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依)街坊邻居一起上亲子课,老人孩子共学咖啡、茶艺,社区同龄人跟着“领读者”参加读书会……11月6日上午,房山区拱辰街道绿地花都苑社区的一座小楼里聚满了前来参加各类活动的居民。这是拱辰街道今年建设“田园社区”的项目之一。


自2016年起,拱辰街道从辖区内五个老旧社区改造入手试点,开始逐步推进“田园社区”建设。今年,在巩固完善第一批建设成果基础上,拱辰街道“田园社区”建设不再局限于老旧小区,而是根据各类社区特色因地制宜,规划定位为非公企业年轻社区、企业自建自管社区、回迁社区、央企社区等,打造不同风格的“都市田园”。


11月6日,房山绿地花都苑社区“绿地朋友圈”内,居民在“领读者”带领下开展读书活动。 新京报记者 周依 摄


年轻社区建起线下“朋友圈”


如今,早出晚归的年轻人将更多业余精力放在了自己的小家庭中,“门对门的陌生人”不在少数。经过改造提升的绿地花都苑社区,则为社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线下“朋友圈”。


绿地花都苑社区党支部书记宋超介绍,社区成立于2015年,3600名居民中青年及少儿占85%。今年,街道根据绿地社区年轻化、非公企业社区的特点,利用居委会的一处闲置用房打造了“绿地朋友圈”社区活动中心,设置田园休闲圈、亲子互动圈、创业交流圈等多个功能区,开设年轻居民偏好的亲子、陶艺、创业培训等课程,为居民交流活动提供平台。


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心一层设有读书屋、茶艺室、非遗文化长廊等区域,二层的“青年汇”规模更大,设有放映室、讲座教室、瑜伽室、阅读区、健身区等活动场地。居民王阿姨告诉记者,平时参加活动的老人孩子较多,但一到周末,这里就挤满了年轻人。一位前来“上课”的企业员工说,自己公司离这里很近,经常组织员工来这里参加创业交流活动。


“绿地朋友圈”活动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非遗文化长廊展出的工艺品。 新京报记者 周依 摄


闲置绿地打造文化休闲广场


拱辰街道对央企社区的改造,则把重点放在了社区功能补充上。今年,拱辰街道对送变电社区进行了改造再提升工程,决定将其打造成既结合百年央企文化、又具现代都市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还能为居民提供更多便民服务功能的社区。


据拱辰街道宣传部部长杨琳介绍,送变电社区内原有一处老旧的休闲公园,绿化覆盖率低,地面凹凸不平,局部设施陈旧老化,已不能满足居民的健身娱乐需求。如今,街道将健身公园打造成为党建主题广场,铺平地面1600平方米,整体绿化用地800平方米,拆除公园原有旧栅栏,新建了40平方米的文化长廊,规范了健身设施场所,并增添了体现送变电央企文化的休闲座椅。此外街道还在提升后的社区公园内设置了阅览图书柜、漂流书屋等,为居民提供休闲文化服务。


老旧社区修建居民“自留地”


针对老旧社区,今年,街道也对社区内部环境和功能进行了补充完善。在2017年改造完成北关东路社区28号院后,街道再次对社区26号院开展田园社区改造工程。


北关东路社区居委会主任史淑英说,改造前26号院私搭乱建严重,居民自发在花坛里种树,还挖了一人多深的“菜窖”,不美观更不安全。如今,社区搭建了一条适合居民休闲散步的木质长廊,一旁栽种了紫藤、葡萄等40余株,居民可以在长廊下栽种瓜果蔬菜。


除此之外,街道还在26号院内设计了80余㎡的微型儿童游乐园,为居民购置5套健身器材,今年新安装的智能抬杆门禁、规划的34个停车位也为居民出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之前我们楼下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现在美观多了,我们有了休闲的地方,也可以种些东西打发时间。”今年60岁的26号院居民乔铁说,自己种的丝瓜、倭瓜等蔬菜“丰收”后会拿去分给街坊,大家的交流也更多了。


北关东路社区26号院内新建的木质长廊旁,居民栽种了丝瓜等农作物。 新京报记者 周依 摄


新京报记者 周依 编辑 吕银玲 校对 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