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田杰雄)8月12日晚6点半,在北京西南边的房山霞云岭乡,天气预报中“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如期而至。霞云岭乡庄户台村的4名群测群防员守在村委会一天了,他们身上绷着的那根“弦”,随着入夜的降雨拧得越来越紧。“山里的隐患点多,今晚肯定不能睡觉了,只希望雨能下的‘柔’一点。”

 

石广利向记者介绍几年前山体崩塌造成的毁坏情况(资料图)。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


雨水到来前 村民已转移

 

8月11日20时,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和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发布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提示在未来48小时内,我市山区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

 

“我们接到消息的时间稍早一点,一方面是从手机上看到各种新闻的推送,另一方面我们也收到了国土部门的预警信息。”在庄户台村,村民石广利已经当了13年的群测群防员,这份工作的最主要职责就是在地质灾害发生前,排查所在区域的隐患点,起到监测预警的作用。

 

从地图上看,房山霞云岭乡的庄户台村只是山脉里的一个小点,却有近1400人的户籍人口,村民的老宅多分散在山沟里。眼下,老宅边上还种着玉米和豆子,即便山间平地上早就建起了楼房,也有一些村民选择住回老宅。

 

在每次预报大雨前,村委会和群测群防员们都会进沟接人,转移村民。“昨天(11日)傍晚前,还在沟里的十五六户村民就已经全部被转移完毕了。”每逢大雨来临前,转移全部人员是村委会和群测群防员工作的第一步,石广利说,只要人员安全,所有人即便仍然绷着弦,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汛前救人 汛后看山

 

今天(12日)白天的雨没有石广利预想的大,在他看来,下得最急的那两阵雨,只是中雨级别。包括石广利在内,4名群测群防员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值了一天的班,与城市里的居民“等雨来”的心态不同,大雨倾盆而至往往会给山区带来诸多隐患。今天下午,石广利还有点庆幸,“幸亏没下起来”。

 

说到群测群防员在汛前后期的具体工作,大概可以用“汛前救人,汛后看山”这八个字形容。“也就是在下雨前转移村民,下雨后查看山体情况。”石广利解释说。这样的巡查曾起到关键作用——2016年8月5日,庄户台村台儿港口的山体发生崩塌,10000立方米山石掩埋了7间房屋,而无一人伤亡,原因就在于崩塌前3天,石广利在汛后巡逻时发现了山体的裂缝。

 

此前山体崩塌破坏的房屋(资料图)。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


而在汛中期间,群测群防员需要全程值守,预防突发情况。“有时候雨下的大了、时间长了,就不能再在屋子里坐着了,得出去,看看居民住宅上方的山体有没有变化,会不会造成灾害,总之得出门转转。”

 

大雨赴约 希望“柔”点

 

石广利说,现如今整个村里还有二十多个隐患点,这些隐患点的标记多来自于群测群防员前期对于可能出现崩塌、泥石流、滑坡、山洪等地质灾害地点的发现,经上报国土部门后,隐患点才最终“定性”。

 

今天傍晚,在村委会守了一天后,石广利等到来接班的同事,自己也回家吃了口饭。但到家了,雨也来了。

 

“六点半开始下的,比白天的雨更大,一个小时之后稍微见小。”石广利说,吃完这口饭,自己就得马上回到村委会继续值守。

 

石广利说今年雨水不多,但因为在山区,村民对雨的态度很纠结,只希望别下那么大。“山区的隐患点不少,希望雨能下得‘柔’一点,别太狠。”

 

入夜了,石广利和他的老乡们还守在办公室,房间里的那盏灯也将彻夜长明,打在屋顶和窗户上的雨水噼里啪啦,今夜注定是个无眠夜。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