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会在某些特殊的时刻突然复活,但遗忘也会随之而来。再有三天,就是戊戌变法120周年的纪念日了,但这个盛夏似乎并未准备好迎接它的到来。也许是来得太早,书店里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在显眼的地方摆满了有关戊戌变法的书籍,至少在柜台上难觅其踪。这也难怪,最近一本关于戊戌变法的专著也出版在一年前。按照时间推算,它或许正在哪个角落里安静地与尘土为伴,就像120年前那个盛夏的往事一样。

  尽管“戊戌”这个词让人想到,那场变法已经过去整整两个甲子,它也在中国的近代史教科书中占据了重要的一章。关于它的著作满坑满谷,各种新发现的材料和解读也让这一事件变得更加明晰。但我们对它究竟了解多少呢?

  毫无疑问,戊戌变法是一段特殊的历史,甚至比过去几个世纪来的历史更加特殊。因为这段历史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这一事件本身的历史经过,二是它被书写、记忆、流传和接受的历史,三是通过研究还原史实的历史。

  造成这一划分的原因,正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在从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的过渡期间伪造、杜撰、编造了大量史料,诸如《戊戌政变记》《戊戌奏稿》等,真伪相杂,莫辨珠目。伪造史料长期以来被作为史实不加甄别地接受下来,甚至衍生出了更多故事传说,进一步混淆了人们的视线。与此同时,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也愈发提升。

  根据王晓静所著的《清末和民国时期戊戌变法形象演变研究》,1905年《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中关于戊戌变法的叙述仅有310字,而到1916年,赵玉森的《简明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却已有752字,赵玉森也在书中单列“戊戌政变”一章进行讲授。

  1924年,吕思勉在《新学制高中本国史》中将戊戌变法单独列为标题加以叙述,同年,顾颉刚主编的《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又以“维新运动”为标题进行叙述,从此戊戌变法被公认为清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中小学的本国史教科书占据了重要位置,而民国时代流行的国史著作,诸如萧一山的《清代通史》、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乃至钱穆的《国史大纲》,都以大量篇幅对戊戌变法进行书写,而这些著作取材的基本史料大都来自于康梁撰写的著述,有时间或夹杂其他史料,也都是为康梁观点作旁证笺注。康梁式的历史书写占据了戊戌变法史书写的统治地位。但这一统治地位在1970年发生动摇——起因正是一本研究论著的诞生——黄彰健的《戊戌变法史研究》。

  

  《戊戌变法史研究》

  作者:黄彰健

  初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6月

  再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3月

  1970年6月,黄彰健的研究著作《戊戌变法史研究》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成为戊戌变法研究的凿空之作。

  黄彰健最初的研究对象是《明实录》,转向戊戌变法研究实属偶然。这位湖南人对他的老乡谭嗣同有着私人的好感,却在对谭嗣同书札的研究中窥出康、梁伪造戊戌变法史的秘密。1968年,他的《康有为衣带诏辨伪》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抽集刊》第38期上刊登,投出了击溃戊戌变法神话的第一枚炸弹。之后,他的一系列研究彻底动摇了过去戊戌变法史的研究。他在该书序言中历数康、梁伪造史实的“罪状”:

  “戊戌政变后,康伪造衣带诏,对外伪称保皇。康梁否认他们在戊戌以前曾有‘保中国不保大清’的企图;他们并否认图围颐和园。他们将游说袁世凯武装夺权,亦说成为保光绪;将政变的责任完全归之于旧党。在政变后,康梁为了表示他们对光绪的忠诚,并配合他们政治活动的需要,曾假造了不少文件;在宣统时,为了配合他们即开国会的主张,康又假造了他戊戌年的许多奏稿。”

  黄彰健之所以能对康、梁统治下的戊戌变法史书写提出如此严厉的指控,是因为戊戌变法的史料前所未有地从故纸堆里解放出来。除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宫档案之外,另有一套书对戊戌变法研究起到了颠覆性的影响,那就是由大陆学者编辑的史料汇编集《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史》

  作者:汤志钧

  初版: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

  修订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

  汤志钧称自己研究戊戌变法乃是旁支斜出。他的志趣本是经学研究,但却由今文经学而研究康有为,又由康有为研究戊戌变法。于是在1955年,他的第一本论文集《戊戌变法史论》出版。由于这本书的因缘,他得到两大著名教授吕思勉和周予同的推荐,进入上海历史研究所筹备处,从此正式开始戊戌变法的研究和史料整理工作。很多年后,他还记得,那时的古籍书便宜得不得了:“譬如说,现在都是善本书了,《公车上书记》,一本,一毛钱!你花十块钱,就能收一大捆回去。”

  汤志钧在1984年出版的《戊戌变法史》是1949年后第一本真正从学术意义上研究戊戌变法史的全面性著作,对从甲午到戊戌政变以来的广义戊戌变法史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他的《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也是最后一部以纯正优雅的文言文撰写的纪传体史书。

  《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

  作者:孔祥吉 编

  版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8年3月

  黄彰健在《戊戌变法研究》中透过雄辩的研究指出康有为伪造戊戌奏稿,但真奏稿究竟在哪里呢?由于档案尚未全部开放,因此黄彰健只能通过现有材料一一核对考察,最终于1974年3月出版了《康有为戊戌真奏议》。但遗憾的是,这部书仍未能全面解决康有为伪造奏议的问题。

  突破点出现在1981年,故宫博物院公布了馆藏清光绪二十四年内府抄本《杰士上书汇录》,这份汇录正是内府奉命抄录的康有为奏折原件,除了极少数违碍和激进字句被删改外,基本保持了康有为戊戌年奏议的原貌。颇具黑色幽默的是,这份戊戌变法的关键证据早在1925年清室善后委员会刊行的《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第一编第三册中就已著录,但却一直被忽略了。

  在这一基础上,近代史研究者孔祥吉综合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档案,在黄彰健的《康有为戊戌真奏议》的基础上,重新辑录了康有为戊戌奏议,并一一加以考证校注。这本书也成为戊戌变法研究必不可少的关键著作。

  《戊戌变法史事考》

  作者:茅海建

  初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月

  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12月

  被称为“谎言终结者”的茅海建为自己研究戊戌变法的著作起了一个质朴的名字《戊戌变法史事考》。他坦陈自己戊戌变法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黄彰健的启发,尽管这位“血压高”的湖南学者对特意来台湾拜访他的大陆后辈“声音雄壮”,直言批评,自诩“如果他年轻时有机会来北京查档,你们这点儿事情我老黄一个人全做了”,对茅海建著作的批评也未能让其心悦诚服,但茅海建仍然对他表示诚挚敬意。他的《戊戌变法史事考》可以说是踩在巨人肩膀上的大成之作,在基本文献史料已经几乎被扫荡一空的情况下,仍然连续推出两部著作,以岩中花树的倔强精神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观点,使这两部著作成为货真价实的“读一可以漏万”的经典名著。

  《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作者:茅海建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年5月

  在康有为“伪造”戊戌奏稿的风波终于随着孔祥吉的《康有为变法奏章辑考》尘埃落定之后,茅海建也推出了他穷数年之功对康有为自编年谱《我史》的研究。这部假“鉴注”为名、厚达918页的论著,最大的价值就是以真实的康有为形象重写了一遍戊戌变法史。它的出版也象征着戊戌变法研究终于完全踏上了真实的阶梯。

  整理、撰文/李夏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