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5月30日9时31分,我国将发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组成。

 

按计划,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计划于今年11月返回东风着陆场。

 

第四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景海鹏创造历史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搭载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发射升空。此次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突破和掌握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配合下,翟志刚顺利出舱,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2012年6月16日,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奔赴太空。这是景海鹏第二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工作和生活。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准操控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健康返回”的任务目标,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技术。

 

2016年10月17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搭乘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于10月19日与天宫二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工作和生活。11月18日,航天员安全返回,景海鹏顺利完成了第三次载人飞行任务。此次任务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开展了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

 

2022年6月,景海鹏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这是他第三次担任飞行任务的指令长,第四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这也意味着,他是中国到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景海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陆军少将军衔。1998年,景海鹏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第一次上太空叫实现梦想,第二次叫超越梦想,第三次叫升华梦想,第四次我感觉叫创新梦想。”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景海鹏说。

 

为什么还要继续飞行?景海鹏表示,“作为航天员,执行飞天任务出征太空是我们的主责主业,是我们的工作,每名航天员都应该是这样,作为一名航天员就应该时刻准备任党挑选,再立新功。你问我为什么还要上,我不仅想上,也十分渴望再上太空,要跑好空间站属于我的那一棒。”

 

朱杨柱是中国空间站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

 

在神舟十六号乘组中,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来自航天员大队,他是国防科技大学培养的首位航天员。这次出征,他将作为我国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并在太空开展相关技术试验。

 

朱杨柱出生于1986年9月,籍贯江苏沛县。200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陆军上校军衔。曾任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副教授。2020年9月,经过层层选拔,入选为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系统训练,他从一名军校教员成长为一名具备飞行能力的航天员。

 

对于朱杨柱入选神舟十六号乘组,国防科技大学官方消息称,“朱杨柱迈出了科技人员‘飞天’的第一步,这是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未来我国将有更多的科技人员前往空间站探索浩瀚宇宙。”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国防科技大学深造期间,从空气动力学到流体动力学,朱杨柱十年潜心研究,积累了航天飞行领域的深厚理论功底,为他日后成为一名航天飞行工程师打下坚实基础。2018年初,我国启动了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已经在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担任副教授的朱杨柱,报名航天员选拔。

 

神舟十六号乘组是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新阶段的首个飞行乘组,作为空间站的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对未来空间站将发挥的作用充满了期待。他表示,期待自己上去以后能协助地面人员,让中国空间站更加稳定高效、长久安全地运行,并争取空间站早出、多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在5月29日的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上,朱杨柱说,“2021年初,我们三批18名战友加入航天员队伍。两年多来,我从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成长为一名‘飞天’战士,这是事业成就的,更是时代哺育的。”

 

桂海潮是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

 

今年36岁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作为载荷专家,首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桂海潮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

 

此前,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启动。为满足工程任务需要,第三批航天员在航天驾驶员基础上,增加了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两个类别。航天器上装载的、直接实现航天器在轨运行任务的仪器、设备、人员、试验生物及试件等,被称为有效载荷。一般来说,载荷专家要从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中选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方消息称,桂海潮从约2500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桂海潮经受了8大类、200余项科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为“上天”做好万全准备。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桂海潮谈到了自己选拔训练的过程。“我们载荷专家选拔的时候通过的测试是6个G的超重,但是最终的训练目标是要达到8个G,刚入队的测评当中,呼吸对抗的动作也不是很在节奏。另外一个项目是转椅,每一次在做完转椅科目以后,走路都感觉到天旋地转的。”桂海潮说。

 

据了解,作为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有着丰富的实验室经历,在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领域成果丰硕,在SCI发表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这些学术研究也为神舟十六号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以后,科学实验项目的数量大幅增加,其操作的技能要求也比之前大幅提高。桂海潮对即将到来的5个月的太空之旅充满期待。他说,“我觉得从身体上、心理上、思想上我都准备好了,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而且也非常期待,进入我们国家的空间站。”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