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我带给了他们不一样的学数学的感觉,这种感觉他们喜欢,我也喜欢。”谈起和学生相处细节,焦艳玲满脸笑意。

 

今年50岁的焦艳玲是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的一名教师。2020年,她报名参加北京援疆项目,成为新疆昆玉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焦艳玲也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培养骨干,带领当地教师走上更专业的教学道路。

 

2022年,她的援疆生涯本应结束,班上的孩子写信,希望她“不要走”。于是,焦艳玲决定留下来,陪孩子们毕业,“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能给这些孩子带来更美好的未来,那我愿意多付出一些时间。”

 

学生给焦艳玲的留言中写道:“我们真的很希望您能留下来。”  受访者供图


如今,又一批援疆教师即将返回北京,焦艳玲依然和她心爱的新疆孩子们在一起。3月31日,她向新京报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援疆故事。

 

以下是新京报记者和焦艳玲的对话:

 

为了孩子的未来,决定多留两年

 

新京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援疆?

 

焦艳玲:2020年,我成为第十期第一批援疆教师,来到昆玉中学。按照计划,我应该在2022年9月返回北京。但当时班上的孩子们特别敏感,他们意识到我快要离开了,有时候正上着课,就会突然冒几句,“你不要走了。”“你能不能把我们送到毕业?”

 

我当时很受触动,如果我陪他们到高三,真的能成就他们更美好的未来,或者通过我们的努力,真的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那我愿意再做些事情,再付出一点时间。所以我申请,2024年这些孩子高考结束后,我再返京。


新京报:你申请援疆的初衷是什么?

 

焦艳玲:其实这个想法很早就有了。我是北京市特级教师,职业发展上也算有点建树,因为上一代很多优秀教师的帮助,我才会迅速成长。如今我也想把自己会的东西教给有需要的老师,让更多人获益。

 

一直知道新疆教育基础比较薄弱,我就想一定要去看看,了解一下那边的教育和北京的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基础薄弱。2013年,我有一次援疆的机会,但当时学校教学管理压力比较大,就没去成,直到2020年我才成行。

 

新京报:援疆前,你做了什么准备吗?援疆期间有没有遇到困难?

 

焦艳玲:我知道这里条件艰苦,但也没特别做准备。真正来到新疆后,我对当地的环境有了更切身的感受。新疆昆玉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多数时间,空气中弥漫着浮尘。而且这里降雨少,全年干燥,有时讲课多了,我嗓子会不舒服。

 

有一天晚上,沙尘暴来了,我给学生上课,讲着讲着喉咙就呛起来了。等沙尘暴差不多过去了,晚上十一点,我才回到驻地。环境问题没法解决,只能是适应。我会很注意锻炼身体,身体健康了才能保证工作状态。每天早晨5点半,我会起床练一小时瑜伽。平时我也会提醒学校的年轻老师注意锻炼。

 

新京报:家人怎么看待你延长援疆的时间?

 

焦艳玲:新疆的环境比较艰苦,怕父母担心,我很少和他们讲这边的情况。我和他们说,继续援疆,把高一的孩子带到高三,是我退休前最想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才圆满,父母也尊重我的选择。

 

新京报:你会和北京的同事分享援疆的经历吗?

 

焦艳玲:之前,我每周都会写一篇随笔发到朋友圈,让朋友、同事了解新疆的情况。在他们眼中,我是有点理想主义的,对于我二次援疆,他们都说,这确实是我能做出来的事儿。

 

焦艳玲和学生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遇到焦老师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新京报:在昆玉中学的教学工作顺利吗?

 

焦艳玲:刚来的时候,我被安排到高三文科班教数学,不少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比较弱,我就慢慢教他们。高三是关键时期,学生的课业安排也比较紧凑。援疆第一年,除了规定的回京时间,我在这边只休息了7天,班级学生的成绩提升了好几十分。

 

新京报:你有什么特别的教学方法吗?

 

焦艳玲: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在课堂提问环节设计出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讨论的问题,让他们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

 

在北京的时候,我会带学生上实践探究课。在北京很多效果不错的新课型,我也会在这里运用。上一学年,学完解三角形的知识后,我带着学生测了当地最高的电视塔的高度。后来学生跟我说,“这节课给我印象太深刻了,数学竟然有如此的乐趣。”

 

新京报:你和学生们相处得怎么样?

 

焦艳玲:我很少和学生发脾气,因为安全感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说是很重要的,我告诉他们,不用害怕学不会,有不懂的问题、遇到困难的事情随时可以找我,考不好也不用紧张,我们一起想办法。有一次,一个高三的学生因为压力太大,突然崩溃,我和他聊了很久。

 

这些孩子都很重感情。去年他们以为我要走,给我写了很多信,说“在自己最不擅长的学科里,遇到了最不想辜负的老师”“想努力考到北京,要去北京看老师”“遇到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焦艳玲正在给学生上课。  受访者供图


扎根当地,培养教研团队

 

新京报:你和老师们相处得怎么样?

 

焦艳玲:一次评课活动让我们的关系更近了。昆玉中学会组织老师们互相听课,并做出点评。因为我以前做教学管理工作,也经常听课、评课,所以在昆玉中学,我也真诚地说了自己对课堂的认识,提出了一些意见。在新疆的前两年,我听了135节课,评了133节课。学校的老师知道我是来真正做事情的,我提出的建议,无论是对老师的成长还是对学生的成绩提高,都是有效的,大家对我也更认可了。

 

新京报:你是如何培养教研团队的呢?

 

焦艳玲:援疆一年后,我对学校和学生的情况有了更多了解。我发现,只在高三时期抓学生成绩,效果非常有限,且只能落在学生身上。如果从高一开始,我可以为学校培养一支数学教研团队,让他们在每个年级都发挥作用。于是,我向学校提出申请,带高一学生。而且,通过线上专家讲座的方式传递先进教育理念,对这些老师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实实在在扎根在这里,了解这里的学情,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备课思路,才能引导地方老师们往更高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担任高二数学备课组组长,积极与周边其他高中建立联系,带领老师参加教学比赛。另外,我举办了几十场培训讲座,给当地老师讲如何写论文、如何做课题。

 

新京报:当地老师怎么评价你带来的变化?

 

焦艳玲:他们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对我的谢意。他们觉得我的教学方式有新鲜感和创造力。之前,学校让援疆教师讲示范课,我按照规范做了教学设计,他们都给了很高的评价。大家发现,换一种教学方式,课堂变生动了,学生变积极了,老师们也就更愿意做出改变。

 

在学校工作了十几年的高三教研组组长梁老师,有次主动找到我,说想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我们一起做教学设计、备课、磨课、录课。完成后,正好赶上和田地区赛课,他拿了第一名。梁老师曾对我们办公室的一位年轻老师说,“你们教学第一年就遇到焦老师,耳濡目染地学习,真的太幸福了。我如果10年前遇到焦老师,可能也成为南疆一位名师了。”听到这些评价,我感觉自己援疆的选择是对的,实实在在地做事是很幸福的。

 

新京报记者 吴梦真 马骏

编辑 彭冲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