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插画/高俊夫

  “作家把自己放在他的时代、国族的心灵地图上,也放在思想史的心灵地图上。”

  米兰·昆德拉关于小说艺术的沉思和对作家责任的阐释并不过时,相反需要重新强调。小说艺术作为文明构成的重要部分需要被现代人再认识。“小说不是作者的告白,而是在这已然成为陷阱的世界里探索人类的生活。如果哲学与科学确实遗忘了人的存在,一门伟大的欧洲艺术因为塞万提斯而成形,而这艺术,正是对这个被遗忘的存在进行的探索。小说自现代伊始,便恒常而忠实地陪伴着人。认识的激情(胡塞尔称之为欧洲精神)于是占据了小说,让小说去探索并且保护人的具体生活,对抗存在的遗忘,让小说可以永恒观照生活的世界。”

  作为200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裔作家J.M.库切的写作和生活,都呈现出独特而奇崛的样貌——冰冷的美感、残酷的诗意、对人性幽微的洞察、对存在的勘测、玄奥思辨、人道立场、世界主义、哲学激情——这些语义不同的特质,被熟知库切的学者和批评家们总结出来。而他的退隐与人群疏离的状态,也使他的个人形象显得神秘难测。

  自库切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来,他重要的虚构与非虚构著作陆续在中国出版,《幽暗地带》《内陆生活》《青春》《男孩》《夏日》《耻》《彼得堡的大师》《凶年纪事》等等,作为异域小说家的库切写作风貌也被读者所识。2017年8月,一贯低调沉默的库切唯一正式授权的《库切传》在中国出版,为读者了解这位游走于世界各地的作家提供了一个窗口。

  库切也曾到访过中国,尽管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低调的作风,人们难以见到他更多公开的言论表达。然而,媒介的责任是发现并呈现有价值的人与事物,将他们的意义彰显。在自媒体时代,当碎片化阅读占据人们的眼界,当浅薄、芜杂和无聊的资讯吞噬着现代人的心灵和头脑时,我们愿意勘查和挖掘这个时代具有标杆意义的人与事物。在更为广阔的时间背景,更为自由的空间和更为开放的语境下勘查和挖掘。

  现在让我们走进库切,走进一位杰出小说家的生活和写作领地,观察他的生命履痕,注视他的精神景观,分享他的心灵体验。

  详见B02-B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