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 | 李阳


8月22日,据钱逊之子钱忠对外发布讣告,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钱逊教授于当日凌晨零时四十八分因病去世。玆定于八月二十六日(周一)早八点在八宝山殡仪馆文德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钱逊,籍贯江苏无锡。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历任清华大学文史教研组主任,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此后在诸多学术机构工作,担任过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等职。

但钱逊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钱穆之子。而他本人亦以推行国学,讲诵《论语》闻名于世。

1933年,钱逊出生于北平,是家中老三。尽管自幼家风熏陶,对儒家典籍耳濡目染,但据钱逊生前访谈,他早年对父亲钱穆的印象非常淡薄。潜心学术的钱穆很少顾家,对子女亦少有闻问。抗战爆发,钱穆随校南迁,钱逊则与母亲兄妹滞留北平,而后避居苏州,与父亲南北相隔。直到抗战胜利,父亲北返担任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钱逊一家才得团聚。

在钱逊记忆中,钱穆这位桃李满天下的学者,却是位令子女心生敬畏的父亲。他每次外出路过父亲书房,都不得不蹑手蹑脚,生怕踩响了走廊上松动的方砖,让父亲知道了令他回房读书。

平日的疏离已让父子之间渐生隔膜,年轻的钱逊在接触了马列主义,参加学生运动后,更与父亲渐行渐远。1949年,钱穆只身南下,至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之后又移居台湾。而钱逊则从苏州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父子从此天各一方,直到31年后,钱逊才到香港与85岁的父亲钱穆短暂重聚。

时代塑造了父子二人截然不同的命运。钱穆在海外开办书院,传扬国学;钱逊则在讲台上教授马列主义。直到改革开放,传统文化被重新认识。1982年,清华大学成立文史教研组,钱逊被调去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直到此时,年且半百的钱逊才开始理解父亲不遗余力传扬国学的苦心。

1999年,钱逊退休后,也开始孜孜不倦推广国学。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一文中,他引用父亲钱穆的话,表达了自己对中华民族精神绵延不绝、浩气长存的坚定信心:

“我父亲钱穆讲过,‘一部四千年的中国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历史,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故使中国屡仆屡起,屹然常在’。中国人为了这样的一种追求不惜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不管你富贵也好、贫贱也好、杀头也好,都毫不动摇。这样的‘浩然之气’支撑了我们民族的发展。”


参考资料:

清华大学新闻网钱逊先生介绍。

钱逊:《历史上士人的文化担当》,《北京日报》2012年2月6日第20版。

卢楚函:《钱逊,被时代选择的人生》,《环球人物》,2014年第29期。


作者:李阳

编辑:李阳

校对: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