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鱼王国》
作者:张平 葛旭
绘者:楚楚 初冬伊
版本:小秀美童书馆丨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年8月


《追寻中国恐龙》
作者:张平 葛旭
绘者:楚楚 初冬伊
版本:小秀美童书馆丨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年8月

  你知道人类和其他陆地脊椎动物的脊椎骨最早出现在哪种动物身上吗?拥有“人脸”的鱼类祖先究竟是哪种鱼?飞鱼是怎么飞起来的?

  拉蒂迈鱼、海口鱼、七鳃鳗、初始全颌鱼、梦幻鬼鱼……这些看上去既“专业”又“通俗”的古鱼以及它们的故事,正出自于中国古动物馆写给孩子们的首套儿童百科绘本,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探秘古鱼王国》。就在本月,这套名为“不可思议的远古生物”少儿科普绘本丛书中的两册举行了新书发布会——除了《探秘古鱼王国》,还有一本是《追寻中国恐龙》。

  为了讲述脊椎动物的演化史,中国古动物馆按照脊椎动物的分类和演化顺序,将这套绘本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五个分册,每个分册之中,都会介绍对应类别中最有代表性的十几种古动物。

  那些“改写教科书的鱼”

  新京报:“不可思议的远古生物”的第一本就是《探秘古鱼王国》,为什么会选择古鱼作为创作对象呢?这些故事里的古鱼都来自于馆内的标本吗?

  王原:我们研究所有20多万件标本,博物馆内展出的标本加起来有一千多件。每个门类我们都会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都是从这20万件中挑选出来的,都是比较有故事有意义的。想要把很深奥的知识融会贯通讲给小朋友非常不容易,取舍过程也是非常困难的。

  比如一开始提到的海口鱼。我们馆内并没有这种鱼的化石,它属于西北大学舒德干院士。为了写这本书,我联系了舒德干,说我们要出一本关于古鱼的书,其中第一个介绍的就是海口鱼,因为它是最早出现脊椎的一条鱼,大家都叫它“世界上的第一条鱼”。舒德干老先生就毫无保留地把相关资料都发给了我。海口鱼的化石很珍贵,我们馆内的模型是根据它的化石翻制的。实际上,海口鱼非常小,只有两三厘米,化石也是特别小的。因此,海口鱼的化石能够保存下来非常不易。

  新京报:除了海口鱼外,还有哪些鱼更值得我们注意呢?

  张平:如果让我选三种鱼的话,我会选杨氏鱼、拉蒂迈鱼和梦幻鬼鱼。当然,书里提到了许多鱼类,比如邓氏鱼、武氏献文鱼等,都非常有故事。拉蒂迈鱼也被称为活化石,它是一种古老的鱼类,早在4亿年前就出现了。这个故事就是以拉蒂迈鱼作为框架结构的,以它作为一个主线。

  被认为属于原始肺鱼形类动物的杨氏鱼比拉蒂迈鱼更接近人,杨氏鱼命名于上世纪60年代,命名以后,张弥曼老师去瑞典进行合作研究,就将标本带到了瑞典。张弥曼是世界上第一位准确断定杨氏鱼没有内鼻孔的人。按照古生物学界特别著名的瑞典学派的观点,杨氏鱼应该有一对内鼻孔,头颅分成前后两半,由一个颅中关节连接。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弥曼利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连续磨片制蜡模法制作了杨氏鱼模型。这个模型当时花了很多力气,连续磨片,磨掉一层这层就没有了,需要磨去一层拍一张照片,画一张放大20倍的结构图,一共画了540多张。画完所有结构图后,将熔化的蜡倒在结构图上,推成薄片,再根据结构描图细致地切割薄片,把所有薄片按顺序堆叠起来,构成化石的放大模型。

  这个模型为什么重要?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过去关于鱼类怎么登上陆地的进化理论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叫做三孔学说。三孔学说认为,鱼如果想要登上陆地,首先得有内鼻孔,这样才能够在陆地上进行呼吸,而鱼原本有两个外鼻孔。也就是说,只有拥有两个外鼻孔,一个内鼻孔的鱼才能够登上陆地。这样的鱼是什么鱼呢?就是总鳍鱼一类。这是一个假说。

  在当时,人们认为杨氏鱼应该有内鼻孔,因为其他所有特征都证明它是准备登陆的鱼类。但通过张弥曼的切片,推翻了这一结论。不过,当时并没有建立新的观点,比如现在的外地漂移假说,是后来学者建立起来的。杨氏鱼的演化位置也从过去认为的总鳍鱼,被归入到肺鱼形类。

  新京报:梦幻鬼鱼呢,为什么它的名字会有一个“鬼”字?

  张平:梦幻鬼鱼的名字听起来好听,但对它的介绍却包含几个定语,它是现在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最完整的硬骨鱼类,现在也被归入了肉鳍鱼类。

  为什么叫“鬼”鱼呢?实际上指的是它所处的演化时期。过去认为,这个家族的动物应该很早就发现了,也就是说,硬骨鱼类拥有一个很长的演化历史。但没有找到早期典型代表。所以,没有找到典型代表的这一时期就被称为幽灵时期,它名字里的“鬼”字就来源于此。

  讲述中国恐龙的故事

  新京报:在我们日常看到的恐龙书中,一般“出镜率”比较高的都是霸王龙、剑龙、三角龙等。《追寻中国恐龙》是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择“出镜”恐龙的呢?

  葛旭:一说起恐龙,三角龙、霸王龙等大家都会很熟悉,也都看过《侏罗纪公园》《侏罗纪世界》等作品,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外国恐龙。《侏罗纪公园》电影中,中国恐龙只有马门溪龙和中国角龙出现了。我们出这本书,希望告诉小朋友中国恐龙的故事。我们中国有多少恐龙呢?在开始撰写这本书的时候,统计数据还是290种。但截止到2019年12月,我们国家命名的恐龙已经有322种。美国目前可以找到的数据中,命名恐龙是290种。可以说,中国科学家在研究恐龙方面还是很牛的。这是由于咱们国家有丰富的化石资源,给我们这些古生物学家提供了大量化石证据,让中国的古生物学研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所以我们有义务向全世界推广中国恐龙,这也是出版这本书的初衷:尽可能介绍中国古生物。

  新京报:似乎很少有书介绍恐龙的“国籍”,在我的印象中,恐龙更像是一个“世界公民”。

  葛旭:对,我们看到了很多来自于世界各地的恐龙。我们国家有这么好的化石资源和标本,为什么不去说中国恐龙的故事呢?现在中国有322种恐龙,但想让大家了解它们的知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希望让中国的小朋友了解产自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恐龙。

  新京报:有一支恐龙没有灭绝而是飞上了蓝天,这刷新了我们过去的认知。我注意到书中提到,很多我们对恐龙的认知也是不断修正的。

  葛旭:是的。比如“中国第一龙”云南许氏禄丰龙,最早杨锺健认为禄丰龙生活在三叠纪,随着更多化石的发现,现在古生物学家认为禄丰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还有热河生物群,直到一九八几年还认为它的时代是晚侏罗世,后来通过同位素测年法,测定热河生物群的时代应该是白垩纪早期。我们判断一个地层的年代,主要通过两种方法:一种是生物地层对比法,还有一种是同位素测年法。在咱们这本书里,热河生物群也是有“出镜”的。

  新京报:提到热河生物群,我有一个问题,和俞果(书中人物)一样,鸟龙,龙鸟,鸟,我已经分不清它们了。中华龙鸟为什么被命名为鸟?还有中国鸟龙?

  葛旭:中华龙鸟是怎么回事?这其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1996年,中华龙鸟被发现了,当时季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这是中华龙鸟。从名字可以看出,它是像龙一样的鸟。但后来发现,这实际上是一只龙。中国鸟龙和中华龙鸟是完全不同的类别,它已经能够像鸟一样振翅飞翔。

  新京报记者 何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