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沙雪良)《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下文简称《规划》)日前发布,其中明确,2025年前,建成北京市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规划》提出,加快推进首都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统筹配置城乡法律服务资源。推动中心城区、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公共法律服务一体化发展,推动律师事务所向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布局,通过税收优惠、奖励补贴、简政放权等政策吸引律师开办新所、律师事务所设立同城分所,推动公证处在群众需求旺盛区域设立便民公证窗口。通过政府采购或者政府购买服务等手段,引导律师等服务力量跨区参与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援助及其他公共法律服务。

 

在支持生态涵养区开展公共法律服务方面,《规划》明确要支持中心城区法律服务资源聚集地区与生态涵养区建立多种形式的对接机制,通过挂职锻炼、交流培训等活动,促进各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加强公证服务资源布局统筹,解决“一人处”问题。依托市法律援助基金会持续在生态涵养区推进“惠农公益法律服务项目”和“中彩金法律援助项目”,提升生态涵养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实施“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运用网络服务、远程视频服务等方式,满足生态涵养区群众公共法律服务需求。

 

按照《规划》,北京市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将于2025年前建成,该中心将依托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北京法律服务网,通过远程视频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为生态涵养区群众提供远程法律服务。

 

《规划》提出,要扩大公共法律服务多元供给,进一步完善基层调解组织网络,提高专职人民调解员数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鼓励社会人员参与人民调解工作。此外,还要将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老年人、青少年、妇女和军人军属、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作为公共法律服务的重点服务对象,持续开展“法援惠民生”系列品牌活动,全面落实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对于行动困难的老年人、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服务机构可建立绿色快速通道或者提供上门服务。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