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歌手陈奕迅因新冠肺炎宣布演唱会延期,一时间引起了热议。新冠又双叒叕来了?
根据中疾控发布的数据,截至4月底,新冠病毒已经超过鼻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原体,成为第一位。专家研判,此波疫情将在5月下旬达到高峰。
图源:中疾控《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2025年4月,第14周—18周)》
尽管距离新冠疫情爆发已过去5年时间,病毒还在不断变异,感染风险仍然存在。一些错误认知还会导致重症风险、后遗症,高危人群尤其不能掉以轻心。
盘点新冠5大误区,你一定也这么想过!
01
不把发烧当回事,尤其是低烧
许多人不重视发热症状,以为通过发烧能“烧死”病毒,挺一挺就过去了。发热本质是免疫系统在战斗,但持续高热(≥39℃超3天)可能引发肺炎或器官损伤。低烧同样需警惕,尤其老年人因基础体温偏低,轻微发热就可能反映病情加重,需及时监测干预。
儿童高烧要警惕热性惊厥,老人低烧要警惕沉默的肺炎。避免捂汗、及时监测体温,物理降温无效需及时就医。
02
当感冒在家养养就好了
新毒株感染后确实症状更像感冒:嗓子痛、低烧、咳嗽,容易被忽视。但新冠病毒毕竟是病毒性的,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尤其是高危人群,感染新冠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更高,很多患者在患病数月后还会存在「长新冠」,例如疲劳乏力、记忆力下降等等。
当出现症状时,不要自行判断为感冒,应及时进行新冠抗原或核酸检测。确诊后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可显著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风险。[1]
03
在家吃点药就好了
医生最怕碰到乱吃药的病人,不但不对症,还会引起其他问题。例如常见的头孢等抗生素盲目服用会导致耐药性增强、腹痛腹泻及继发感染等问题。同时吃多种含解热镇痛成分的药物更是大忌,容易引发肝肾功能损伤甚至器官衰竭。真正要缩短病程、降低重症风险还得靠抗病毒药物。
钟南山提醒,对于部分65岁以上且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来说,存在一定危险,建议感染者要在48小时内尽快服用特效药,如来瑞特韦、先诺特韦等,避免发展成为重症。
作为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推荐的抗病毒药物,先诺欣(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规范使用能快速减少患者体内的病毒,减轻发烧、咽痛、咳嗽等症状,缩短病程,发展成重症需要住院的可能性也会明显降低。
04
阳后咳嗽是在清肺,不用管
调查数据显示,新冠病毒感染后咳嗽持续时间平均约2周,2~3个月后仍有咳嗽的患者占20%~30%,甚至感染1年后仍有2.5%的患者存在咳嗽症状。[3]
咳嗽迁延不愈,发展为亚急性甚至慢性咳嗽,其机制可能与感染造成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损伤、非特异性气道炎症相关。建议及时就医,不要盲目止咳或硬扛。
这三种咳嗽情况需要尽快就医:
● 持续超过三个星期,越来越重
● 咳嗽伴随高烧、胸闷胸痛、咳出黄绿色或带血痰液
● 有哮喘、慢阻肺等呼吸系统基础病
05
阳过有抗体,不怕再感染
之前阳过或者打过疫苗的,也可能再次感染新冠。一方面是新毒株免疫逃逸更强,一方面也是我们免疫系统对病毒的记忆时间是有限的,需要接种疫苗激活。所以还是尽量做好防护,拉开感染周期,给身体足够休息时间。
防治三步走:
● 家中常备抗原试剂、体温计、血氧仪;一旦不适应尽早就医。
● 一旦不适,请尽可能在48小时内,请医生评估是否可使用抗病毒药物。
● 家人如有呼吸道症状,应主动隔离,佩戴口罩。
病毒或许“弱了”,但我们的防护意识不能弱。症状或许“轻了”,但高危人群的风险从未减轻!
转发这条科普,提醒身边人,及时就医、正确用药,不要过于放松警惕。
参考文献:
[1]Su Y, et al. Multiple early factors anticipate post-acute COVID-19 sequelae. Cell. 2022 Mar 3;185(5):881-895.e20.
[2]Mothes, R., Pascual-Reguant, A., Koehler, R. et al. Distinct tissue niches direct lung immunopathology via CCL18 and CCL21 in severe COVID-19. Nat Commun 14, 791 (2023).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咳嗽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J/OL]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3,46:网络预发表.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30109-00010.
图片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