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舞段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兔年春晚。 图片来自央视春晚节目组

1月22日,农历大年初一,央视兔年春晚毫不意外地占领了各种热搜榜。

有人盘点“这届春晚又带火了啥”,有人关注“兔年春晚看台5个最抢镜明星”,有人调侃“沈腾的麦掉了”“王宝强的嘴瓢了”……春晚再次成为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再没有哪一台晚会能像春晚这样引人关注,也再没有哪一台晚会如春晚这样遭人评头论足。每年春晚过后,市井坊间照例是有赞有弹,对于一个“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文明古国来说,一台“国字号”的晚会,难免会引发不同的反响和解读。春节假期里,热闹的舆论场本身也不失为“闹新春”的一部分。

对于今年春晚,很多人一直怀有期待。实际上,这种期待,并不是对某一个演员或者节目,而是新年钟声。

在很多人的记忆深处,“闹新春”的关键就在于一个“闹”字,大年三十本来就是一场热热闹闹的狂欢。但是,这种喧嚣热闹的场景,我们已经太久没有见过了。三年疫情,家人难得团聚。

现在,疫情终于走向了新的阶段,家人也团圆了。吃完年夜饭,打开久违的电视机,一家人整整齐齐地坐在一起。对于我们来说,春晚演什么或许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再次找回了过年的仪式感,一起在谈笑风生中静候新年钟声。

近年来,“年味越来越淡”的声音不时被人提及,其中根源并不在于过年的仪式不够完整,而在于不少时候,我们的身体虽然回家,但心却随着手机落在了路上,乃至于亲人相见却无话可说——那台晚会,也在很多时候成为全家人坐在一起闲看聊天的契机。

在技术化千篇一律的文明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耐人寻味且发人深省的问题。春节文化源远流长,在于其构建了我们丰富的精神家园。

任何外在的形式,其实都只是一种载体,归根结底,都只是为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创造一种氛围。春节晚会的主题是团聚,阖家欢乐的关键是阖家,我们需要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享受团圆的价值和快乐。

有人吐槽春晚,因为很多人仍然在意春晚。不过,最值得在意的不只是春晚。无论怎样,央视兔年春晚已经成为过去时,癸卯兔年不疾不徐拉开了序幕。新的一年,也祝福大家能给亲情相守多留一些时间,祝福每个人都能在阖家幸福中大展宏“兔”。

撰稿 / 赵志疆(媒体人)
编辑 / 刘昀昀
校对 /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