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药品如何选择?如何看待遭受过病毒感染的“阳性”感染者?如何科学增强免疫力? 如何缓解身体所遭遇的各种疾病与不适?以及,如何预防下一次流感或者其他病毒大流行?

我们从未如此关注病毒,也同样从未如此关注我们的身体。新冠病毒的暴发让我们意识到,只有对彼此认识和了解得更多,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在这里,书评君特别选择了一些与病毒和健康有关的图书,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机智医生生活》(2020)剧照。

病毒与呼吸对于生命而言意味着什么?

《基因、病毒与呼吸:从肺的进化起源到呼吸的治愈力量》,[美]迈克尔·J.史蒂芬 著,杨泓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1月版。

调动呼吸的力量可以打开抗炎基因,关闭促炎基因?呼吸可以影响掌控寿命长短的DNA 端粒,还能影响能量代谢和胰岛素基因?从肺功能衰竭的患者身上提取一个细胞,就能培养出一个完整肺?干细胞和肺再生的科学发展进步,会使人类不需要移植任何外来器官?

我们的呼吸将我们彼此联系在一起,并将我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尽管科学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我们的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受新型冠状病毒影响,肺部疾病发病率出现了上升。毫无疑问,现在正是理解我们的肺的最佳时机。书中,肺医学家迈克尔·J.史蒂芬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段别样的旅程,了解肺如何塑造人类的进化起源以及如何决定人类物种的未来:从地球上氧气的历史与生命大爆发,到呼吸的治愈力及其精神潜力的探索;从肺部、免疫系统与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的联系,到肺移植、肺再生等前沿医学的进展……

《在病毒中生存:一种进化论的解释》,[美]苗德岁 著,译林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病毒自古以来使人类备受侵扰,但事实上,我们就生活在病毒舞动的海洋中,它们像蜜蜂一样在不同生命体之间穿梭,拖着基因片段,嫁接着DNA,传递着遗传物质……病毒对于生命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新冠病毒的出现加剧了人类对病毒的恐惧乃至憎恶,科学家为什么不想办法消灭病毒?

在中古英语里,“病毒”一词的含义一方面是具有毁灭性的毒素,另一方面又是创造生命 的物质。而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这一古义竟然千真万确。著名古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苗德岁以科学严谨、妙趣横生的语言为我们呈现病毒毁灭与创生的双重性质,讲述人类历史上数次“破解”疫情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揭示了病毒与人类“相爱相杀”协同进化的奥秘。

《张晓乐药学通识讲义》,张晓乐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12月版。

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药物?面对病毒,药在何方?我们是否会被卷入后抗菌药时代?如何识别药品不良反应“异常波动”信号?药物是怎样治疗疾病的?药品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这是一本每个人都能看懂的药学通识。药品和患者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用药,不仅是医疗环节中重要的一环,更是守护个人和家庭健康的重要方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前副主任、前副主任药师张晓乐,与药学通识编委会的成员们共同撰写了这本《张晓乐药学通识讲义》,系统梳理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药学知识,漫画图解药学理论,案例剖析用药误区。该书涉及用药安全文化、健康与生命质量衡量、人类生死观、药物治疗价值判断等社会学和公众就医文化方面的问题,阅读该书,有助于我们用科学的用药思维来指导具体用药行为,让我们可以在遇到医疗和药物治疗具体问题时用科学的思维和正确的方式应对。

以天然食物为主的饮食模式可以缓解“脑雾”

《战斗细胞:人体免疫系统奇妙之旅》,[德]菲利普·德特玛 著,李超群 译,海南出版社2022年10月版。

免疫系统是什么?病毒是什么?如何清除病毒感染?为什么没有更好的抗病毒药?免疫系统是怎样牢记敌人的?感冒高热,发炎红肿,误碰毒物,细胞恶变……是免疫系统带着它的数万亿细胞苦战和坚守,让这些日常的健康波折没有成为致命灾害,让我们不会分分钟死掉。新冠疫情的发生让我们意识到免疫系统对于我们的身体至关重要。

该书的作者菲利普·德特玛是一位信息设计师,因学习项目的偶然机会和自身的身体剧变——当然最终是因为对世界的强烈好奇——结识并热爱上了免疫领域,通过十数年的学习,目前已成为广受欢迎的英语科普传播者。书中,他通过既直观、轻松,又精准、实用,还不乏时尚、极客气息的方式,以故事性的讲解和风格鲜明的插图,描述人体的免疫机制、免疫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各类细胞及重要蛋白(抗体、MHC、细胞因子等),与人有关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益生菌和各种病原体),以及多方的相互作用,介绍自愈、发炎、流行病、抗菌、抗病毒、寄生虫、过敏、疫苗、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种种健康议题。

《人体疾病图解大百科》,[日]服部光男 冈岛重孝 著,远足文化 译,后浪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年5月版。

细胞与基因、免疫系统、脑与神经、循环系统、血液与淋巴、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代谢与内分泌、肾脏与泌尿器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了解自己的身体,特别是当突如其来的各种身体问题搞得我们身心俱疲的时候。即便是非医学专业的人,也希望了解这些疾病的原理、症状和应对措施,以便我们可以更好地向医生描述自己的问题,得到更加有效的诊疗方案。

该书由日本多位权威医生编写,收录了几十种常见疾病,针对现代人各种常见疾病,从病因、症状、病程到预防、检查、治疗及保养的方法,均有全面介绍。作者指出常人易混淆、忽略的病征,浅显易懂地说明人体和疾病。同时,书中还拥有超过600 幅精美插图与珍贵解剖图,图文结合,钜细靡遗、概念完整,方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

《饮食大脑:食物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美]乌玛·奈杜 著,陈蓉 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2月版。

很多人表示,自己在“阳康”后出现了“脑雾”——脑子像起雾了一样,总是感觉疲倦,注意力很难集中,记忆力也下降了,甚至感觉自己变傻了。虽然神经内科专家表示,绝大多数人“阳康”后的“脑雾”症状会在2到4周逐渐恢复,但这些症状依然给不少人的生活造成了困扰。有什么简单安全的办法能帮助我们减轻症状,快速恢复活力吗?美国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家、剑桥烹饪艺术学院专业厨师和康奈尔大学营养专家乌玛·奈杜的《饮食大脑》一书可能会有帮助。

书中,奈杜从肠道与大脑的关系出发,系统性地探讨了饮食如何改善心理问题,并给出了简便易行的实践方式和食谱。有许多研究表明,食物可能在预防或减缓认知衰退上以各种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奈杜的经验,脑雾现象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不管有没有潜在的疾病。目前还不确定是什么引发了脑雾,有研究人员认为脑雾是由严重的大脑炎症造成的。与书中提到的其他症状类似,贯穿于全书的基础的、以天然食物为主的饮食模式也可以有效地缓解脑雾症状。奈杜指出,最新研究表明,饮食可以对心理健康状况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痴呆和脑雾、强迫症、失眠和疲劳、性欲减退、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

疲劳与发热、疼痛是身体的“三大生物预警”

《疼痛的真相》,[英]蒙蒂·莱曼 著,李艾琳 译,未读·探索家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7月版。

“太疼了,我从未经历过这样难以忍受的疼痛。”人人惧怕疼痛,但并非人人了解“疼痛”。传统印象里,疼痛是我们受到伤害,是身体发出的哀嚎,是身体出现问题时才会产生的症状……但蒙蒂·莱曼提出了颠覆性观点:疼痛不是疾病的探测器,而是身体的保卫者。

近年来,疼痛科学领域持续发展,这让人们对疼痛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莱曼在书中揭示的,我们误解了疼痛,还让它产生了对人类有害的影响。莱曼记录了从持续性疼痛到社会性疼痛等一系列前沿研究,还结合亲身接触过的受疼痛困扰者、从未感受过疼痛者等真实病例,带领我们走出深陷已久的误区。他不仅为我们控制并减轻疼痛提供了希望,还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此同时,莱曼还在书中提出了除了求医问药外,对待疼痛更简单的缓解方式:大笑是最好的止痛方式;减少酒精和咖啡因的摄入也是缓解疼痛的有效措施;受到持续性疼痛困扰的人更需要陪伴……不局限于疼痛的成因,莱曼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且可行的解决方法。

《抗炎生活:延缓老化、摆脱疾病,都得从抗发炎做起!》,[日]池谷敏郎 著,罗淑慧 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年3月版

抑郁症、糖尿病、哮喘、心脏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这些乍看毫无关系的疾病,其实背后都与慢性炎症有关。

虽然年龄增长所伴随的不可抗拒因素,以及其他许多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都是造成人体发炎的原因,但还是有许多“可及时抑制的发炎症状”,能够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而避免。作者池谷敏郎是日本心血管疾病权威专家,书中,他用浅显的文字及图解,说明慢性炎症造成的各种影响,解释现代疾病与炎症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了不依赖药物,就能阻断病源、延缓老化、杜绝慢性炎症的具体方法,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恢复健康状态。

《隐性疲劳:即使休息也无法消除疲惫感的真面目》,[日]梶本修身 著,陈婧 译,东方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当代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容易疲劳的时代,案头工作、眼疲劳、运动劳累、没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疲劳医学讲座特任教授梶本修身指出,所有疲劳的原因只有一个——大脑“自主神经中枢”疲劳了,如果正处于兴奋状态,或者正感到幸福,人脑会无视身体发出的警报,疲劳就无法转换为“疲劳感”,长此以往,结果就是危害更大的隐性疲劳,甚至“过劳死”。

疲劳与发热、疼痛并称为身体的“三大生物预警”,疲劳袭来,身体拉响的是“现在继续活动,迟早要威胁到生命”的警报。但身处于“隐形疲劳”中的人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累了。该书以脑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大脑自主神经的工作机制为线索分析大脑疲劳的成因,并揭示脑疲劳为何会被遮蔽而成为隐性疲劳。作者从介绍疲劳的信号、描述隐性疲劳的特点入手,从社会文化、当代世情等方面分析人们容易疲劳的原因,把隐性疲劳的方方面面讲透后,接着进入问题的“解决篇”,教大家消除疲劳、缓解疲劳的科学方法,同时提醒大家经常进行疲劳的自查和预防,并介绍具体方法,以免疲劳积压成疾。

我们不必生活在对下一次大流行的恐惧中

《家庭心理健康手册》,壹心理 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年1月版。

如何看待压力?如何坚强面对突发的危机?如何在生活的变化中找寻新的意义?如何直面问题并努力地改善现状?如何独立应对成年期的问题?如何从容化解中年危机……在我们的一生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多问题。为了获得从挫折中站起来的能力,科学地关注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如何根据专业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学会提高对挫折的耐受度,正确疏解负面情绪,重建安全、信念、价值感与目标感,强化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并适应环境的需要调适自己?该书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出发,聚焦一生中四个重要年龄阶段——青春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探讨了我们可能会遇到的重大心理问题,涵盖容貌焦虑、校园暴力、分手、职业倦怠、老年孤独等多个生活中常见主题,以及残疾、绝症等重大创伤性事件。

《锻炼》,[美]丹尼尔·利伯曼 著,谭杰 译,湛庐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7月版。

懒惰是不正常的行为吗?每晚都需要睡够8个小时吗?体育等于锻炼吗?我们每天要坐多久?如何开始锻炼?真的存在过度锻炼吗?在不算太遥远的过去,我们那些狩猎采集者、农耕者祖先,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每天需要进行数小时的身体活动,偶尔也会为了娱乐或者社交而做游戏或者跳舞,但没人会为了健康而奔跑或者行走几千米。锻炼只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近期才出现的现象。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家丹尼尔·利伯曼凭借自己多年在世界各地的研究与经验,向我们讲述为什么我们从未进化出锻炼的本能。

书中,利伯曼告诉我们,锻炼,并不是人类的本能。利伯曼从人类学和进化学的角度探讨了我们的身体,破解了关于锻炼的12个谬误,教我们可以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身体并进行正确的身体活动,帮助那些对锻炼感到焦虑、困惑和纠结的人们把锻炼重新放到正确的位置上。

《如何预防下一次大流行》,[美]比尔·盖茨 著,崔樱子 高峥荣 译,高福 主审,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6月版。

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尚未消退,世界各国政府正在努力把我们从这场灾难中解救出来,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谈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如何才能防止下一次大流行夺去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并严重破坏全球经济?我们有希望实现这一目标吗?

比尔·盖茨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书中,比尔·盖茨阐述了世界应该从新冠肺炎大流行中吸取的教训,以及我们所有人可以做哪些准备来抵御另一场类似的灾难。基于全球知名专家的共有知识,作者不仅系统梳理了传染病的知识,也展示了世界各国应该如何相互合作并与私营企业合作,以此抵御另一场与新冠肺炎类似的灾难,并消除包括流感在内的所有呼吸系统疾病。我们不必生活在对下一次大流行的恐惧中。世界可以为每个人提供基本卫生保障,并准备好应对和遏制任何新出现的疾病。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将在未来加速这一进程。

整合/何安安
编辑/张进
校对/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