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最热门的一个话题要属996工作制(早九点到晚九点,连续工作六天)。996之所以能够持续发酵,是因为它戳中了当下我们生活中的痛处。越来越少人能理直气壮地说出:“我享受我的工作和生活”“我的工作和生活平衡得刚刚好”。昨天,我们从996的来源及可能的对策上,探讨了996带给我们的影响(《“加班996,生病ICU”:拒绝玩命,是我们所有人的战争》),今天我们则想跟大家聊一聊,996之外,生活还能怎么过?


在996不断吞噬我们的同时,也有一些缝隙,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悠然、自在、劳动与享受和谐共存。这个描述,不少人都会想到高居各类幸福指数排行榜榜首的北欧。没错,今天我们想跟大家聊一聊北欧,尤其是瑞典的生活哲学。


生活哲学,特别是中产生活哲学,是近年来频繁被提及的概念。意大利人有la dolce(甜蜜生活),丹麦人有hygge(安逸),日本人有Ikigai (生活的意义),当然,也包括瑞典人的lagom(有度)。这些词汇无一例外,对应的都是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信息化时代带来便利的同时,却没能带来对等的幸福感。奋斗在既有生活之中的我们,渴望着从他人那里寻找到有效的幸福生活路径和生活出口,而这些探索在各自路上的生活理念,恰好可以为我们提供某种现实观照。

 

我们以近日出版的新书《有度:瑞典人为什么自在》为契机,为大家细细梳理了“有度“的理想生活,还找典型的瑞典人聊了聊他的生活哲学。什么是lagom(有度)?如何平衡收入与消费?如何处理工作与家庭?甚至于,如何对待自然与我们自身的关系?瑞典式的生活理想,或许我们并非全然赞同,也并非全然适合,但一定能为我们提供某些可贵的启发。


什么是lagom?

不多不少,刚刚好


穿着差不多风格的衣服,迈着差不多速度的步伐,对于所有事物都保持着刚刚好的节制和自我约束。这可能是很多人初到瑞典的第一印象,其背后,正是根植于瑞典人生活方方面面的“有度”式生活。Lagom är bäst是瑞典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任何熟悉瑞典或瑞典文化的人都会注意到,lagom是一个几乎可以运用在任何事情上的词语,恰到好处地展示了瑞典人的生活哲学——“不太多,也不太少”,“刚刚好”。Lagom的生活哲学有点类似于中国的中庸之道,它代表着不必勉强自己,使人时刻保持在舒服的节奏之中,从而让人回归生活的本质。


《有度:瑞典人为什么自在》,安妮·杜米佑 著,苏阳 译,中信出版社2019年2月版


传说在维京时代,众人围坐在桌边,桌上有一大杯啤酒(也有人说是一牛角杯的蜂蜜水),每个人依次轮流喝一口,这种行为被称为Laget om,意思是“轮流来”,演进到今天,这个词语就变成了lagom。这个故事还有一个更契合维京时代的版本,海盗们出海掠夺时,所携带的资源不会太多,喝水的时候,都会用一个大杯子装满水,然后每个人一口依次轮流。如果有人喝得太多,就会导致后面的人没有水喝;如果喝得太少,自己又无法解渴。因此每个人都需要掌握好自己喝水的量,有一种自我约束和节制。但不管是哪个版本,“轮流来”这个意思都没有变。


在瑞典人看来,这个词语“包罗万象”,可以付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包括人际交往。即便再亲密的关系,瑞典人都时刻注意着为对方保留回旋的空间,也同时保有着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这也就是lagom所说的既不过分,也不缺乏。这令人想到最近的热播剧《都挺好》,其中的“原生家庭”之所以问题频出,一大原因正是苏大强一家毫无边界的家庭关系。


《都挺好》剧照。


有度“十诫”


1、   为他人着想;

2、   为自己已经拥有的事物而满足;

3、   尊重自然;

4、   避免过度消费;

5、   保重身体;

6、   常与家人团聚;

7、   享受简单的快乐;

8、   把工作与生活分开;

9、   净化内心;

10、  保持谦虚、适度的生活态度。


买买买?扔扔扔?

我们真的需要消费那么多东西吗?

 

有关过度消费的报道屡见不鲜,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观念的改变,不仅让人爱上了买买买,也成为困扰全球人的通病。以超前消费闻名世界的美国人为例——今年情人节,美国人消费了207亿美元,人均消费额161.96美元,比去年高出13%。

 

有热爱买买买的囤货一族和剁手党,自然也有习惯于扔扔扔的极限民(源自英文的Minimalist,日文中被音译为“ミニマリスト”,意为“极简主义者”“极小限主义者”)。消费主义者和商家变着花样鼓励我们买买买,极限民又反复表达着“空无一物才是真”的概念,让我们变成了间歇性发作的无所适从派。那简与奢,到底要如何选择?最为关键的,就是把握好其中的“度”,在这一点上正可以参考瑞典人lagom式的生活哲学。


“有度”的衣橱永远不会被衣服塞满,人们只跟随极简主义的慢时尚步调。


热衷于购物的游客在瑞典一定会感到困惑。即使在斯德哥尔摩这样全北欧最大的城市,奢侈品牌店也非常少。比起那些耳熟能详的服饰和化妆品大牌,瑞典人更愿意把钱用在运动服,户外品牌和家具、家居用品上——对于瑞典人来说,即使是花费同样的价格,买一个价格昂贵的盘子绝对比LV的包包更有意义,因为它可以在家庭生活中承担更为持久的服务功能。


穿着简单的瑞典王储维多利亚与丈夫丹尼尔·韦斯特林。


节制在“有度”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瑞典人看来,把有多少钱展示出来绝非好事,甚至会成为一种品位糟糕的标志。他们会避免买下整个街区最豪华的房子,避免开比邻居更好的汽车,不会给孩子穿奢侈品牌,自己也不会穿金戴银。他们认为,显得过穷或者过富,都是一件令人困扰的事情。


与此同时,瑞典人还认为,购物也包含了一种公民责任,无论购买何种商品,他们都会考虑环保因素。这种环保理念建立在瑞典人根深蒂固的集体观念之上,不可避免地以集体为思考的前提,有时集体会优先于个人。瑞典人认为,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前,最后受益的还是个人。


测测我的“有度”精神

 

在我的衣柜里面有:

A.我不记得穿或者没摘标签的衣服。

B.每季只穿两件外套、两条裤子、两条裙子、五件上衣和几件正装。

 

在集体照相时,你会说:

A.“走开,你挡到我了!”

B.“好的,人都到齐了吧?”

 

在朋友家参加完聚会以后,你会说:

A.“谢谢,我玩得很开心!”

B.“我们帮你收拾吧。”


不看好超时工作

建造一个“家庭友好”的社会

 

疲惫不堪的都市青年甚至都市中年,他们所面临的可能是“996”的工作安排,人满为患的地铁,又或者是为了暂时逃脱工作束缚,周而复始的报复性熬夜。一些言论会告诉大家,今天的“996”是年轻人为了赚取更好生活的必然付出,但与此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都市青年让工作占据了过多的时间,甚至因此丧失了生活的热情和能力。


瑞典整个社会的运行已“调校”成以家庭为核心的模式。


在瑞典人的字典里,工作同样要遵循lagom,也就是“有度”的原则。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瑞典人都能寻找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对比国内大城市里动辄一周工作50到70个小时甚至更多的年轻人,瑞典人每周的工作时间在35小时至40小时之间,一些公司甚至将工作时间缩短至每天六个小时,以提高工作效率。

 

在瑞典,工作到很晚等于承认自己没有效率,加班则会被视为劳动者组织工作能力不行。相比之下,法国人习惯于等待老板走了再下班,以免被认为是在偷懒。但在瑞典,下班时间回家陪伴家人才是正常的情景。以家庭为重的观念在瑞典深入人心,人们不会因为一个员工需要履行家庭义务,就认为他在工作上表现不够格。相反,经理们会很高兴地批准雇员们希望与家人相处的申请。在他们看来,这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在个人生活被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瑞典人的工作更有效率,并且更快乐。瑞典有一句谚语叫“双方都能互惠互利,就是好生意”,放在瑞典的老板和员工身上,同样适用。


《不太多,不太少:瑞典幸福生活的秘密》,罗拉·A. 阿克斯特伦 著 ,施红梅 译,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5月版


 在另一本有关lagom的著作《不太多,不太少:瑞典幸福生活的秘密》中讲到,在以效率为傲的商业文化中,以最佳的方式,用最少的时间、资源和精力有效地履行与运作正是“拉戈姆”(即lagom)的核心。同时,书中也提到,反映在工作中,“拉戈姆”会完全转变为团队模式,将责任和义务从个人转移到团队,决策往往由集体协商达成。

 

瑞典人所追求的lagom,其实是一种折衷共赢的生活态度:不焦虑、不浮躁、不过度、不苛求,也不强求。


“有度”职场


1、   重视工作的时间;

2、   规划不同的工作方式:探讨兼职工作的可能性,或者尝试远程工作,为家庭生活多争取些时间;

3、   不要过分自夸;

4、   随性一些:不要只在周五才露出笑脸,不穿太正式也不穿太少;

5、   跳出个人的舒适区;

6、   不要互相比较:走自己的路,与别人和自我平等相处;

7、   表达自我;

8、   外出:在吃午餐或者休息的时候走出办公室或者公司;

9、   个性化自己的办公空间;

10、  客观看待工作: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探索野外是“刚需”

珍爱自然,才能更靠近自己

 

瑞典人对自然有着狂热的热爱。《公共享有权法》赋予瑞典人“自由通行权”,毋庸置疑,自然是瑞典人的生活重心。过于严苛的气候,让瑞典人时刻都能感觉到自然近在咫尺,即便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也是如此。

 

在瑞典四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之中,拥有很多的森林和湖泊,“自由通行权”赋予游客和公民到达任何区域的权益,除非贴有“禁止非法侵入”。即便是私人领地,也可以进去露营,采摘浆果、蘑菇和鲜花,所有的公众都可以免费接触自然,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遵守当地的法律和文化,尊重自然。在瑞典人看来,正因为如此珍爱自然,他们才更加珍视自己的拥有,不会随意浪费,尽可能为自己的生活寻找平衡。

 

瑞典人很爱苹果,图中餐桌的主人家拥有很多苹果园。这张餐桌上有整枝的苹果枝,它们被剪下来摆放在餐桌上,衬以麻袋片一样材质的桌布。女主人用刚刚采摘来的苹果做成苹果派,还有自酿的苹果酒。大家一起享受这种贴近自然的下午茶和生活方式。图片|曾焱冰。

 

在瑞典,自然就是生活的核心,成为了神化的符号,这与日本的某些观念有相近之处。以家庭为单位,不带银行卡,没有明确的目标,纯粹为了探索野外环境,接触动植物的森林探险,被瑞典人视为生活的“刚需”,也是他们最为实在的生活乐趣。所有的瑞典小朋友都会与家人在一起感受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等到他们成年以后,也会将这种健康习惯保持下去。从很小的时候起,孩子们就习惯于户外,在大自然中消磨时间,他们被教导不要害怕自然。

 

与自然共度时光不仅是一种文化标记,更是个人需要。

 

瑞典的冬天极为漫长,夏天的日照时间又多得令人崩溃,但探访瑞典的曾焱冰却看到了人们尽力去完善自己的周遭小世界,以对抗不完美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在斯德哥尔摩的冬天,你会看到每一扇窗户都是亮的,他们把最闪亮最温暖的一面留给大家。走在街头,到处都是雪花灯,你会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环境可能没有那么完美,我们的物质条件也不那么丰厚,但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创造和发现中改变这一切,这就是我理解的瑞典人不多不少,刚刚好的生活态度。用“有度”的概念来说,就是不必追求更多、更好,只需要对大自然提供的,或者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感到满足。

 

 与瑞典人聊lagom

过上“有度”生活,何以成为可能?

 

安家玮(André Mkandawire),一个典型的瑞典人。瑞典驻华大使馆公共外交与新闻通讯处负责人

 

理解Lagom,才能理解北欧

 

新京报:很多人认为lagom是个很难翻译的词汇,不同的瑞典人对lagom也有着不同的解释。在你看来,lagom意味着什么呢?

 

安家玮: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最近三年,出版了许多介绍lagom这种生活方式的书。这些书要么不是瑞典人写的,要么是后来搬到别的国家生活的瑞典人写的。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实际上,在瑞典人当中lagom并不是一个太值得注意的概念,它很普遍,也很自然。我们不会去思考lagom到底是什么,因为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是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当我们看到别人对lagom如此感兴趣,我们就会想,我们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lagom这个概念其实如此深刻。当外国人注意到这种现象之后,也引发了瑞典人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思考。

 

Lagom的解释,简单来说就是‘不太多不太少’,‘刚刚好’。我们可以把这个词汇用在很多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社交,需要lagom;约会,需要lagom,你到达的时间,既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一定要刚刚好。对于我们来说,lagom就好像空气和水一样,并没有多么特别,却又必不可少。理解这个概念,对了解瑞典乃至整个北欧国家都非常重要。


《恰如其分》,林内亚·唐恩  著,林力博 译,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12月版


新京报:能否具体描述一下lagom的生活?

 

安家玮: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丹麦裔挪威籍作家安克赛·森纳茂斯(Aksel Sandemose)写了一本叫《一个逃亡者的足迹》(A refugee crosses his tracks)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丹麦一个叫耶达乃的小村庄里,村民都奉行着一种“詹特法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这个法则有十条规定,比如说不要以为你很特别,不要以为你的立场跟我们一样,不要以为你比我们聪明,不要以为你比我们好,不要以为你比我们懂得多等。每个人都需要在这个村庄里找到自己的定位,不要以为自己很特殊,或者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好。这里边的核心意思就是强调你属于社会的一分子,而不属于你个人,要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人人都必须谦逊地对待他人,因为这正是当地集体生活的潜规则。

 

《一个逃亡者的足迹》(A refugee  crosses his tracks),安克赛·森纳茂斯(Aksel Sandemose) 著,亚飞诺普出版社(Alfred A.Knopf1936年版

 

现在很多人强调一种极端个人主义,但每个人都需要知道自己并没有什么特殊,在整个北欧地区,挪威、芬兰、丹麦、瑞典都是这样。从历史上看,这本小说创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整个北欧区域正处在非常困难的时期。当时最重要的不是每个人实现个人价值,而是如何让社会存在下去。这个故事中的样本对北欧国家非常重要,直到今天人们还会提起,这就是北欧国家共同遵循的平等主义。这和今天我们所奉行的lagom有很大关系。比如它会要求人们不要太在意穿着,也不要将自己说得太好,我们很少看到北欧人吹牛,或者夸耀自己,也是因为这些原因。

 

Lagom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找到一种让自己开心的方式去消费,去生活,不管做什么,都不要太过分。不要工作太多,因为这样会辜负家庭;不要消费太多,因为你没有这个能力;不要超前消费,因为这不是你现阶段的生活。找到这种平衡的状态最为重要,你并不需要和别人保持一致。

 

“断舍离”像一套理论,Lagom更随性


 新京报:书中提到瑞典人非常重视假期,几乎每个家庭不论贫富都拥有被称为“stuga”的夏屋,认为这有助于接触自然,和家庭成员共同渡过“有度”的团圆时光。

 

安家玮:瑞典人特别在意暑假生活,在瑞典,我们拥有五周的假期。我和我的妻子有三个孩子,其中两个是龙凤胎,今年五岁,还有一个小女儿,今年两岁。每年夏天,我们都要回到瑞典,和其他六个家庭一起租一个夏屋,渡过我们的假期。

 

这些家庭以前都彼此认识,来自于各个不同的行业。我们所租住的夏屋非常朴素,比如只有一个不能冲水的户外厕所。在这里,每天由不同的家庭轮流负责当天的早中晚饭,大家的穿着都非常简单,每个人都会以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渡过整个假期。这样的生活对于瑞典人来说非常有意义,不需要想太多,即使房间里没有热水也完全没有关系。

 

新京报:日本的“断舍离”概念也是非常流行的生活哲学,你认为它和lagom是否有相似之处?

 

安家玮:从很多家居杂志里你会看到,北欧国家家庭里的东西并不会太多,人们往往会将新旧物品混搭在一起,比如会放置一件新买的家具,却搭配一条亲戚家的二手地毯。Lagom和日本流行的“断舍离”概念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会得到一个差不多的结果。

 

但lagom和“断舍离”并不太一样。“断舍离”更像是一种生活理论,有这样那样的规定,你需要按照这些规定来生活,然后得到一个这样的家庭。但在瑞典,每个人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实现lagom,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我们自然而然的去做这件事,虽然最终得到的结果很像,但过程其实完全不同。

 

新京报:在我的感觉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探讨生活模式相关的问题,希望寻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安家玮:孔子的中庸之道,和瑞典人奉行的lagom很像。现代生活带来了很多压力,可以说是人就有压力,在家庭之中也会存在很多压力,所以我们也在寻找一种能够让我们开心的生活方式。有人喜欢囤积很多东西,或者消费很多东西,但这会让我们开心吗?其实在很多国家我们都能看到lagom的影子,比如中国的孔子,或者古希腊文化。可以说,这种不太多不太少的生活方式,很可能是我们每个人类都想要得到的一种生活状态。

 

Lagom,从儿童教育“抓起”

 

新京报:瑞典人热爱自然,也由此衍生出了符合自然的生活哲学lagom。我了解到,在瑞典,孩子其实是社会生活的重心,可以聊聊相关的教育话题吗?瑞典人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理念传递给孩子们呢?

 

安家玮: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我也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们的生活中,lagom是一种非常内化的状态。我们并没有刻意去教孩子什么,但整个社会和家庭会一起影响孩子,让他们从小就学会一定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和空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分享。Lagom不是一种规定,更没有相应的理论,我们会给孩子很多空间,也会让孩子明白怎样负责任。在长大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学会lagom,这样的行为本身也是一件非常瑞典的事情。

 

想要了解瑞典人怎么教育孩子,以及他们对教育的看法,有一个作家叫阿斯特里德·林格伦,她创作了一个儿童故事叫《长袜子皮皮》,在这本书中,你可以了解到瑞典人对于性别平等的看法。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女孩,她没有妈妈,她的爸爸偶尔会来看她。她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女孩,这一形象诞生于四十年前,打破了瑞典当时许多的常规,但在四十年后的今天,没有人会觉得像她一样强大的女孩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长袜子皮皮》,阿斯特里德·林格伦 著,李之义 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9年3月版


还有《阿尔菲和他的好爸爸》系列,也是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儿童形象,它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在瑞典,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就是我们会认真看待孩子,认真对待孩子们的幻想以及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把他们当成小孩。同时,让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不会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束缚,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想法。

 

《阿尔菲和他的好爸爸》,古妮拉·贝里斯特罗姆 著,徐昕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  2017年9月版


 现在瑞典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状态,从几年前,瑞典就已经停止组织选美比赛,因为在这种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女人的外表。在电视上,我们可以从儿童节目中看到很多女性的飞行员、司机等形象,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现在,不管什么样的职业,无论男女都可以从事,我们的政府致力于建立一个男女真正平等的社会。现在有很多关于性别角色的讨论,电视广告中不再会出现一些性感的女性角色,也不会出现一位女性在厨房里干活,或者她很脆弱,需要靠别人来拯救。这些对于女性的刻板、传统印象正在消除。我在教育两个女儿时,最重要的就是让她们明白自己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女人,即使将来她们想要成为飞行员、消防队员或者足球运动员都可以,只要这是她们的选择。


作者:何安安

编辑:走走、覃旦思;校对: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