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美)塔拉·韦斯特弗著,任爱红译,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2019年10月版


不少人会给这本书贴上“励志”的标签,但它不是另一个“风雨剑桥路”或“哈佛女孩”的成功故事。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是一位“80后”作家,她拥有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却在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她把成长和求学经历写成这本回忆录,不承想引发了全美热议,成为《时代周刊》2019年的“年度影响力人物”。

  

矛盾的根源来自于原生家庭。信奉摩门教的父母彻底地拒绝现代社会,不信任政府和公共教育,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韦斯特弗的童年只有废铜烂铁和枪支弹药。她在替父亲工作的间歇偷偷自学,经过不断努力,终于收到了大学入学的通知书。

  

如果故事就到此结束,这仅仅是又一个“教育改变人生”的成功修炼手册。韦斯特弗在进入大学之后不知如何与人相处,自感与身边一切格格不入。她努力地重塑自己的人生,却被视为家庭的背叛者,最终与父母决裂。教育对一个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自我意志与家庭责任之间又要如何平衡?作者在访谈中说到,获得的和失去的同等重要,她感激这个被教育打开的新世界,却也还在努力寻找一条回家的路。(李永博)


《出走的人:作家与家人》,(爱尔兰)科尔姆·托宾著,张芸译,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8月版


读者印象中的作家总是孤独的,他们独自坐在暗夜里,承受创作的痛苦,只与笔下的人物产生心灵交流……但实际上,几乎每个作家的背后都会有一种幽灵,它们不声不响地躲在小说的影子里,使它运动,使它在形象上更具深沉意味。这个幽灵便是作家们对家人与成长环境的记忆。

  

在《出走的人:作家与家人》中,爱尔兰小说家科尔姆·托宾描述了文学作品中的这条线索,叶芝,托马斯·曼,贝克特,博尔赫斯,詹姆斯·鲍德温……他发现几乎每个作家的作品中都飘浮着家人的影子。托宾从小说人物起笔,结合每个作家的人生经历,将个人生活与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娓娓道来,并分析作家对待亲人记忆的态度,例如为何简·奥斯汀作品中总是出现刻薄的阿姨,鲍德温笔下的儿子为何总是父亲眼里的陌生人。这本书既是一本有助于我们了解作家生活的小传记,也是一堂深入理解文本的阅读课。(宫照华)


《印尼Etc.:众神遗落的珍珠》,伊莉莎白·皮萨尼著,谭家瑜译,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10月版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13500座岛屿组成,住着360个族群,说着719种语言。它是一个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多样性与异质性的国家。由于长年遭受殖民剥削,加上其地理环境所导致的民族和文化的“破碎”,其现代化的道路非常曲折。通晓印尼语、法语等多国语言的伊莉莎白·皮萨尼,先后以驻外记者和艾滋病流行病学专家的身份周游印尼各岛,从印尼的各个侧面深入观察和理解它,并剖析了印尼的近代史,将其游历的经历和印尼的历史融合成一幅印尼画像。(徐悦东)


《自行车:自由之轮》,(英)罗伯特·佩恩著,邱宏萍译,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这两年,共享单车的起起伏伏又将“自行车”这个交通工具带回了大家的视野,仿佛它在跌跌撞撞中迎来了一次新生。但实际上,自行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跟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交通工具。19世纪最后的十多年中,自行车迅速兴起。这段时间,自行车制造业从一开始的小手工作坊发展成很大的产业,先是自行车开始在大流水线上大规模生产,之后设计环节独立出来,接着开始由专业化的工厂供应标准零件。随之而来的,是自行车的迅速普及——在作者看来,这让劳工阶层第一次具有了流动性,进而,这又松动了之前僵化的阶级和性别屏障。

  

可以说,本书是关于“自行车”的一本文化史,在简洁、精准又谐趣的讲述中,作者回顾了古老自行车的诞生,以及现代自行车的发展,在这背后,自行车有着比想象中更深刻的文化影响。透过作者的讲述,不管是事关自行车的技术细节,还是由此生发的社会变革,都在一架小小的自行车里汇聚,让我们得以用全新的目光看待这一最日常的交通工具。(张婷)


作者:新京报书评周刊

编辑:徐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