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年度阅读推荐已经跟大家见面啦。在“时间的眼睛”这个大主题之下,我们将书单分成了四个单元:记忆与留白、视野与方法、对话与回响、凝视与想象。它们跨越了文学、社科、艺术等传统书单划分类别的藩篱,提供了更综合的观察面向。我们通过寻找共同点和差异,和大家一起搭建起本年度的思考版图。本篇推荐的是“记忆与留白”单元的书目《艾希曼审判》 。

《艾希曼审判》
作者:(美)德博拉·E.利普斯塔特
译者:刘颖洁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22年11月

半个世纪前的艾希曼审判与此后旷日持久的讨论不仅改变了犹太人的生活与社会,也重塑了世界对于大屠杀的认识框架。其中,最为人热议的便是汉娜·阿伦特参与报道并提出的“恶之平庸”。某种意义上,人们对于“恶之平庸”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审判本身。

美国犹太史学家德博拉·E.利普斯塔特的《艾希曼审判》则将我们的目光重新拉回到这场影响深远的庭审现场。借由大量最新披露的一手资料档案与研究发现,利普斯塔特层层剥开艾希曼的真实面容——一个视纳粹领导人为“偶像”,接受并支持种族净化思想的纳粹分子。不同于阿伦特笔下“无思”的办事员,艾希曼和他的同类们并非偶然地从普通人变成凶手,而是长久的反犹主义历史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正是在利普斯塔特细腻还原的历史细节之中,我们得以再次看到,大屠杀幸存者个人化的讲述是如何与公共世界相遇,这段历史又是如何借由他们的讲述,冲破犹太社群的界限,转化为更大范围的集体记忆。在时间的洪流之中,在艾希曼之外,同样还有那些曾经用自己的行动对抗恐惧与沉默的普通人。诚如利普斯塔特所言,在反犹主义依旧盛行的当下,艾希曼审判所留下的最永恒的遗产便是:那些未曾在场的未来的世代,必须铭记。而曾经在场的我们,必须讲述。

撰文/王青
编辑/张进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