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疫情信息应向社会公布,实施“乙类乙管”后新冠病例疫情信息如何发布?应该发布哪些内容?


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杨峰表示,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甲管”期间,疫情信息每日对外公布,实施“乙类乙管”以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信息对外公布的方式调整为与其他乙类传染病保持一致。由国家疾控局授权中国疾控中心在中心网站上对外发布。内容包括现有住院病例数、现有重症(含危重症)病例数、死亡病例数以及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信息。


Q2.现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新冠感染者收治住院的总体情况如何?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显示,现在住院的新冠感染者的数量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在1月5日达到了住院新冠感染者峰值162.5万人,之后连续下降,1月12日回落到127万人。其中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收治了117万人,定点医院和亚定点医院收治10万人,在院新冠感染者占比呈现出连续下降趋势。1月3日达到峰值27.5%,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回落到21.7%,较峰值时期下降了5.8个百分点。167368889514807


Q3.实行“乙类乙管”以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开设发热门诊的总体情况,就诊人次有什么变化趋势?门急诊又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能说明什么?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现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一共开设发热门诊1.6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4.31万个。全国发热门诊的诊疗量在2022年的12月23日达到高峰,是286.7万人次,之后是持续下降,到1月12日回落到47.7万人次,较峰值时数量减少83.3%,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热门诊和诊室的就诊人数均呈现达峰以后整体下降趋势,农村地区也呈现下降趋势,就是城乡的趋势是趋同的。发热门诊新冠阳性感染者的检出比例也持续下降,峰值是12月20日33.9%的检出率,到1月12日下降到10.8%,这个趋势表明发热门诊高峰已经过去。


急诊的情况总体呈现了达峰以后持续下降趋势。全国急诊诊疗人次在2023年1月2日达峰152.6万人次,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下降到109.2万人次,较峰值时下降28.4%。急诊当中新冠阳性感染者的检出率由12月22日的峰值8.8%,之后稳步下降到1月12日的2.9%。这一数据显示全国急诊高峰已经过去。


门诊情况来看,整体呈现出正常诊疗正在逐步恢复态势。1月12日全国普通门诊诊疗总人次913.5万人次,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门诊患者中新冠阳性感染者占比,12月19日峰值是5.7%,之后持续下降,1月12日占比0.9%。普通门诊日诊疗量持续增加,目前正常诊疗正在逐步恢复当中。


Q4.老年人还有哪些有效防护措施?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老年人是新冠感染患重症的高风险人群,因此也是重点防护人群。除了普及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外,其他防护措施像戴口罩、手卫生,少去聚集场所,保持社交距离,每天做好通风这些措施还不能放松,因为新冠还在流行,我们期望通过这些措施减少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另外,老年人免疫力比较弱,在流感、肺炎球菌等引起呼吸道疾病的脆弱人群中,出现重症的比例比较高,所以除了采取疫苗接种的措施外,前面提到的这些措施也非常重要。在三年的新冠流行中,可以看到流感通过非疫苗的防控措施已经降到比较低的流行程度,所以还是要采取非疫苗的防控措施,让老年人尽量少感染,得到一定的防护。


Q5.截至目前全国现有新冠重症病例多少?医疗机构现有床位数能否满足重症救治需要?对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进展如何?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通过监测数据显示,发热门诊达峰2周后,在院的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也达到峰值,之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目前在院的重症患者的数量仍然处于高位。2023年1月5日,在院新冠阳性重症患者数量达峰12.8万人,之后连续波动下降,到1月12日在院的阳性重症患者人数回落到10.5万人,重症床位使用率是75.3%,重症床位能够满足救治的需要。1月12日在院的新冠阳性重症患者当中,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为9.7万人次,占比92.8%。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是7357人,占比是7%。


从数据分析来看,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以老年人为主。年龄最大的105岁,平均年龄75.5岁。60岁及以上的占比是89.6%。


二是普遍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具有一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占比40.7%,2种基础疾病的占比24.6%,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占比34.8%。多数基础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Q6.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哪些人更应该通过接种新冠疫苗获得重点防护?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根据三年多的流行病学监测,以下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住院风险、重症风险、死亡风险比较高,一个是老年人,另一个是有基础性疾病的人,还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等。


其中,老年人呈现一个特点,年龄越大重症、死亡风险越高。在有基础性疾病的人中,患有心血管疾病、慢阻肺、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的病人出现重症死亡风险比较高。所以新冠流行过程中,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的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一直是重点防护对象,除了采取非疫苗的防控措施外,接种疫苗是做好防护的最优先措施。所以我们建议没有完成疫苗接种的这些需要重点保护的人群尽快地去完成疫苗接种,包括加强针的接种。


Q7.有网友反映目前对外发布的疫情信息与群众感受不一致,接下来新冠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将如何开展?如何保证信息的客观真实?


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杨峰表示,为做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疫情信息报告和监测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相关通知,进一步压实各地责任,继续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为主体,做好医院就诊病例的监测和报告。同时,继续开展病毒株变异监测、哨点医院监测、核酸和抗原的检测与监测、部分医疗机构门急诊监测、重点机构监测、重点人群哨点监测等多种形式的监测,以及时掌握疫情趋势变化和病毒变异株的情况,为疫情防控提供基础支撑。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要求,督促各地认真落实疫情信息报告工作,要求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依法、及时、规范报告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信息。


Q8.刚刚接种了新冠病毒疫苗就发现自己阳了,这种情况会增加安全风险吗?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首先我们需要强调,如果抗原检测或者核酸阳性,近期内不建议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这主要是基于从保护作用的必要性来考虑。之前,很多研究显示感染后近期再感染发病的情况少见。新冠流行期间,我们看到各个国家还有一些地区在持续地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不会因遇到感染状况不清的情况而停止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从目前的监测和研究结果显示,没有发现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导致出现不良反应增加的风险。


Q9.我国新冠感染死亡病例的判定标准是什么?与国际上是否一致?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自2020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将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死亡病例判定为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该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他主要国家的判定标准基本一致。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归因分析分为两类:一类是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另一类是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


Q10.目前全国新冠死亡病例的总体情况如何?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2022年12月8日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疫情防控重点从“防感染”转变为“保健康、防重症”,紧紧围绕医疗救治,特别是重症患者医疗救治这一工作重点,全力以赴组织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充分发挥过去三年积累的医疗救治成功经验和有效措施,坚持早干预、早治疗,中西医结合,多学科诊疗,新冠病毒感染和基础疾病治疗并重,千方百计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为科学分析研判疫情影响,我们要求医疗机构一方面集中精力实施患者救治,同时,科学、实事求是做好死亡病例资料的整理、收集、分析和上报。为了提高医疗机构报告效率,我们组织开发了医疗机构死亡病例信息报告平台,于2022年12月31日投入使用。医疗机构自2022年12月31日起,每日报告前一日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情况,没有死亡病例的实行零报告。另外,我们要求医疗机构将2022年12月8日至12月29日期间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进行了统一收集、汇总和上报。由于数据信息量比较大,为了更加科学、客观、实事求是地反映我国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情况,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我们组织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了系统分析,因此耗时比较长。


通过分析显示,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死亡病例中90%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主要合并疾病为心血管疾病、晚期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肾功能不全,由于冬季本身是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和心脑血管疾病加重季节,近期与新冠病毒感染相叠加,因此老年人的病亡人数比较多。


下一步将按照“乙类乙管”传染病有关规定,及时更新相关数据信息并向社会公布。


编辑 常江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