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药,你有病吗?”这句网络流行语颇值得玩味:疾病尚未被诊断,市场已为你准备好可供治疗的药物。忧郁、痛苦和倦怠是人类再正常不过的情感,但在21世纪,它们愈发病理化了。从前抑郁症只属于少数精英与文艺天才,如今也变得“平民化”。作为21世纪流行的时代病,一方面,抑郁症在寻求科学诊断;另一方面,抑郁症又在无可奈何地对抗着社会污名。理解抑郁症与时代的关系,就是理解我们内心与社会的互动。

  尽管在文学与哲学论述中,有美好、浪漫或富有力量的忧郁理论,但如今忧郁、抑郁症则更多与疲劳综合征、注意力缺乏症等相伴相生。如阿兰·埃亨伯格(Alain Ehrenberg)所说,“正是抑郁症的发展历史,帮助我们理解了社会和精神领域的重要转向”。本期专题希望能为我们理解忧郁和抑郁症提供不同视角,除了心理学和医疗话语之外,也打开哲学和批判理论的视角。应对“没来由的情绪”,情绪管理成为一种流行话术;抑郁症的诊断书,也是病患购买药品的收据,一单大生意。但在追求“自我实现”和功绩的社会规则下,我们试图用科学“治愈”生存、维护健康,却也可能遗忘了生命本身的内涵远超出单纯的生物机能。

  新京报制图/高俊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