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游戏》
作者:袁哲生
版本: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9月


袁哲生(1966-2004),台湾小说家,著有小说集《寂寞的游戏》,《秀才的手表》及“倪亚达系列”。2004年4月6日在台北市自缢身亡。


《寂寞的游戏》编辑王介平

  致敬辞

  “孤独”是生而为人必定面临的困境,因此成为众多作家书写的对象,袁哲生的主题并不新颖,但他却用极度敏感的心灵把孤独写到了极致。这位英年早逝的台湾作家天性脆弱、易受伤害,也正因此,他能探知人类情感的深处,捕捉到最幽微的生存体验。没有完整的故事线,没有热烈饱满的情绪,袁哲生用片断性的叙述和冷静节制的文字,将各类孤独展现在我们面前,又在对生与死的诠释中,给予我们新的审视角度。

  我们致敬《寂寞的游戏》,致敬它让我们再一次体验“孤独”这一不可忽视的存在,并在字里行间展示出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审美能力。同时,我们致敬作者敏锐的灵魂,是这样的灵魂在世俗生活中挖掘出生存的本质。

  这个人

  “具有成为大师的潜力”

  读袁哲生的小说,画面感是很强的,因为他的文字用了强烈的“白描”叙事手法。文字很精简,甚至连剧情、情感都非常节制,因此他可以在小说中隐藏更深邃的意涵。通过白描的技巧,袁哲生专门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瞬间,还有人与人之间在相处时的微妙细节。

  另一方面,袁哲生又是一个很幽默的人。可能大家比较关注的《寂寞的游戏》中没有显示出这样的倾向,被早期引进大陆的“倪亚达系列”中,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吐槽大人世界的种种怪象。明明是一些很无奈很糟糕的事情,经过袁哲生处理之后,就是能把你逗得乐呵呵的。

  而在他的《秀才的手表》中,场景以乡下村落为主,乡土小人物的对话贯穿全书,让这本小说的文字比较狂放,情绪、氛围也更剧烈。不过,袁哲生又在小说中加入“时间”元素,让《秀才的手表》成为一部带有哲学思辨的乡土小说,呈现出另一种不同于《寂寞的游戏》的面貌。所以说袁哲生的创作是不止单一一个面向的。

  我在宣传的文案中使用了张大春老师的“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这一句当做标语。有一些读者反映张大春这句话吹捧夸大、评论过誉,当初我从《寂寞的游戏》和另外一本《秀才的手表》的内容来看,也在想这句话是不是有点过头。然而,还原当时的语境,是2000年袁哲生、黄国峻两人出版新书时,提拔这两位年轻创作者的张大春在新书发表会上豪气地说:“21世纪撑起小说江山,起码会有这两位在。”张大春是带着期望说出这句话的,我觉得并非夸大。此外,我也认为袁哲生年轻时的创作隐含非常大的格局,具有成为大师的潜力,其他台湾的学者、出版工作者也提过这点。

  这本书

  “近于冷漠的写作方式”

  《寂寞的游戏》在大陆还没出版的时候我就对它很有信心,因为这本书的文字能让人很好地进入,所反映出的情景,从中能引发的感受,又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最普遍经历的东西。袁哲生不用带有强烈情绪的文字去渲染,而是以一种冷静而近于“冷漠”的书写方式,和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一种类似的氛围。一个普适性如此之广,文学性却又如此之强的作品,在现在的中文创作中似乎不是很多见,因此在书籍出版后,看到大陆读者非常喜欢袁哲生的小说,虽然也很高兴,但并不是非常意外。

  但也有两个现象让我感到有趣。第一个,是有点惊讶不少读者说《寂寞的游戏》太丧、太负能量。个人观察,台湾读者对袁哲生小说中的忧郁氛围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以《父亲的轮廓》为例子,我看到有些大陆读者会为小说中的母亲打抱不平而批评小说主角,甚至是作者本人;但是,台湾读者反而比较少出现这种论点。我认为这个现象有点特别。至于为何造成这种差异现象,个人推断可能跟两岸氛围的差异有关。目前“厌世氛围”在台湾很普遍,许多人会刻意使用很负能量的语句来自我解嘲。而我观察大陆是比较强调正能量。可能因为这样,所以大陆读者对袁哲生小说的忧郁氛围不太习惯?当然,这需要进一步的论证才能确定是否如此。

  第二个,则是很意外大陆读者喜欢《寂寞的游戏》中的最后一篇《木鱼》。根据我阅读这本小说集的心得,我认为《木鱼》这一篇的文字、情节、情感跟其他篇比起来,较不出彩;情节上,缺少《密封罐子》的意外反转;情绪上,没有《父亲的轮廓》深沉感人;写作风格上,不如《送行》独特新鲜。对我来说,《木鱼》可能就是一个在安全范围之内的作品。相较之下,我可能更喜欢另一篇《遇见舒伯特》。因此,看到很多大陆读者对《木鱼》的评论赞赏,我确实挺惊讶。也因为这样,反而让我想再回过头仔细阅读《木鱼》一次,或许大陆读者真的看出什么我没注意到的地方。

  引进

  “希望让大陆读者看到更优秀的台湾文学作品”

  最初选择引进袁哲生的作品,主要原因是我非常喜欢他的小说。另一个理由,则是希望让大陆读者接触更多杰出的台湾创作者。

  袁哲生的重要性在台湾文坛不言而喻,他在台湾成名至少十几年,完全不是什么“冷门作家”。不论是前辈张大春,还是同期的骆以军,后来崛起的年轻创作者王聪威……许多台湾知名的作家、学者、出版工作者都推崇袁哲生,而且也有广大的读者喜欢他的小说。但是,大陆过去十几年几乎未引进他的作品,除了定位偏向儿童文学的“倪亚达系列”小说。这就是我一直很疑惑的一个现象,也成为我决定引进袁哲生作品的一个原因。

  事实上,不止袁哲生,台湾还有其他非常好的作家,例如跟袁哲生同样被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黄国峻,他的小说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字都非常好。或是近几年深受台湾读者欢迎、诗集加印了八次的女诗人叶青,她的作品读起来浅白却触动人心,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除此之外,成名多年的童伟格、甘耀明,或是渐渐崭露头角的黄崇凯、连明伟,他们都发展出自己的创作风格。我认为他们的作品同样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答谢辞

  《寂寞的游戏》编辑王介平

  我是这本书的编辑,代表袁哲生老师领这个奖。虽然自己名义上是袁哲生《寂寞的游戏》的编辑,但在做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可能更像是一名“读者”。从最初会决定做这本书,只是单纯抱持着“我很喜欢袁哲生老师的小说”这种心情;到后来书籍终于上市,有点激动地想着:“袁哲生的作品绝版这么久,竟然出版了。”由始至终,我的身份都偏向一个“读者”。

  直到现在,我仍然像是一名读者在发表获奖谢辞。我觉得袁哲生老师真的太厉害了。在台湾连得几个大奖,到了北京还继续拿。

  所以,很感谢袁哲生老师和他的小说,带给我一个让人难忘的编辑记忆;感谢袁哲生老师的妻子刘女士和台湾宝瓶文化朱亚君社长愿意协助后浪取得本书的版权;感谢后浪文学部的领导和同事,他们做的努力让袁哲生老师的小说能够被更多人看见;感谢张大春老师和他的妻子台湾新经典文化叶美瑶总编辑,给了这本小说一篇非常棒的推荐序;感谢童伟格老师时间匆促之下,为了袁哲生老师特地来北京颁这个奖。

  最后,感谢大陆的读者喜欢袁哲生老师的《寂寞的游戏》,还有对这本小说的见解。真心认为大陆读者的评论很精彩,不论是称赞的,还是批评的,都让我看到一些过去没注意的地方,对这本小说有更多的理解。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