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收治来院的重症新冠患者,急诊集结了所有重症救治力量,全部床位改为重症床位。”近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多名一线人员接受采访,介绍该院的新冠感染救治情况。

 

据了解,随着疫情发展,该院急诊量目前达到平日的3倍,数量仍在增长;发热门诊就诊量回跌,重症病人比例增加;退烧药紧缺情况已缓和,咳嗽、咽痛药物的需求量提高。

 

全院重症资源集中到急诊

 

“这是我从医以来最艰难的时候,现在的接诊量是日常的3倍。”北大国际医院急诊科主任秦宇红说。

 

12月28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急诊科内,不少患者正在候诊。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供图


防疫政策调整后,随着新冠感染者持续增加,各医疗机构发热病房迎来大量求购退烧药的患者,急诊则成为病情较重患者的求助之地。

 

近3周以来,该院急诊科就诊量持续“爬坡”。平日的日接诊量为150人次左右,12月25日则超过了450人次,且似乎仍未达到峰值。

 

与就诊量逐渐回落的发热门诊不同,急诊显得越来越“拥挤”,且重症患者的比例在增加。秦宇红分析,第一轮大规模感染以外出活动较多的年轻人为主,接着会蔓延到老人这一脆弱群体。病情轻时,很多老人选择扛着,直到发展为重症、危重症后,才开始进入医院。急诊发生的变化,就反映了这一过程。

 

“病人总数量再多点儿我们也能接,关键在于对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收治能力有限,这是急诊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秦宇红说,重症床位、设备、具有重症救治能力的医务人员并不多,该院采取了最大化措施,将ICU、CCU、RICU这些具备重症救治能力的科室力量全都集中到急诊;急诊抢救室、留观病房、能接氧气呼吸机的地方全部用于重症病人抢救,所有病床均改为重症病床,总床位增加了一倍;平日一位医生负责两三个重症病人,现在则是“一个管十个”,明显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医务人员前期有支援湖北疫情的经历,对于新冠患者呼吸机使用、病情评估、激素应用等有经验,有几位重症患者经过两周时间的治疗,关键指标得到改善,已完成了脱管。

 

12月28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发热门诊,不少患者正在候诊,但就诊量已明显回落。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供图


跟踪疫情变化 药物库存动态调整

 

对药剂科主任段京莉来说,药品供应在“新十条”出台后迅速迎来峰值。

 

“二十条”发布后,随着发热人数的增加,医院加大了退烧药储量,由以往的按两周用量备药增为按近两个月用量进行备药,但在“新十条”出台后,这些备药在一两天内被全部抢光。医院日处方量原本低于就诊量,此时则反超就诊量,药房变得极其繁忙,不得不将其他部门的药师调去门诊。

 

后方想尽办法补充缺口。受人员感染影响,一些能联系到的药品,也没有人能够配送,为了让药品尽快入库,药师“客串”起了快递小哥,去卫健委、公司拉药;由于大量医疗机构同时“求药”,医药公司库存紧张,不得不求助于外地药厂,实在找不到的种类就采用替代药品,如用洛索洛芬替代常用的布洛芬等。

 

一周过后,退烧药紧缺局面得到缓解。

 

随着疫情变化,药品的需求也处在变化之中。相比退热药,目前咽痛、咳嗽药需求变大;由于重症患者增多,抗病毒药、临床抢救用药需要提前准备。段京莉表示,用药基本能满足临床需求,即便偶尔出现短暂断供,仍可选择替代药品,不会耽误治疗。根据患者用量、病区变化、医药公司供货情况,医院药房存量会持续进行动态调整。

 

12月28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急诊科内,医护人员正在病房对患者进行问诊。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供图


穿纸尿裤出诊的医生

 

对于发热门诊而言,一场“硬仗”刚刚落幕。平素发热门诊一天仅有三四十人的来访量,而当前处在高峰期,一天接诊近200人,排队等待时间达3-4小时。

 

为应对高峰,医生人手从6名增加至15名,一个班由12小时缩短为6小时。感染疾病科主任荣义辉很快发现,医生几乎以一天一个的速度“中招”,15人中已有14人感染。

 

而他也在12月13日“阳了”。发烧至38.5℃,上吐下泻,但因人手紧缺,他还是穿着纸尿裤顶了一个夜班;次日上午收班,他脱了纸尿裤,又开始规划阳性隔离病房,到中午时体温升至40℃,下午嗓子突然失声,开会时一度需要通过打字来表达内容。

 

第二天歇了下,第三天略好转,他便又开始返岗工作了。

 

在第一波冲击中,大量医务人员与荣义辉有着类似经历:“阳了”,先顶着,身体略好便迅速返岗。一名来支援发热门诊的胸外科医生“阳了”,还以为自己只是痛风,值班一宿,6小时不吃不喝,第二天才发现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但家中没有备药;秦宇红发烧到39.5℃,退烧第一天就返岗,现在走路快点、说话快点就喘。

 

“我们都是带病工作,不休息,也不想休息,那么多病人等着。”秦宇红说,“每个生命都很宝贵,我们现在在苦苦坚持,也互相鼓励,能接多少接多少。”

 

目前,该院许多医务人员已“阳过”返岗,人手紧缺的状况逐渐改善。

 

荣义辉介绍,接下来的重点工作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老人要警惕沉默性缺氧,年轻人应关注心肌炎,孕产妇等脆弱群体同样值得注意。医院发热门诊与急诊建立了联动机制,对患者进行分级处理,如果患者情况稳定,肺部炎症影像不超过30%,可口服药、居家观察;如严重,要立即收入急诊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秦宇红告诉记者,急诊目前有插管患者十余名。一旦患者病情稳定,就可转移至另一病区继续治疗,从而腾出重症床位接受新患者。他预计,再过2-3周,第一波冲击有望过去。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陈静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