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中国的主题是“良好睡眠,健康之源”。中国睡眠研究会等联合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民众睡眠指数为67.77分,较2021年增加了2.98分。随着年龄增长,民众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呈下降趋势。2022年,受访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4小时,47.55%的受访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我国居民仍然持有较多不良睡眠信念和行为,且改变民众的睡眠信念和行为相对而言最为困难。

《报告》基于2022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数据库,研究分析了2022年民众的睡眠状况,重点考察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在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自评方面的睡眠健康差距;同时考察了主要社会心态指标及共同富裕相关认知对睡眠时长与睡眠质量自评的影响。

年龄越大睡眠状况越差

《报告》显示,2022年,受访者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4小时,22.60%的受访者的睡眠质量自评为“非常好”,10.40%的受访者的睡眠质量自评为“不好”或“非常差”。

随着年龄增长,民众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呈下降趋势。30岁以下人群,约6成以上民众睡眠时长在8小时及以上,约8成以上民众的睡眠质量自评尚好或非常好。30岁至49岁民众的睡眠时长明显下降,拥有高质量睡眠的民众占比则逐渐压缩。50岁以上民众,半数以上睡眠不足8小时,睡眠质量自评不好或非常差的民众占比较高。60岁以上老年人的睡眠质量自评最低。

对比不同性别群体的睡眠状况,男性和女性的睡眠时长差异不大,但男性比女性的睡眠质量自评略高,91.06%的男性睡眠质量自评“尚好”或“非常好”,女性这一数值为88.58%。男性睡眠质量自评“非常好”的人数比重也有25.09%,比女性(20.72%)高。可见,男性和女性的睡眠时长接近,但是女性的睡眠质量自评比男性相对较低。
 
《报告》显示,2022年民众的失眠情况缓解,越来越不认为“失眠是一个问题”,进而对自己睡眠监测的意识程度降低,这或许反映出民众越来越不重视自己的“睡眠质量”。在失眠情况下,民众开始倾向于服用安眠药。
 
研究生群体睡眠状况有待改善
 
就不同群体的睡眠状况而言,民众的睡眠时长有待增加、睡眠质量自评有待提升。
 
研究对比不同家庭月收入人群的睡眠状况发现,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下民众的睡眠时长最短、睡眠质量最差;月收入增至8000元-1万元,民众睡眠时长、睡眠质量均逐渐增加;月收入1万元以上的民众睡眠时长逐渐下降,但睡眠质量逐渐提高。结果表明,中等收入人群的睡眠时长最高,中、高收入人群的睡眠质量自评更好,低收入人群的睡眠时长、睡眠质量自评则有待提升。
 
从学历来看,随着学历的提升,民众睡眠时长、睡眠质量自评总体呈现递增趋势,但到研究生群体则呈明显下降趋势。初中及以下民众的睡眠时长与睡眠质量均最低;随着学历上升至大学本科,民众睡眠时长、睡眠质量逐渐提升;但研究生学历人群睡眠时长、睡眠质量均显著下降,甚至与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持平。其中有25.71%的研究生学历睡眠质量自评为“不好”,这使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群体成为与低受教育程度群体(小学及以下群体)类似的“睡眠剥夺群体”。
 
黑龙江人睡得最好
 
在七大地区中,东北地区的睡眠指数最高,其次为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华南地区,西北地区睡眠指数最低。
 
从省份来划分,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睡眠指数最高,达到70.57分,其次为山东、陕西、贵州、天津等,北京排在第24位,得分为66.92分。福建、云南、海南、甘肃、新疆排在后五位,新疆得分最低,为63.14分。
 
从城市分级标准来看,二线城市睡眠指数最高,新一线城市、三线城市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北上广深排在第四位,五线城市睡眠指数最低。城市受访者的睡眠质量自评比农村受访者略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俊秀分析认为,睡眠指数的得分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相关性。随着经济发展的提升,部分城市居民的睡眠状况会得到改善,但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社会压力,也会使得原来睡眠指数得分较高的城市居民睡眠状况变差。
 
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医学中心副主任高雪梅强调,健康睡眠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睡眠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良好的睡眠具有补充人体能量,增强自身抵抗力,促进人体正常代谢和生长发育,使身体和精神得到充分休息等功能。睡眠是和饮食、运动一起构成健康生活的基石,而睡眠又是后两者的基础,所以今年中外主题都是健康之源。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