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英国人托尔金有感于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缺少创世纪的神话,遂作《魔戒》,以当代的史诗,弥补先辈的缺憾,更开创魔幻小说之先河。在那之后大约半个世纪,美国作家乔治·马丁提笔创作《冰与火之歌》,这部著作诞生于1996年,目前仍在创作中,最新的第五卷,则刚刚于去年年底面世,可以说读者是与这套书和书中人物一同成长的,这部传奇作品本身,也已成了他们心中的传奇。

  《百年孤独》里的布恩蒂亚初次见到冰块,惊叹“这是我们时代的伟大发明”,而对《冰与火之歌》的读者来说,马丁笔下充满冰与火的维斯特洛大陆,同样配得上这样的赞叹。

 


《冰与火之歌·卷五·魔龙的狂舞》
[美]乔治·R. R. 马丁 著
屈畅、赵琳译
重庆出版社 2012年12月


《冰与火之歌》原版封面。


译者谈

  在这篇短短的、关于“冰与火之歌”系列第五卷《魔龙的狂舞》的翻译感言之前,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本书乃至本系列的译者组合。在目前已出版的五卷书中,惟一贯穿始终的译者是屈畅,他之前曾分别与谭光磊先生和胡绍晏先生合作过,而在本书、即系列第五卷《魔龙的狂舞》里,他的搭档是赵琳小姐。赵琳小姐虽不算年长,但可贵的是她对本书怀有极大的热情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她为本书成书做出了最根本的贡献。在本文中,所有“译者”均指代屈畅与赵琳两人。

  一

  书归正传,译者打算从“冰与火之歌”系列的翻译原则谈起。

  “冰与火之歌”是一部巨著,但同时,它更是一部现代幻想文学市场上、或者更具体地说是在奇幻类型文学市场上成功的商业作品,它不应当、也不能够是一部曲高和寡或自命不凡的作品。作为类型小说,它应该为一切对此领域稍感兴趣的读者所喜闻乐见。由是在翻译文风的基调确定上,从八、九年前译者最初从事这一项目开始,就把平易近人列为最大的目标。译者的目的,是在马丁的世界和读者的想象之间,铺设一条康庄大道,而不是人为地制造障碍,或故作“高贵冷艳”状。

  但马丁的原著乃是英文,而我们所面对的,却是广大中文读者。在铺设这条大道时,我们希望它尽可能地本土化、中文化,尽可能地从字面上抹除英文的用法和相关痕迹。如果能让一位平时只看原创作品、不大阅读翻译著作的人,也能直观地觉得(虽然人名地名等也许会复杂陌生)这部书是能读的、好读的、容易亲近的,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由是,这本书鲜少出现英文注释,几乎通篇没有任何字母文字,而与之相对的,则大肆使用中文成语、俗语——甚至偶尔会出现一些现代用语的“彩蛋”,其用意正在于此。

  在这样的尝试中,“冰与火之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风”。译者常打的一个比方,说原著好比剧本,译者好比导演,一千个导演可能有一千部不同角度的作品,而最终呈现在读者手里的,就是我们译者的雕琢。

  当然,翻译“冰与火之歌”系列最首要的,乃是对该系列的喜爱,以至于对整个奇幻史诗类作品的感情。如果没有这份爱,那么根本不可能数年如一日地把这件事坚持下来。在译者心中,“冰与火之歌”远不止是一份翻译工作,更是一份对“冰火”文化的守候、推广与传播,一种理想。

  这是一场战争,但译者有信心坚持下去,把奇幻文化由冰火这一个耀眼的“点”,扩散为耀眼的一个“面”。

  二

  众所周知,“冰与火之歌”是一套特别宏伟的史诗奇幻小说,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仅前四卷里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则接近2000人!故事的主舞台维斯特洛约为南美洲大小,加上位于其东方庞大的厄斯索斯大陆,故事发生的区域至少有半个地球那么大(值得注意的是,故事发生的区域并非“冰与火之歌”的整个世界,而只是其中一部分)。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维持幻想世界的统一和严谨性,是一项浩大和艰苦的工程,丝毫不逊于学术攻坚。

  所谓的统一,是方方面面的统一,从最基本的人名统一、地名统一,到各地区、各色人种,不同社会阶层语言风格的统一,再到书中线索、连缀、前后一致的统一,这样,最终才能整合成一个自封闭的球,而不至于漏洞百出乃至分崩离析。在“冰与火之歌”系列里,很多线索和情节发展扑朔迷离,往往是二卷之前种下的因,在一千页之后生根发芽,让人恍然大悟——而在悟到之前,你很可能根本没意识到故事会走向这个轨道。为了传递这样的感受,译者必须慎之又慎,让很多词语变得更为“圆滑”,兼容多种可能性。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无论是以前翻译前四卷,还是现在翻译第五卷《魔龙的狂舞》,译者都虚心潜入各大英文论坛,深入接触国外读者的各种讨论和相关理论,以此为基本依据,在译文中斟酌遣词造句。

  其实,在几百万字的“冰火”系列中,仅仅为保持前后名词一致性和合理性,就已经颇为费力。很多读者曾问译者有没有完整的译名表,译者可以肯定地回答:没有!当然,即便有也不会放出来。这倒不是出于保守什么技术机密,而是首先,根据上文提过的翻译原则,译者希望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完整的中文体验,流畅的本土化阅读,而非英文原著的附庸,译者不愿意用各种译名和英文词语分析来打断中文的体验;其次,如果在工作过程中,僵化地来对照一个表,尤其是这个注定将会异常复杂的索引,那么在灵活的小说文字处理时,必然会出现各种语句问题,其产生的效果,甚至会比没有表还糟糕!所以译者宁可多下一点工夫,每次出现新名词都进行局部或全文的对比对照,进行分门别类的细节抄录,也不愿懒惰。

  也许是因为译者的记忆力还有一点天资,到目前为止,虽然不时出现个别小纰漏,但大体上还算达到了要求。

  三

  冰火的翻译决非一马平川。马丁老爷子运用得流畅自如的视点人物(POV)写法,极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也给译者带来了意外的困扰和挑战。

  根本原因是,马老爷子塑造的角色都是那么个性鲜明,善恶忠奸,坚毅软弱,皆跃然纸上,作为译者,我们从文学角度上自是百般爱护着所有的人物,但从个人的个性出发,又免不了有偏爱。例如,译者首次读到第五卷中龙女王丹妮莉丝的章节时,每日抱怨连连,对这个满脑子春梦的女孩实在是难以喜爱。看到她嘲笑昆廷·马泰尔甚至差点拍案而起,掀翻这个女王的乌木长凳;另一方面,看到提利昂与人斗嘴耍宝,机智无双,又读得津津有味,精神抖擞,一蹴而就。琼恩支线中冰雪聪明的瓦迩,更让译者赞不绝口。

  在这些感情上,译者和普通读者没有分别。我们能产生的感情,读者也很可能会产生——当然,读者也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感觉。这首先要求译者的工作从艺术的高度出发,而非单从个人好恶出发;但个人的好恶代表了原文传递的一种倾向,代表了马丁刻意的塑造与我们价值观的碰撞,这又是一个最好的参照。

  于是,为了把丰富的感情忠实而不扭曲地传递给读者,译者之间根据小说视点人物来分配翻译任务。各人所分配到的,一般来讲都是其个人感情上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人物,以利于其感情的最原始、最忠实的表达,然后再交叉更正。亲爱的读者,你能猜到每一章第一稿的译者分别是谁吗?

  翻译的过程更多的是乐趣和成长。不论咬文嚼字,还是翻故纸堆,都是对自己的提高。一些双关语、俏皮话和称谓的使用往往经过反复讨论,百度谷歌齐上阵,忙得不亦乐乎。给一些高黄暴情节想一些比较含蓄的翻法,则增添了别样的乐趣……

  四

  译者最开始接触冰火,乃是源于对幻想文学的热爱。但不论凡尔纳、龙枪,还是封神演义,大抵都是正邪泾渭分明。坏人坏得彻底,坏得单纯,好人好得热烈,好得完美。冰火的最伟大之处,正在于打破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传统。它展现的不止是英雄梦,更是英雄梦跌入凡尘后的种种。高尚者依旧高尚,但无人称颂;邪恶者依旧邪恶,但无人惩处。头绪繁多,盛衰开合,极具现实主义。

  有时,这样的世界确不免让人疲惫悲观——对于很多普通读者而言,小说本是帮大家逃离现实生活的,如果情节一味现实残忍,读起来又有什么乐趣呢?难能可贵的是,在“冰火”之中,马丁老爷子总能在出乎你意料的地方,在黑暗之中描出一点亮光,引来一份感动。

  这些亮光在“冰火”中和现实世界中都存在。只是世界太大,遇到的太少,但也正因为太少,才显得可贵。比如昆廷王子可悲又可爱的责任感,丹妮莉丝出于善良而做出的妥协和退让,高压统治下北境人民的坚持等等。尤其是乱世之中,巴利斯坦爵士的骑士精神。常言道,英雄迟暮,老英雄总有一种特殊的悲凉,千古文人侠客梦,巴利斯坦爵士多多少少圆了译者的侠客梦,描绘了行走在黑暗之中的侠客。

  译者衷心祝愿,马丁老爷子写作顺利,好让所有读者继续圆梦之旅,都能圆一个自己的、完整的梦。

  □撰文:屈畅、赵琳

 

 


新京报插图/许英剑

  1989年,乔治·马丁还在好莱坞干编剧工作期间,他回家写散文,并构思了一部叫做《Avalon》的小说。在创作过程中,他构想了这么一个场景:“一只冰原狼被鹿角戳中咽喉而死,留下了几只小狼,然后小狼们被一群小孩子抱走抚养……”这个意象在乔治·马丁的脑子里越来越强烈,一下子击中了他,点燃了他久违的创作热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一幕后来成为了史诗巨著《冰与火之歌》第一卷《权力的游戏》中的经典场景。

  作者像

  1971年马丁23岁便已开始职业写作,事实上,之前的二十多年写作生涯,乔治·马丁为写《冰与火之歌》做了最好的准备与铺垫。

  乔治·马丁创作过多种类型的小说,如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吸血鬼小说《热夜之梦》(1982年),以及恐怖小说《梨形人》和狼人故事的《狼皮交易》。1986年后,他淡出了文学界,在好莱坞干了近10年的编剧工作,创作了约二十部电影、电视剧本(其中许多并未上映)。早期的小说不仅让乔治·马丁创作经验上有所积累,有很多早期作品直接被他又搬进了《冰与火之歌》里面,当然不是简单的加工与回收。比如《冰与火之歌》中其主题之一的“季节纷乱”,他在1980年中篇童话小说《冰龙》里就做了类似的设定;《冰与火之歌》的“七”,是他在1975年的雨果奖提名中篇《七命之人》的内容。

  乔治·马丁原想把《冰与火之歌》写成一部三部曲,由《权力的游戏》《魔龙的狂舞》《凛冬的寒风》构成,风格上亦没有定下基调,然而随后马丁受泰德·威廉姆斯(Tad Williams)的作品影响,决定将这部小说写得更加成人化。伴随着创作过程中情节的不断膨胀和铺陈,故事越讲越长,马丁遂将这一系列扩充为四部曲,进而又增加为六部曲,最终定为七部曲。除却泰德·威廉姆斯对马丁的影响,他亦承认J.R.R.托尔金和杰克·万斯(Jack Vance)也给过他很深的影响。《冰与火之歌》在结构上与《魔戒》有许多共同之处:《魔戒》开始的时候所有主角都在一起,到了第一部结束时大家就分开各自冒险。马丁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在冰火第一卷的时候,除了丹妮莉丝,几乎所有人都集中在临冬城,最终却各奔东西,天涯海角。但最终的最终,他们终将重新团聚,在命运之轮启动的地方找到他们的答案。

  在内容及其风格上,《冰与火之歌》与《魔戒》则完全不同,《魔戒》是童话,托尔金的作品更多的是受到神的启发,而《冰与火之歌》则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人性真实的写照。写作手法上也不一样,乔治·马丁运用的是POV(Point-of-View)即视点人物写作手法,好比一部大片导演将摄影机装在不同人物的身上,不断切换,主要人物轮流交换的方式讲述,从而推动故事的进展。

  但在“魔法”色彩上,乔治·马丁再次遵从了他的老师J.R.R.托尔金的做法,绝不轻易地在小说里运用“魔法”,它只是一个为小说渲染气氛所需要的元素,绝不用在人本身上。在《冰与火之歌》里主要人物中,几乎没有一个会魔法的,他们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一样。也没有一个人在魔法帮助下能起死回生,马丁完全遵从于现实中人的生命规律。因此上,也有人说《冰与火之歌》只是轻度奇幻。它更像是一部历史小说,只不过是虚构的历史。

  另外对读者来说,这部小说未免有些残酷,因为它没有设定谁为主角,甚至你可能认为的主角,要么过早地死去,要么在随后的故事当中发挥不了任何关键作用。

  文/曹语凡

  【作者简介】

  美国托尔金当代海明威

  1948年9月20日,美国新泽西州的贝约恩,码头装卸工人雷蒙德·柯林斯·马丁的妻子产下一个男孩,取名乔治·雷蒙德·理查德·马丁。

  此时,正是二战后的婴儿潮时期,码头工人夫妇俩没有料到,48年后,这个没机会见过城堡,宝剑或是骑士的儿子马丁,从阳光灿烂的新泽西码头出发,穿越历史长夜,用磅礴的想象,抵达一片波澜壮阔的中世纪奇幻大陆——这就是20世纪正统奇幻小说第一经典《冰与火之歌》首部曲《权力的游戏》。

  马丁从小酷爱阅读,立志成为一名作家。马丁1970年取得学士学位,次年取得硕士学位。此后他专心写作,在幻想文学界各个领域,科幻、奇幻、恐怖悬疑等创作方向都有突破。1989年进入演艺界,编剧代表作为《美女与野兽》。1996年才重新开始奇幻写作。

  在专业文学创作生涯的30多个年头中,马丁17次入选雨果奖年度决选,4度折桂,13次入围星云奖年度决选,2度夺冠。还夺得过一次世界奇幻奖,一次恐怖小说至高荣誉的史铎克奖,12次权威杂志《轨迹》的年度最受欢迎小说奖及其他各国的奖项。然而,使得马丁问鼎世界文坛顶峰的还是1996年起的《冰与火之歌》系列,这部系列巨著几乎浓缩了他30多年获奖经验的全部创意和技巧,是英雄史诗和磅礴想象力的结合体。

  因为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马丁被誉为美国的托尔金和新世纪的海明威,并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11年影响世界的一百人。

  新京报记者 刘雅婧

  【创作年表】

  1996年

  Ⅰ《权力的游戏》

  A Game of Thrones

  1998年

  Ⅱ《列王的纷争》

  A Clash of Kings

  2000年

  Ⅲ《冰雨的风暴》

  A Storm of Swords

  2005年

  Ⅳ《群鸦的盛宴》

  A Feast for Crows

  2011年

  Ⅴ《魔龙的狂舞》

  A Dance with Dragons

  期待中

  Ⅵ《凛冬的寒风》The Winds of Winter

  Ⅶ《春晓的梦想》A Dream of Spring

 

  冰与火的恢宏世界

 

  《冰与火之歌》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世界,维斯特洛相当于西方大陆,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两千年前。后来维斯特洛被七大王国分治,直到“征服者”伊耿踏上这块大陆,以西方世界中最后的三条龙征服了七大王国,一统为坦格利安王朝。坦格利安家族继续统治了维斯特洛300年。

  在《冰与火之歌》故事发生之前的15年,“疯王”伊里斯二世杀了艾德·史塔克的父兄,他的儿子雷加王子诱拐了艾德的妹妹、劳勃的爱人——莱安娜·史塔克,导致内战爆发。最终劳勃夺取了象征七国统治大权的铁王座,加冕为劳勃一世。此时莱安娜已香消玉殒,劳勃娶了泰温·兰尼斯特的女儿瑟曦为王后,这段政治婚姻给后来多少人带来了厄运。

  故事便是从劳勃一世统治时期开始……

  第一卷:权力的游戏

  一名守夜人军团的逃兵在临冬城外被抓获,临冬城主暨北境守护艾德·史塔克下令将其处斩。处置逃兵的当天,艾德和孩子们发现了一窝冰雪狼幼崽,史塔克家族的旗帜便是冰雪皑皑的大地上奔驰的灰色冰原狼,孩子们很高兴,各人抱走一只。

  远在南方的七国统治者劳勃带着家人、手下骑士等突然抵达北境,突然来访,随行人员包括王后瑟曦,以及她的两个弟弟弑君者詹姆和人称小恶魔的提利昂,他是个侏儒。劳勃不是来找老友艾德叙旧,而是要他出任七大王国的首相“国王之手”。而就在此前,艾德的妻子凯特琳却接到一封密信,告知前首相琼恩·艾琳的死因,矛头指向了劳勃的王后瑟曦。

  艾德不想放弃在北境和妻儿所过的与世无争、安逸的生活,但劳勃需要支援。在他带着两个女儿珊莎和艾利亚去君临之前,他的私生子琼恩即将北上长城加入守夜人军团,另外一个儿子布兰从楼上摔下来昏迷不醒。而君临,等待他的是破产的王室,一群心怀鬼胎的大臣,拥兵自重的四方诸侯,以及让琼恩·艾琳死去的秘密。这个秘密继而让国王劳勃死于一头野猪,艾德在瑟曦发动政变之后,被新任国王乔佛里斩首示众。

  艾德的长子罗柏·史塔克立即召集其父亲的军队向君临开战,随后拥他为北境之王。新国王乔佛里的两个叔父史坦尼斯和蓝礼也要和他争夺王位,七国再度陷于无尽的战争中去。与此同时,远在东方大陆上的丹妮莉丝已经有三只小龙孵化了出来,她成为龙之母、多斯拉克人的领袖。龙血传人的她将会驾龙而来,重获先祖的荣耀。

  而更让人惊悚的是,那些远古的传说和早已灭绝的生物,正从绝境长城之外回到这片土地。因为凛冬将至,这也是史塔克家族古老的格言,漫长的冬天一旦来临,北境很少有人不被冻死。

  第二卷:列王的纷争

  七大王国的内战局势已经拉开,罗柏·史塔克封王后坐镇奔流城,三路齐发,一是与君临展开谈判交换人质,二是让母亲凯特琳前往游说劳勃国王的两个对峙中的弟弟蓝礼与史坦尼斯。以期共同讨伐兰尼斯特。三是派席恩回铁群岛,以独立为王为条件说服他的父亲巴隆在海上夹击兰尼斯特。但三件事均告失败,蓝礼与史坦尼斯同胞操戈,史坦尼斯杀了蓝礼。席恩的提议遭到父亲反对,他的姐姐阿莎羞辱了他,嘲笑他在史塔克家当人质的时候竟然把仇敌当恩人。变色龙性格的席恩立即倒戈,夺取临冬城,随后赶到的波顿家的大军又将临冬城夷为平地。

  罗柏正挥兵向西,入侵西境,打败了兰尼斯特新军,并所向披靡。在攻打峭岩城时,他获悉了布兰和瑞肯被席恩杀死(实际上没死)的消息,陷于了极度的痛苦,来自峭岩城的简妮·维斯特林那一夜安慰了他。年轻的罗柏事后为了保持简妮的荣誉,翌日宣布与她结婚,但他做梦也想不到简妮来到他身边是有目的。如今这个目的已经达到:罗柏与佛雷家的政治婚约被捣毁了,佛雷一怒之下撤走了所有军队。

  艾莉亚在父亲艾德死后逃离了君临,她剪了头发,采用阿利的假名。在长城上,琼恩在侦察野人的过程中假装背叛守夜人混入野人中,一个名叫耶哥蕊特的野人女孩帮他向野人之王曼斯·雷德求情。

  在东方大陆,丹妮莉丝向东进发,到达贸易城市魁尔斯,魁尔斯人非常喜欢丹妮莉丝和她的龙,当她向他们寻求帮助以夺回铁王座时却遭到了拒绝。一个雇佣杀手在港口还差点杀死丹妮莉丝。

  第三卷:冰雨的风暴

  君临城外的黑水河,侏儒提利昂正在替新国王乔佛里出战,与史坦尼斯对决。提利昂打败了史坦尼斯的舰队,却被他及时赶来的父亲泰温摘去了胜利果实。战争的局面也就此倾向了兰尼斯特家。

  凯特琳在得知两个儿子布兰和瑞肯死后,私自放了詹姆,并命她的骑士布蕾妮护送他回君临,换回她的两个女儿珊莎和艾莉亚。她不知道艾莉亚已经逃出君临,靠贾昆·赫加尔给她的那枚硬币和一句瓦雷利亚语登上了航向布拉佛斯的船泰坦之女号。

  珊莎与国王乔佛里已解除了婚约,兰尼斯特家为了不失去史塔克家的这个人质,把她嫁给了小恶魔提利昂。乔佛里在迎娶玛格丽·提利尔的婚宴上死于一杯毒酒,瑟曦怀疑谋杀儿子的是提利昂,把他投入了大牢。詹姆不想他的侏儒弟弟死去,把他从黑牢中放了出来。从黑牢出来的提利昂在厕所找到了父亲泰温,以十字弓射杀了他。

  罗柏行军又一次回到了孪河城,参加舅舅与佛雷的女儿萝丝琳的婚礼。他的冰原狼灰风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厄运,并不断地警告他,但他仍然浑然不觉,瞬间之后他被佛雷家杀死。罗柏的母亲凯特琳亲睹了这一幕,她失去了让史塔克家最有希望重获荣耀的儿子,就此发了疯。这次婚礼被称为红色婚礼,幕后导演是谁,读者不妨到书中去找找。

  在长城上,琼恩在黑城堡一役中发挥了领袖才能,带领守夜人军团抵抗曼斯·雷德的入侵。直至史坦尼斯的军队在君临失败后一路北上赶到长城,击溃了野人,但在这一战中野人女孩耶哥蕊特死了,琼恩曾打破了自己誓言,成为她的情人。

  东方大陆,丹妮莉丝带着她购买的强大军力北上渊凯,逼迫那里的奴隶主解放奴隶时,弥林的奴隶主残忍杀死了很多奴隶,被激怒了的丹妮莉丝不为任何利益包围了那座城市。

  第四卷:群鸦的盛宴

  瑟曦为她的父亲泰温公爵准备了一场华丽的国葬。由于停灵多日泰温发出臭味,他死后肌肉萎缩将嘴角拉起,就好像在笑一样。这让詹姆和瑟曦都很不满,因为人人都知道,泰温公爵从来不笑。瑟曦在儿子乔佛里死后,她仅有的儿子八岁的托曼·拜拉席恩继任为国王,瑟曦成为摄政太后,权力一时之间膨胀到一手遮天。她拒绝偿还王室的负债,又得罪了国库和教会,最终被教会拘捕。

  珊莎被“小指头”贝里席带到了鹰巢城,珊莎的阿姨莱莎·艾林和贝里席结了婚。贝里席还要求珊莎装成是他的私生女,阿莲·石东。凯特琳成了石心夫人,她领导无旗兄弟会时遇到了“美人”布蕾妮,她相信布蕾妮已经投靠了兰尼斯特家,下令对布蕾妮处以绞刑。就在被吊起之前,布蕾妮嘶哑地喊出了一个词。艾莉亚·史塔克成为无面者的学徒,她了解到无面者不仅仅是一群训练有素的刺客,更是在瓦雷利亚末日浩劫前便存在的一支宗教。

  在长城之上,琼恩在黑城堡一战之后忙于重建长城,担忧梅丽珊卓会烧死俘虏——“野人之王”曼斯·雷德以唤醒石头中的魔龙。

  第五卷:魔龙的狂舞

  提利昂杀了泰温之后从君临逃出,乘船穿越狭海来到潘托斯,有权势的兰尼斯特家的侏儒只剩了半个鼻子,终于成为马戏团的小丑,被当成奴隶不断地被转卖,和另一位女侏儒佩妮表演骑猪。

  拉姆斯·波顿把临冬城夷为平地之后,囚禁了席恩,以非人的方式折磨他,让他扮演他被杀的仆人臭佬。席恩后来从拉姆斯那里逃脱,被送到了成为长城之王的史坦尼斯军中。在长城上,琼恩·雪诺被选为第九百九十八任守夜人军团总司令,但是在长城内外,都有敌人在等待着他。长城之王史坦尼斯不断地向琼恩要地,以便封给他的群臣。梅丽珊卓对琼恩的警告贯穿全卷,但她的预言在琼恩看来都不准确,她从火焰里看到:一个女孩骑着一匹垂死的马。她说是琼恩的妹妹艾利亚,事实前来的是亚丽·卡史塔克。他最后收到了拉姆斯·波顿写明寄给“私生子”的信,信中声称前往进行与波顿家族战争的史坦尼斯被击败,曼斯·雷德被捕。琼恩命令巨人克星托蒙德代替自己的位置,并宣布他要前往南方和波顿开战。

  在狭海对岸,弥林女王丹妮莉丝发现统治比征服一个国家要难得多,她解放的奴隶到处贱卖自己,因为成了自由民之后更没有人管饭吃。鹰身女妖之子不断地暗杀她的子民,制造恐怖主义。迫于权臣西茨达拉的压力,也为了从女王位置上解脱出来,她嫁给了他。

  瑟曦没有盼来詹姆救她,她得到的是教会的羞辱。詹姆被布蕾妮带走,很有可能把他带给石心夫人。艾莉亚的失明是训练的一个课程,之后,她又恢复了视力。布兰找到了三眼乌鸦,“你的腿永远不能行走,”三眼乌鸦说,“但你可以飞。”

  □撰文 曹语凡

 

 


奇幻秀



在魔幻小说中,龙是一个经常出场的角色,特点为巨大、会飞、会喷火,至于善恶设定,视作者的好恶而定。《冰与火之歌》中也有龙族登场。


魔法
顾名思义,魔幻小说中“魔”是必要的构成元素,《冰与火之歌》中的“红衣女”,即是一位魔法师,但就如武侠小说重点在“侠”而不在“武”,真正的魔幻小说大师也仅仅是将“魔法”作为辅料而已。


第二世界
魔幻小说要构建有别于现实的虚拟世界,《冰与火之歌》中,这个世界就是“维斯特洛”大陆。


骑士精神
魔幻小说的精神内核,往往脱胎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精神,铲强扶弱,忠于誓言与内心的信仰。《冰与火之歌》中守卫长城的“守夜人”部队,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


新种族
魔幻小说中,常会有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生物种族出场,如《魔戒》中的精灵、霍比特人,《冰与火之歌》中的异族,还有恐怖的“异鬼”。

  黑夜来临,黎明不远。欢迎进入奇幻世界的领地,当你深夜在被窝里打着灯,一页页偷看《霍比特人》、《魔戒》、《纳尼亚传奇》、《冰与火之歌》等大部头,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能成为托尔金第二,或者创作出可与《冰与火之歌》相媲美的皇皇巨著?

  要创造什么,首先让我们了解它,并剖析它。一个清晰明确的指标可以让你知道奇幻小说如何构成,那就是“要素”。而你眼底的那个恢弘的大世界,也是靠着这些龙骨一点点搭建起来,看完之后,也许少了点神秘,却一定能大大增加你对奇幻世界的亲切感。

  世界观

  托尔金曾提出“第二世界”的理论,即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即日常生活的世界。而人们用“幻想”创造的第二世界。则是以一种看得见的“真实”形象建构起来的。如何让奇幻故事登场,搭建一个多大的世界观舞台,这个世界能有多逼真,最能体现奇幻作者的野心。

  这些看似眼花缭乱的点子,或多或少都有些合理想象的成分,来源于古老传说、历史真实,以及科幻素材中。《冰与火之歌》的世界地图中,西方大陆被称为“维斯特洛”,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两千年以前,被七大王国分治,轮廓明显肖似翻转的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世界的东面王国则状似亚欧大陆。而《魔戒》故事发生地——中土世界,也取材于中世纪欧洲。神话传说中,世界被扛在大乌龟壳或躺卧的神仙背上,三座仙岛浮在蓬莱仙海中,对于人类的想象力来说,也早已不再新鲜。而《纳尼亚传奇》中可通往纳尼亚大陆的神奇衣柜,今日看来,也不过是一种平行空间的偶尔重合和跳转。

  新种族

  如果说,对于吸血鬼,狼人、美人鱼塞壬这些连史书上都已屡见不鲜的智慧种族,你已见怪不怪,还想再来点想象力。别急。奇幻的架空世界一旦搭建好,奇幻生物必然要登场。

  以人类为原型,又显然不是人的生物或非生物,我们可以称之为新种族——这种创造体现了人类的寂寞和自恋。不管外形如何奇特,能力多么特异,是长着蜥蜴脸的小魔怪,是只有蜂鸟大小、长着翅膀的仙女,或是随时可以消失的隐形人。为了更好地供你理解,他们必然会体现严谨社会化的一面,有自己的族群、文化、社会组织结构。

  比如说,《魔戒》里有着尖耳朵的精灵,体现了人类对完美物种的向往,正直、勇敢、高贵,遵循中世纪贵族的道德行为标准。而更为生活化的《霍比特人》里,生活在土丘里的这一族群光脚不穿鞋,住洞穴,爱种地,性情温顺,一天吃六顿,活脱脱是古爱尔兰农民的化身。他们不仅有自己的语言、歌谣和传说,还有“漫游时期”“垦荒时代”的历史,甚至保留下了一些可供考据的文字书写。当然,大多数时候,这些新种族的存在,是为了展示人类对于自身完善的渴望,新种族通常聪明敏捷,具备一些喷火、猜心、通灵的超能力,甚至还能直接施展魔法。

  魔法

  说到魔法,尽管奇幻小说不同于靠魔法存在的魔幻小说,但魔法依然是奇幻文学必不可少的元素。上可凸显奇幻氛围,下可让读者的小心脏坐坐过山车。哈利·波特挥舞魔杖大喊“除你武器”、“飞天扫帚飞来”似乎还不够刺激,《纳尼亚传奇》中白女巫用一条咒语瞬间冻结一片大陆又略显惊悚。

  但是在真正的奇幻世界里,魔法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压倒人,放大超自然力量。相反,是用以点缀并衬托人的精神、意志和情感。《冰与火之歌》的作者马丁就从来不让火球、咒语、魔法棒在书中到处乱飞,神的力量永远不会占据大量篇幅,相反,他更看重、并以为更具有力量的是人类世界的道德和秩序,他重点描述的,是关于人类世界的史诗。

  即使在托尔金的《魔戒》这样开山立派的奇幻经典中,对魔法的描述也很简略。真正的奇幻大师明白,高段位的读者要看到人的胜利而非超人的胜利。魔法像刀剑一样,都需要勤奋操练,努力获取,而且最终是人的武器和工具,为人所用。

  龙

  西方神话中的龙大多是恐惧和邪恶的代表。被大部分奇幻作者用于小说中,起到了烘托氛围,增加幻想色彩的作用,通常,大反派中,也不乏一头会喷火的三头巨龙。尤其当背景在冰寒的北欧,斗龙与驯龙,都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对此,马丁也曾经纠结了很久,在《冰与火之歌》中要不要用虚构的龙族,但最终还是写了进来。但是,《冰与火之歌》淡化了龙族的邪恶,而添加了人的味道。这是《冰与火之歌》对人物性格处理的成功之处。

  牺牲与救赎

  秉持中世纪欧洲英雄史诗的传统,战争和邪恶,相对应的就是牺牲和救赎。在邪恶的超自然力量前,人类的肉身可谓不堪一击,但美德和精神却拥有反败为胜的能力。这一点,无论《魔戒》,《霍比特人》《纳尼亚传奇》还是《冰与火之歌》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冰与火之歌》中守卫绝境长城超过8000年历史的守夜人军团,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他们代表着边缘人群和底层人士,但这样一群不到1000人的队伍,却有一段感人肺腑的守夜人誓言。在历时长达一个世纪的无尽黑夜中,作者马丁狠下心肠杀死了书中无数重要的人物,但他让守夜人这个群体像精神一样活着。新京报记者 刘雅婧

 

 


诺曼征服

1066年9月,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入侵英国。英王哈罗德迎战。10月14日,双方会战于黑斯廷斯。英军战败,哈罗德阵亡,伦敦城不战而降。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


哈德良

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第三位皇帝,117年-138年在位。在位期间,在不列颠岛北部建造了横贯东西的“哈德良长城”。


七国时代

7世纪初的英格兰由一系列盎格鲁撒克逊人建立的王国主导着分别是:韦塞克斯、东盎格利亚、麦西亚、诺森布里亚、肯特、苏塞克斯、埃塞克斯。


第三次布匿战争

公元前149年-公元前146年,罗马发动战争灭亡宿敌迦太基共和国,战争历时三年,罗马名将小西庇阿最终攻陷迦太基,并焚烧城市。传说罗马人征服迦太基后,在其土地上撒满了盐,使之无法耕种,但记录该战争的原始史料中无此记载。


玫瑰战争

15世纪英国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的支持者之间为了英格兰王位的断续内战。因为两个家族分别以红玫瑰和白玫瑰为家族徽章,故称“玫瑰战争”。


背景考

  奇幻小说大多都有“场景设定”。这有点类似于上帝创世。作者安置大陆、设计海洋、创造历史,有时甚至还重置物理定理。一句话,他们造出一个虚拟小世界。科幻小说有时也创造这样的虚拟世界,但科幻小说的虚拟世界投射于未来,奇幻小说的虚拟世界则渊源于过去。前者的支柱是科技,后者的支柱则是历史。《冰与火之歌》的作者马丁就曾对记者说:他描述的世界就在地球上。它虽然不是我们看到的真实世界,却是一种“备选的世界”。

  《冰与火之歌》的历史原型

  马丁创造的这个“备选的世界”,和欧洲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冰与火之歌》主要发生在一个叫维斯特洛的大陆上。

  不难看出,维斯特洛的原型是古代英国。熟悉英国史的人,会在这书中发现许多历史对应物。比如维斯特洛大陆被分为七大王国,而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英格兰恰好也经历过“七国时代”;北境长城对应不列颠北方的哈德良长城;“红色婚礼”则对应着“黑色晚宴”(1440年,苏格兰的道格拉斯伯爵兄弟应邀赴宴,却惨遭斩首);至于《冰与火之歌》的故事主线,也有“玫瑰战争”的影子。这些相似性并非读者瞎猜,马丁本人也都承认。

  在中世纪欧洲,并没有多少国家和民族的概念,真正重要的是家族。贵族家族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军队,唯一能把他们联合起来的脆弱纽带,就是对国王的效忠。所以国王的合法性非常重要。一旦合法性受到质疑,国家往往会陷入内战。玫瑰战争就是由此引起。“红玫瑰”兰开斯特家族和“白玫瑰”约克家族,都声称自己才是合法君主。于是爆发了30年的战争,最后两大家族都走向灭亡,新兴的都铎家族接管了英国。《冰与火之歌》第一卷刚出版,书评家们就提到了玫瑰战争,许多读者也注意到这一点。他们认为“红玫瑰”对应书中的兰尼斯特狮子家族,“白玫瑰”对应史塔克冰原狼家族,多恩领则对应威尔士等等。很多粉丝还开始钻研史书,希望从中研究出故事的结局。

  但这是一厢情愿。一流的奇幻作家会从历史中寻找素材,但不会将小说沦为某段历史的简单映射。马丁自己也说过,《冰与火之歌》确实受到玫瑰战争的启发,但也受到了英法百年战争、十字军东征、阿尔比异端讨伐、诺曼征服等等的启发。你靠玫瑰战争史猜不出冰原狼家族的结局,因为真正统御一切的,还得是作家的想象力。

  马丁的故事设定超越了中世纪欧洲。在维斯特洛的东方,还有一个厄索斯大陆。按照《冰与火之歌》的设定,在五千多年前,瓦雷利亚城邦在该大陆崛起,和吉斯帝国展开了残酷战争,并最终摧毁了后者,瓦雷利亚人将古吉斯铲平,在上面撒上盐、硫黄和头骨,这里面明显有第三次布匿战争的影子。此外,书中的征服者伊耿跨海西征,统治了维斯特洛,这一事件可视为“诺曼征服”的奇幻版;但在厄索斯大陆,在帝国废墟上建立的却是奴隶制城邦。它们富庶奢靡、阴柔脆弱,渗透着一种漫不经心的残忍。历史爱好者可以从中辨认出古代腓尼基城邦的一些痕迹。马丁把七大王国写得栩栩如生,但写到奴隶湾那些城邦,就显得有些浮夸。

  英雄故事黑暗的另一半

  我们可以把《冰与火之歌》和《魔戒》做个比较。《魔戒》的背景也是中世纪欧洲。评论家早就指出,《魔戒》中的善恶之战,折射的是中世纪传统社会和工业文明的战争。托尔金毫不犹豫地站在中世纪一边。他就像《亚瑟王传奇》的现代传人,将那个时代写得豪情四射光彩照人。《冰与火之歌》却完全不同。在马丁笔下,七大王国充满了抢劫、强奸、虐杀。善与恶之间模糊不清。所有人都像流水浮萍,在艰难世时中备受命运拨弄。很难说谁是正义,谁又是邪恶。

  《冰与火之歌》和其他奇幻小说有个最大的不同点,那就是书中的人物不管看着有多重要,还是会随时说死就死。这吸引了一部分读者,也让另一部分读者受不了。这部小说是一部黑暗的书,虽然会不时散发出光焰,但它依旧是本残酷的书,就和命运本身一样残酷。读完这本书,你很难说作者有一颗柔和温善的心。马丁为自己做过辩解:“印第安纳·琼斯一口气杀死40个纳粹,自己却毫发无伤,这看上去很有趣。但《辛德勒的名单》里的英雄主义却更能打动我们。前者只是有趣,后者却能告诉我们很多人类本性的东西。”世界就是这么残酷,历史就是这么残酷。

  信仰缺席的维斯特洛

  七大王国和中世纪欧洲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宗教被淡化。基督教是中世纪最核心的东西,是亿万人的精神寄托。在《冰与火之歌》里,维斯特洛人也有七神宗教。但是人们对它好像并没有多深的感情。书里几乎没有哪个人物是虔诚的。这要归因于作者本人。马丁自称多少是不可知论者,对上帝的存在颇为怀疑。他曾对记者质问说:如果真有上帝,为何世界还如此痛苦?这个古老的问题无人能回答。可是,维斯特洛被马丁的质问抽空了信仰,却没有其他的精神资源去填补这个虚空。它显得比真正的中世纪欧洲更残酷,更像一片道德上的荒原。

  全书中最接近信仰的一段话,就是著名的守夜人誓言:“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我将不娶妻,不封地,不生子。我将尽忠职守,生死于斯。我是黑暗中的利剑,长城上的守卫,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晓时分的光线,唤醒眠者的号角,守护王国的坚盾。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守夜人,今夜如此,夜夜皆然。”这样的忠诚感、荣誉感虽难能可贵,却不足填补信仰的虚空,不足以支撑起一个没有准则的苦难世界。马丁无疑知道这一点。也正因如此,他书中几乎所有人物都像福克纳所说的那样:“他们在苦熬。”

  本版撰文

  押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