地出现。

今天我们来看三组情节类似、立意却不同的绘本。其中就包括汤米·温格尔对莫里斯·桑达克的反叛。

魔人做饭的季拉妲和食人怪小女孩:不一样的两性关系

汤米·温格尔的《季拉妲和食人怪》,最早于1967年在纽约由哈珀兄弟出版社出版,讲述一个金发碧眼爱做饭的小女孩季拉妲和食人怪之间发生的故事,此后这本书一直在各国备受争议。

《季拉妲和食人怪》,汤米·温格尔 著,简体中文版2016年由魔法象引进。

孤独的食人怪长相可怕,最喜欢拿小孩当早饭。镇上人们都把小孩藏起来了,只有住在遥远山谷的农夫和季拉妲不知道这件事。有一天,生病的农夫让季拉妲替他去赶集。季拉妲遇见了正饿着肚子的食人怪。她没有害怕,反而想“这个饿坏了的大男人真可怜”,把用来赶集的食物都拿了出来,做了一顿大餐,好吃到让食人怪忘记了小孩的滋味。

食人怪请季拉妲到自己的城堡里住,为自己和其他食人怪做饭,并且付给她金币。季拉妲将父亲也接了来。食人怪们吃饱喝足,跟着季拉妲开始学做饭,渐渐地,大家都忘记了吃小孩的事……

一直到这里,都是一个非常汤米·温格尔式的故事,正如他更广为人知的《三个强盗》。强盗打劫了一个金发小女孩芬妮,芬妮却一点都不害怕他们,还想要一起玩耍。强盗们被芬妮的纯真善心打动,最终大家一起快乐生活。汤米·温格尔自己也认为,这是一个通过小女孩的恩典让邪恶转化为善良的故事。“世界上存在邪恶,但邪恶是可能转变为善的。”

吃得正开心的食人怪和在做饭的季拉妲。

但《季拉妲和食人怪》故事的结尾,引起了诸多家长的不满:过了一些年,季拉妲长成了美丽的姑娘,她和食人怪相爱后结婚,生下了好几个孩子。绘本最后一页是季拉妲和食人怪一家幸福生活的画面。戴着红色尖帽子的、看起来年纪最大的孩子背后偷偷握着叉子和一把尖刀,未改食人习性的模样。

很多家长担心这本书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糟糕的暗示,让孩子降低对陌生人的警惕。但也有国外读者提到,这本书是他/他孩子的最爱。“我的孩子们喜欢这本书,孙子们也喜欢这本书,我认为,事实上,他们尤其喜欢可怕的食人怪被小女孩驯服与改造的部分。孩子们喜欢看到这样的书——在里面,孩子独立自主地行动,并且拯救自己。在现实世界里,我会同意让一个小女孩每天给爸爸做饭,还在爸爸生病时独自去赶集吗?当然不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喜欢虚构。”

尽管汤米·温格尔自认为这是个“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故事,季拉妲的行为体现出了女孩的勇敢和主动性,但这显然不足以说服读者。《季拉妲和食人怪》出版30年后,为表示对这本书的反抗,法国童书作者、同时也是开心学校出版社编辑的安娜依斯·维智乐创作了一本《小食人怪的午餐》(LE DEJEUNER DE LA PETITE OGRESSE),讲述一个七岁的小女孩食人怪和她的猎物的故事。

《小食人怪的午餐》,安娜依斯·维智乐 著,这本书有繁体中文版,译为《我和午餐恋爱了》。

小食人怪捕捉猎物的方法比较机智——毕竟和传统男性食人怪相比,她没什么体力优势。她制作笼子陷阱,里面装小蛋糕,放在森林里。愚蠢的人类小孩儿被蛋糕吸引着走进笼子,被小食人怪带走,哭着打电话给妈妈却为时已晚。

这次的猎物是一个人类小男孩。他钻进了笼子,但不是被蛋糕吸引。他不哭、不闹,也不给妈妈打电话,而是对小食人怪说,我觉得你很可爱。你是食人怪吗?我有读过一本有关食人怪的书噢。

《小食人怪的午餐》插图。

小食人怪觉得这次的猎物格外蠢。她给他盐和胡椒,他还多要了一些醋。小男孩自己打开了笼子,帮她打扫卫生、拖地、洗碗,甚至修好了笼子……小食人怪不知不觉开始克制自己想吃掉他的欲望。然而这毕竟有悖食人怪的家族传统,没吃到小孩的小食人怪因此生病,只能躺在床上。男孩日日夜夜照料着她,握住她的手,陪在病床边。

直到有一天夜里,虚弱的小食人怪喊着“我要吃,我要吃”,张嘴咬住了他的手。男孩终于感觉到恐惧,选择了离开……

这个故事从各个层面看,都是对《季拉妲与食人怪》的回应。故事的最后,长大后的小男孩念念不忘食人怪,有一天还是回到了森林,而这时的食人怪也长成了年轻美丽的女子,他们结婚了,生了一堆孩子。最小的那个女孩独自在森林里捡树枝,坏笑着练习制作笼子。

《小食人怪的午餐》插图。

《季拉妲和食人怪》的故事开始于力量极端不对等的情境,季拉妲看似主动,在读者眼中依然显得毫无选择——食人怪随时可以改变主意,将她吃掉,而她也没有逃跑的可能。《小食人怪的午餐》中,显然淡化了这一力量对比,当然这也是基于现实世界男性和女性天然存在的体力差异。小食人怪要把猎物运回家,甚至还得借助推车。而她苦心制作的笼子,小男孩其实很容易就可以打开。他随时可以离开,留下只是发自内心的选择。

改变季拉妲“被吃掉”命运的,是她做的美味食物(汤米·温格尔用了极大的文字和图画描绘它们),食人怪则回报她以金钱和舒适的住所。而在《小食人怪的午餐》中,维系着小食人怪和她猎物的,则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陪伴和情感。小食人怪并非因为满足了饕餮之欲而放弃吃小孩,而是为了朋友努力隐忍自己的天性,这也显得更加真实又努力。

如果说汤米·温格尔是代入了“食人怪”的身份,试图创造一个满足自己童年幻想的故事,并建构了一种在当时颇为典型的传统男女关系:男性强壮、邪恶、掌握金钱和力量,女性柔弱、善良、热爱做饭与照顾人;安娜依斯则同样从自己的生活和女性视角出发,在《小食人怪的午餐》中构建了一个力量更均衡、更温柔的两性关系。因而,同样是以结婚和生一堆孩子作为结局,《小食人怪的午餐》收到的读者评价则积极许多,亚马逊读者评论大都是“很受我三岁/五岁/七岁女儿的喜爱”。

“给小熊的吻”和“不要妈妈吻的猫”:乖小孩变叛逆小孩

与其说是“致敬”,不如说是反叛或挑战。虽然汤米·温格尔自己原本在童书界也是以“反叛者”的姿态出现的。他的许多绘本作品如《克里克塔》《八爪鱼英雄》《英雄秃鹰奥兰多》主角都是令人讨厌的动物,比如蛇、蝙蝠、章鱼……在汤米·温格尔以前,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还没有人敢用蛇当一本儿童绘本的主角。

在《不要给妈妈吻》中,汤米·温格尔点名挑衅的对象,是他的好友,和他并肩反抗那些“给乖小孩看的甜美故事”的莫里斯·桑达克。由桑达克绘制插图的《给小熊的吻》(A KISS FOR LITTLE BEAR),最早由哈珀·柯林斯出版于1968年。

《给小熊的吻》,中文版已由蒲公英童书馆引进,收录在《亲爱的小熊》套装中。

小熊画了一张画,拜托母鸡送给外婆。外婆收到之后,托母鸡回给小熊一个吻。母鸡传给了青蛙,青蛙传给了猫,猫传给了公臭鼬,公臭鼬遇见了母臭鼬,它们亲来亲去没个完……故事的最后,母鸡还是将吻带给了小熊。臭鼬也举行了他们的婚礼,所有小动物都出席了。

《给小熊的吻》插图。

《给小熊的吻》是莫里斯·桑达克和故事作者埃尔斯合作的《亲爱的小熊》(Little Bear)系列之一。埃尔斯是纽约一名低年级小学老师。系列故事大都围绕着小熊和妈妈的对话进行,小熊温柔敏感,而熊妈妈总是陪伴在他的身边,满足他的小小需求。

汤米·温格尔则画了一只气鼓鼓的、瞪圆了眼的小猫托比,在标题即喊出了:不要给妈妈吻!(NO KISS FOR MOTHER)。

《不要给妈妈吻》。汤米·温格尔 著,1973年哈珀出版。

小猫托比的妈妈像小熊的妈妈一样爱自己的孩子,给他准备喜欢的饭菜和暖和的衣服,随时给他亲亲。但已经上小学的托比却讨厌这一切,他拒绝吃饭,不穿妈妈准备的衣服,不刷牙,甚至躲在厕所抽烟。妈妈无时无刻的爱让他感到窒息甚至做噩梦。托比在学校用弹弓、臭气弹、鞭炮做各种恶作剧,直到和朋友大打出手……来学校给托比送饭的妈妈看到这一幕,亲他、安慰他,托比却愤怒地对妈妈大吼出了心里话:“亲,就知道亲,我不喜欢亲亲,我不想要亲亲,早安亲亲,舔着亲亲,湿乎乎的亲亲!!!”

《不要给妈妈吻》插图。摆在家庭餐桌上的威士忌酒瓶也引发争议。

这本书1973年由哈珀在美国出版后也引起了争议,包括家庭餐桌上的酒瓶、抽烟、爸爸揍托比、学校斗殴等情节。汤米·温格尔认为,这是他“最具自传性”的作品之一,小猫托比就是童年时的他,过分溺爱的母亲,随时用拳头解决问题的父亲,充满暴力与冲突的家庭和校园环境,亦来自他的童年经历。整个故事的背景通过图画中的细节显示是在20世纪30年代,即汤米·温格尔的童年时代。

汤米·温格尔原本还在封面上写着“这本书是给孩子看的,不是给妈妈看的”。他也提到,《不要给妈妈吻》来自对《给小熊的吻》的模仿——或者说挑衅。“《给小熊的吻》是我最讨厌的儿童文学的例子。我从来不喜欢这样,我没法忍受我妈亲我或者抚摸我。”

有总想要和妈妈亲吻,没有吻甚至会哭的小孩,也有其实并不喜欢亲吻和触摸的小孩。小熊和托比可能就是代表着“乖小孩”和“坏小孩”的心声吧。托比父母的行为也引起无限溺爱、却没有真正体察孩子心情和需要的家长的反思。

另一方面,从年龄来看,托比显然比小熊要大一些。最早出版于1957年的《亲爱的小熊》是哈珀分级阅读“我会读(I CAN READ)”系列的第一本。哈珀将这系列分级难度都标注为“1”,适合3-5岁可以尝试独立阅读的孩子。而《不要给妈妈吻》从托比已经上小学的年纪和行为,以及整本书的阅读难度来看,都适合至少7岁以上已经完全可以独立阅读的孩子。

儿童发展心理学表明,7-9岁也是孩子从幼儿到少年的过渡期,孩子到了小学,有了更强烈的独立意识,产生叛逆心理,想要脱离父母,觉得自己是“小大人”了。总想要妈妈亲吻的小熊,过几年也可能会成为叛逆淘气的托比吧?当然,在《不要给妈妈吻》的最后,聪明的托比还是用自己的行为向妈妈认真表达了歉意,同时仍坚持了他的原则,没有亲亲。

“我不在乎”和“臭㞎㞎”:一次成功的致敬

当然,桑达克的内心并非《亲爱的小熊》里展现的“乖宝宝”。正如《给小熊的吻》故事中,乖小熊画了送给外婆的画,却是一幅野兽——正是他的名作《野兽国》中的一位。

在莫里斯·桑达克独立创作图文的《皮埃尔》(PIERRE),则描绘了一个顽固的“坏小孩”。

《皮埃尔》,莫里斯·桑达克 著,哈珀柯林斯于1962年出版。

皮埃尔的口头禅是“我不在乎(I DON’T CARE!)”。不管发生什么,他都只说这一句话。皮埃尔的爸爸和妈妈要一起出门,皮埃尔说,“我不在乎!”于是他们丢下皮埃尔独自在家。一头饥饿的狮子来到皮埃尔家,狮子说:“你想死吗?”皮埃尔说“我不在乎”,狮子说“我可以吃了你”,皮埃尔也说“我不在乎”。皮埃尔就这样被狮子吃掉了。

皮埃尔的爸爸妈妈回到家,狮子病恹恹地躺在床上。皮埃尔的爸爸妈妈怒问狮子:“皮埃尔在哪?”狮子说:“我不在乎。”皮埃尔的爸爸妈妈把狮子送到了医院。“狮肚逃生”的皮埃尔这回终于乖乖地说“我在乎”,骑着狮子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家了。

美国读者凯蒂·菲茨杰拉德(Katie Fitzgerald)曾提到,在自己小学一年级读到这本书时,为“狮子把一个不听话的小孩吃掉了”的情节感到不安,但印象最深刻的是皮埃尔最终学会了说“我在乎”,成为一个大家心中的“好孩子”。就像小时候的她,以“好孩子”自居,因而读到虚构作品中像皮埃尔这样的“坏孩子”形象,给她带来一些道德优越感。

如果说“我不在乎”并非多么恶劣的口头禅,那么,“臭㞎㞎”呢?2002年,出生于美国、居住在巴黎的丝特凡妮·布莱克就画了这样一只兔子。

《臭㞎㞎》,丝特凡妮·布莱克 著,中文版已由蒲蒲兰绘本馆引进,收录在《超人兔》套装中。法语版书名是CACA BOUDIN,开心学校出版社2002年出版。

小兔子西蒙的口头禅是“臭㞎㞎”。不管发生什么,他都只会说“臭㞎㞎”。他对狼说“臭㞎㞎”,狼把他吃掉了。回到家,狼太太问他去哪儿了,狼说“臭㞎㞎”……

狼觉得不舒服,去看医生,对医生说“臭㞎㞎”,兔爸爸医生大吼,“你吃了我的小兔子!”。兔爸爸抱着得救了的小兔子说“噢,我的小臭㞎㞎”,小兔子吃惊地说:“爸爸,你怎么了,我的名字是西蒙啊。”

《臭㞎㞎》插图。

《臭㞎㞎》是丝特凡妮“超人兔”系列故事的第一本。在这之前,她已经和法国开心学校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几本不成功的绘本,直到主编说,再给她最后一次机会,“如果这次的绘本还不行,可能就没有下一本了”。

丝特凡妮知道主编最喜欢桑达克,于是回家研究桑达克的所有绘本,最终仿照《皮埃尔》的整个结构和故事内核,创作了《臭㞎㞎》。《臭㞎㞎》包括其后的整个“超人兔”系列在法国大受欢迎,而主编甚至没有看出,《臭㞎㞎》的原型来自《皮埃尔》。从未学过绘画的丝特凡妮在超人兔的画面上,则更多借鉴了她的偶像汤米·温格尔的粗线条、简单色块式风格。

在《臭㞎㞎》中,丝特凡妮·布莱克更改了《皮埃尔》的结尾——第二天,兔爸爸对小兔子说“该刷牙了”,小兔子回答说:“屎球球!”

这使得整本书比《皮埃尔》多了些趣味,或者说正是整本书最好笑的“底”,减少了《皮埃尔》中的说教感,但也引起了一些读者担忧。《臭㞎㞎》在2010年由蒲蒲兰绘本馆引进简体中文版后,同为绘本创作者的麦克小奎曾在豆瓣评论:

故事没有一个完全正确的导向。家长买这种书的时候大半儿都是正在受这方面的困扰……如果单就描写孩子当前身心年龄的特点,的确是很鲜活、写实,而且故事很有趣儿。但奔着“解决问题”去的爸妈,在这本书里找不到答案。不考虑实际意义的话,是本好书。(有不同意见的童鞋欢迎pk我,或者将来我有孩子了,给ta讲一次看,结果是他越发觉得这么说很好玩儿也开始这么说,还是,Ta认为这只是个故事,而已。)

《臭㞎㞎》包括整个“超人兔”系列之所以受欢迎,正是孩子们从这只小兔子身上看见了自己。小兔子西蒙不要去幼儿园、不想睡觉、不想看牙、挑食……有些问题解决了,有些没有。丝特凡妮·布莱克并非描绘现实,而是创造一个幽默可以化解一切困难的虚构绘本世界。或许我们可以先接受一个观念:绘本并非用来给父母“解决问题”用的。而且即使孩子学着说“臭㞎㞎”,不是也很可爱吗,我也想每天大喊“屎球球”!

撰文/李茵豆
编辑/申婵
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