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 | 书评周刊编辑部


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类似豆瓣评分。


 当然,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见,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这个事情可还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风险)。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要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将尽快地给出自己的看法。


热门


《美满》,淡豹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


推荐指数:★☆☆☆☆


淡豹的第一本小说集出版后在豆瓣上遭遇了差评,读者认为里面的小说文字糟糕,情节混乱,也有读者认为其中的故事能引发许多社科切面的思考。不过,既然是小说集的话,那还是以文学的眼光去判断要恰当一些。


古怪的辞藻,长句,翻译腔,铺天盖地的描写,甚至是不通顺的句子,其实在创作中都不是什么致命的问题,如果成功的话,它们甚至有可能带来汉语表达的新突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成功的实验性作品。然而《美满》显然不是这样。它所谓的文学实验并没有达到任何效果。作者的发力点比较奇怪,在无关紧要的地方铆足了气力描写,使用不同的句子结构,但在需要通过讲故事和小说形式完成的部分,语言却极为平乏,像是单纯说理的网络金句。


对小说而言,这才是最致命的地方。一本小说完全可以写得枯燥、晦涩、冗长、支离破碎,但最后一定要与所讲的故事形成某种独特的叙事氛围,与作者内心的思想达成一种烘托的效果。而《美满》中那些看起来复杂的句子,背后的意味却接近于零,更不用指望它们能形成什么叙事感了。


或许是作者在创作时想得太多,没有从小说本身出发而是先搭建起了一个想表达的观点支架。这种阐释先于创作的方式从来都不会产生好作品,想想西蒙娜·波伏娃为什么将小说写得那么糟糕,这个问题也就不难解释了。(宫子)


文学


《狼蛛》,[美] 鲍勃·迪伦著,罗池译,新民说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


推荐指数:★★★☆☆


除非你是鲍勃·迪伦的忠实粉丝,并有足够的耐心(和知识积累)去破解、重组、搭建迪伦用一连串黑人群体的俚语、内涵复杂的双关和没头没尾的短句创造的语言迷宫。否则,不要买,因为,看不懂。(当然,即使你符合前述两个条件,最后结果可能还是看不懂。)


首先这本书的类型就难以定义。迪伦自己说,“任何我可以唱的,我称之为歌。任何我不能唱的,我称之为诗。任何我不能唱又长得不像诗的,我称之为小说。”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本书长得还挺像诗的。或许干脆像出版社所标注的,这是迪伦生平唯一一部“实验文本”,也是他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品”。


迪伦对这本书的情感可能比书本身还要难懂。23岁写下这本书并签给出版社之后,迪伦遭遇了一场摩托车事故,迫使出版事宜中断。迪伦不想让书就这样付诸出版,但也不想再做修改。当书无法按时付梓,人们好奇、愤怒,在地下分享、流通这本书的盗版,让其成为某种神秘和反抗的象征。直到五年后,迪伦改变主意,认为到了出版它的时候,评论家和粉丝们甚至迪伦本人却选择对正版保持沉默。此后,迪伦也再没公开提起过这本书,有关迪伦的传记和介绍也想方设法对这本书视而不见。


不过,出版方为了能让读者看懂这本书,还是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全书采用了中英双语对照,以防迪伦的原意在翻译中流失,并在文后附上了译者长达125页的译后记作为补充解释以助理解(要知道正文也不过380页)。(肖舒妍)


社科


《我的二本学生》,黄灯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8月。


推荐指数:★★★★☆


作为一本教学札记,真诚且动人。任教于广州某二本院校的黄灯,在教授大学语文公共课之外,也作为班主任和导师观察、介入并记录了自己执教15年以来四千五百多名学生的人生。许多时候,她不加修饰地放上学生的习作,让他们站到台前叙述自己的故事,这些真实笔触中透露的困顿、迷茫和(略显渺茫的)希望让人动容;其他时候,她作为旁观者,比较分析着不同年份、不同地域、不同出身学生的成长轨迹及其背后的时代变化,让读者不由地跟随她的记录反省自身:我所获得的成就,有多少是取决于我个人的努力,又有多少是得益于良好的出身和时代的契机?(反之亦然);而更多时候,以师者甚至父母的心态,黄灯相信,即便对于二本院校的孩子,教育仍然可以改变命运,尽管她眼中的“改变命运”,在理想遭遇现实之后,已经退而求其次地仅指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安稳的住处、不再背负债务或回到老家延续父母的人生——她说,她不舍得让自己的学生头破血流地去实现理想改变世界,这个社会的变革不应该只由一群年轻冲在前面。

 


不过,作为社会观察,这本书显得有些琐碎和无力。作者无法得出最终的结论,也过多地把所有学生的命运归咎于原生家庭。黄灯自身也知道这一点,借由这本书,她只希望更多二本学生能够“被看见”。当互联网的讨论集中在985、清北复,从数量上占多数的二本学生们却被忽视了。只有当他们的经历、他们的人生被看见,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才有消解的可能。(肖舒妍)


心理


《热锅上的家庭》,[美]奥古斯都·纳皮尔、卡尔·惠特克著,李瑞玲译,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5月。


推荐指数:★★★★☆


在心理治疗中,家庭治疗之于很多国人而言,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这其中既有成员配合度和时间上的问题,也有家庭成员中较为年长者对心理治疗接受程度低的原因。所谓家庭治疗,指的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家庭治疗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治疗师认为,个人的行动和思维不仅受自身支配,还会深受所在家庭的影响。


近年来,原生家庭的概念日渐深入人心。而在治疗师看来,家庭治疗正是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良药,特别是在儿童治疗和青少年治疗中,很多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大多与孩子的本质并无关系,而与孩子所在的家庭结构、关系及父母的个性、行为模式关系更加密切。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就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到孩子的心理治疗之中。


《热锅上的家庭》一书首次出版于40年前,作者之一的卡尔·惠特克是家庭治疗领域大名鼎鼎的先驱,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探索家庭治疗。书中的布莱斯一家汇集了大部分家庭的问题:封锁内心、不擅表达情感、一心扑在事业上的丈夫,经历丧偶式育儿、怀疑人生价值的主妇妻子,夹在父母中间左右为难、时不时上演离家出走戏码的替罪羊女儿,以及因父亲缺位而迷惑自大的儿子,一心想让家人别再吵架的小女儿……表面上看,这本书是这个家庭接受家庭治疗的全部经过,但显然,这本书其实是两位作者的许多家庭治疗经验混合的结果。


虽然书中的很多问题和指导意见都产生于40年前,但对于当下备受婚姻、孩子或者自身问题困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依然有着很好的启迪意义——正如它的书名一样,很多家庭成为了热锅,家庭成员便是热锅上的蚂蚁,如何从热锅中出来,也许需要整个家庭的共同努力。(何安安)


文化


《旗人风华:一个老北京人的生命周期》,罗信耀著,罗进徳译,北京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2020年8月。


推荐指数:★★★★☆


《旗人风华》写的是北京风俗、民习、建筑、历史与地理,合称“京味儿文化”,在视角和叙事上很有自己的特点。本书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由旗人罗信耀所写,用的是英文,连载于《北平时事日报》。当时有很多住在平津一带的欧美人,对自己所住地区的文化有强烈的好奇和喜爱,这部作品的目标读者便是这样一群人。因此,本书在叙事风格和材料选择上会有特殊的考量,效果也明显:其英文版曾在欧美多次再版。这部中文版,是罗信耀之子罗进徳“译写”而成。翻译是基础,改写(包括删减、增补)则是为了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需求,如译写者所说:“这次译写就是为了把一本写给外国人看的书,改造成一本给中国人看的、有‘京味儿’的大众读物。”


虽然是介绍北京的民风民俗,但《旗人风华》读起来很有十九世纪小说的味道。作者带领我们先看到一条胡同,再聚焦于一户姓吴的人家,进而引出本书主人公“小秃儿”的出生。故事就这样平淡又有趣地开始,铺陈出这户人家、尤其是“小秃儿”的吃喝玩乐、坐卧行走,在以个人为中心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引出所要介绍的风俗。纳福、坐月子、供神、添盆、满月、周岁、童谣、幼童游戏、端午、庙宇、荷花市场、中秋、重阳、出殡、过年……故事所到之处,在细节中展现风俗民情,写得详细、真挚。最后,“小秃儿”长大成人,结婚办喜事,妻子有了身孕,另一个“生命周期”即将开始,故事也在此结束。(张进)


思想


《面具与乌托邦:墨西哥人民及其文化剪影》,[墨]萨穆埃尔·拉莫斯著,艾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2020年8月。


推荐指数:★★★★☆


《面具与乌托邦:墨西哥人民及其文化剪影》是“拉丁美洲思想译丛”的第一册,单论一册书,可能它在诸多思想译介中显得无足轻重,然而它所属的丛书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系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出现了“拉美文学热”——当然,这些作品是通过西方滤镜筛选后转而进入中国视野的。涉及拉美哲学思想、批判理论的译介,这类思想资源则相当稀少。长久以来,当我们说起外国哲学、思想或理论时,往往所指都是欧陆或英美的巨匠与杰作。第三世界比如拉美和非洲的思想史,几乎不在我们的视野之内。


这种样态的思想版图,显然是需要反思和亟待丰富的,尤其是在全球危机的当下,我们需要别样的思想营养。“拉丁美洲思想译丛”因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翻译项目,而是有着清晰的问题意识和宏大愿景。


书系主编滕威在序言中指出,拉美思想/哲学有着极其丰富的美索美洲和前哥伦布时期多元的源头,有着漫长的积累和发展历史,而且几乎覆盖了哲学研究、文艺思潮、政治经济乃至社会运动等各个领域。至于什么是拉美哲学,取决于我们对拉美的理解,也取决于我们对哲学的理解。需要意识到的一点是,二十世纪的拉美思想史研究是众多理解冲突与纷争的场域,它体现出的是历史本身的复杂性。


这一译丛邀请的学术顾问包括国内外重要的拉美研究学者,译介重点放在19世纪民族解放与文化独立思潮中的经典著作以及20世纪从“创始者一代”为首的六代思想家。对我来说,如果可以在历史纵深里对拉美思想演化有更为系统的观察,对于我们理解自身以及其他西方现代性的“他者”都有极为重要的样本意义。(董牧孜)


撰文 | 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辑 | 李永博;王青

校对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