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门头沟中关村园高精尖企业全面复工。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近日,由北京市发改委与11个部门共同制定的《关于北京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通过两业融合,北京将支持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优质项目,引导市场主体赋能增效、转型升级。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是助推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当前全球产业变革的大势所趋。此次北京推进“两业融合”的实施意见,为两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系统性指引和一系列的支持措施,对于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将发挥“催化剂”作用。


众所周知,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北京始终走在前列。这也意味着,北京推进“两业融合”,不仅基础好,而且相关行业对融合发展的内驱力也非常强。如此次《意见》提出要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的创新应用。


而北京在人工智能领域,无论是政策、人才,还是技术、市场主体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把这种优势“移植”到制造业、服务业中去,不仅可以提升制造业、服务业的效率,还可以为两业的融合搭建桥梁、提供纽带,甚至催生“化学反应”,培育出智能经济新业态。


这方面的例子实际还有很多。如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方兴未艾,北京也在积极发力。而新能源汽车相对传统汽车制造,还新增了一系列的软件需求。后者,也是北京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突出比较优势之一。那么,推动汽车制造与软件服务业的进一步融合,既有利于车企从制造型企业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也可帮助软件服务业搭上先进制造业的快车,避免一些领域“脱实向虚”的风险,最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 整车无人”自动驾驶车辆在北京经开区上路测试。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事实上,这次《意见》中提出集中发力的八个重点领域,包括医药制造与健康服务融合、高端装备与服务业融合等,都精准结合了北京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一言以蔽之,一个是连续数年占北京GDP比重超过8成的现代服务业,一个是正在迈向“高精尖”的先进制造业,两者融合发展的机会、场景和现实需求都非常多,因地制宜地推进“强强融合”,必将为北京加快构建更具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开辟新动能。


“两业融合”发展,市场主体本身有着很强的动力。但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积极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激发更多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像制造企业探索现代服务业,资金投入是一个硬门槛。这次《意见》就专门提出加强金融支持,将两业融合发展作为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的重点支持领域,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支持。此外,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共性技术研发服务等方面,也都有相应的支持措施。这些都有利于为产业融合发展打消堵点和难点。


从另一角度看,“两业融合”是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也可看作是在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北京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内在要求。这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引领、示范价值。


经济学界将服务业比重上升,表面上经济结构得以优化,但实际上全要素生产率并未同步提升的现象称为“鲍莫尔病”。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实际上就是要将“两业”的效率和专业优势充分利用起来,从而更好促进整体产业效能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生产效率的提高。以此次《意见》的出台为契机,北京无疑在这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编辑/迟道华

校对/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