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学生参加美国高中过山车赛。国际学校如今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引入国外课程体系,而是更多关注融合中西教育之长,开发适合中国学生有本土生命力的课程。


新桥拓展国际交流项目,学生可以走出国门交流、游学。


新桥学生教外国友人如何使用筷子。


学生尽情享受棒球运动的快乐。


外教与中国学生其乐融融。


借助节日活动,外教让更多中学学生理解西方文化。


戏剧课上学生尽情展现个性才艺。


学生在外教指导下学习紧急救护常识。


茶艺课也必须与不同学科相联系,如地理、生物、历史,乃至经济学。

  课程是一所学校的核心。随着家长对国际教育的理解愈加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既有国际视野,又不失中国根基。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际学校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引入国外的课程体系,而是更多地关注融合中西教育之长,打造最适合中国学生的新课程体系。

  “AP针对北美,A-level则以英国为主,可以根据孩子的留学目标去匹配合适的课程体系”;“IB课程很火,但其实难度挺高,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全盘引入国外的课程体系,可能让孩子丢掉中国文化根基”……

  说起课程,有国际教育需求的家长往往能脱口而出几大知名的国际课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但是,对于“什么样的国际课程真正适合中国孩子未来发展的需求”、“如何让孩子在接受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也能汲取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等关键性问题却存在诸多困惑。

  吸纳国际优势

  独创INB国际课程 契合IB教育理念

  “我们在设计课程时考虑的不是学生喜欢什么,也不是迎合家长心理,更不是社会上流行哪个课程我们就做什么。” 北京新桥外国语高中学校教学主任惠泊添开宗明义地说,国际学校的课程要结合社会发展趋势,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未来的长远发展。

  新桥没有直接把AP、A-level之类的国际课程拿来就用,而是独创了INB国际课程,将中国初高中和海外初高中及大学课程有机融合,结合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5门国家课程、近30门AP或IB国际课程,20余门自主研发的选修课程,创设出了多元化、多层次、应用应试能力相结合的四维课程体系。在这一课程体系下,通过标准课程、高级课程、特色课程、个性留学规划、学分结业,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个课程体系不是一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在多年开设高中教育和国际教育的经验基础上积累起来。”惠泊添从2006年开始就在新桥工作,亲身经历了INB国际课程被一点点打磨出来的艰辛历程,“从建立国际班开始就已经在进行课程改良,不断地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学业成绩、学习过程中能力水平的变化、目前所处及将来可能面对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调整课程改革方案,并建议配套的团队为学生提供指导服务。”

  “你可以把INB国际课程理解为‘New IB’”, 惠泊添解释说,IB课程体系突出全人教育,要求学生文理均衡发展,素质综合发展,但IB课程的难度很大,很多中国学生现有的能力还不足以应对IB课程的学习,这时就需要基于IB课程理念设计并与之相衔接的课程,新桥INB国际课程扮演的便是这样的角色。

  重视中国根基

  强化传统文化渗透 夯实理科教育基础

  国际学校教给学生们的是国际认可的素质、技能和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多国际学校也开始意识到,中国课程的特色与优势也应被融入国际教育之中,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在理科方面重视关键知识点的传授,尤其是数理化等。

  在新桥,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在内的国家课程都会开足、开好。与此同时,基于教学经验和国际高中的教育实践,新桥的老师们也善于通过国家课程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当从新桥走出的一批批学生进入国外高校留学深造,在新桥打下的扎实基础和磨炼的能力开始逐渐显现。

  北京新桥外国语高中学校2013级学生许田宇正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政治学专业,当问及高中阶段学习的哪门课对自己的留学帮助最大时,他的回答颇让人出乎意料——语文课。

  在许田宇的印象中,新桥的语文课非常有意思,“读《红楼梦》时,惠泊添老师会给大家放《红楼梦》的电视剧,一边看一边分析人物。”惠老师的一句点拨对许田宇的影响则更为深远,“在一次作文比赛中,惠老师对当年那个争强好胜的我说‘文化学习要以个人修为为重,不要跟人比’,这个道理让我在如今的大学学习中获益匪浅。”

  许田宇说,他现在所学的政治学专业需要同学之间不断交流、辩论,因为大家认知不同,有时常会觉得心里不服气,每当这时,就会想起惠老师的那句话,提醒自己“学习政治学就是为了了解彼此的不同,不能老有跟人斗的心态,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提炼核心理念

  重视多元应用能力 拓展国际交流项目

  除了巩固中国基础教育理科优势之外,吸取国际课程的多元化应用能力精华也是新桥INB国际课程的特色之一。

  在惠泊添看来,无论是美国课程还是英国课程,强调的都是全人教育、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这与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相通的。因此,新桥的课程设计既将海外初高中及大学课程与中国的课程相融合,也借鉴了AP、IB国际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学方式。

  以化学为例,北京新桥外国语高中学校化学组主任周娟说,国内的化学课以往更强调各知识点,国外的化学课涉及的知识面更宽,这就要求老师在整合中西课程时要考虑中国学生的能力和程度,对知识的衔接和深浅度的掌握都要非常到位。

  另外,国外的化学课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如IB课程体系中非常注重学生在实验中采集数据的能力。新桥的化学课也借鉴了这些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实验中验证理论和方法,在课堂上增加学生对化学原理的表述。

  在学科之外,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元文化熏陶,了解外面的世界,更加从容地面对全球化挑战,新桥还拓展了很多国际交流项目,带领老师和学生走出国门,去到美国纽约、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英国伦敦、爱丁堡、格拉斯哥,韩国首尔、釜山等地,开阔眼界,感受文化。

  ■ 学生故事

  借数学打入美国朋友圈

  ●金姗,北京新桥外国语高中学校2012级学生,目前就读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我在初中就已经明确了要出国的打算,当时新桥提供的“两年国内预备课程+一年美国高中的项目”引起了我的兴趣。回过头看,在国内的两年预备课程非常重要。

  首先是穿插在英语课程中的托福培训,只要认真学,托福考试应该不成问题。学校还会提供美国历史等衔接课程,这对到美国之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尤其是12年级的必修政府课。

  在新桥打下的扎实理科基础还让我在美国高中迅速扩大了朋友圈。高三我到美国Gahanna Lincoln High School就读,因为我的AP微积分成绩在全年级数一数二,所以被老师推荐去做数学助教。在一年的助教过程中,我帮助美国同学辅导数学,他们帮助我学习政府课,大家在相互帮助中结成了友谊。

  除了这些在留学中有明显影响的课程之外,新桥还有两门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一个是果老师的化学课,他特别善于用一些“梗”来讲化学原理,让我们一下就掌握了知识点。还有一个是高申老师的中国历史课,他上课非常有趣,就跟说评书一般。

  ■ 对话

  不与学科相联系的特色课易沦为空谈

  ●惠泊添,北京新桥外国语高中学校教学主任

  新京报:新桥为何如此重视语文教育?

  惠泊添:语言是一块敲门砖,想拥有国际视野,首先得了解本国的语言和文化根基。以往的语文课,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却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新桥的语文教育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字词、背语篇,而是希望借助中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语言学习的共通之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为以后的留学深造、步入社会打好基础。

  新京报:你也提到IB课程很难。在生源质量受限的情况下,基于IB理念的课程在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时会面临哪些挑战?

  惠泊添:生源质量对课程教学会有一定的影响。在起点阶段,基础课的培养中老师会更注意方法,付出更大的努力。但是,中考分数低,不代表学生能力就低,关键还得看老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的潜力。

  新京报:什么样的老师才能满足INB国际课程体系的要求?

  惠泊添:我们要求任课老师都必须有3年以上国际课程教学经验,必须带过不少于三届的高三毕业班。同时,我们还要老师的本科出处、老师的个人论文。公开课要求在区级以上;与区里教研员的沟通联系不得低于3年。

  新京报:在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中,特色选修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桥如何设计校本课程,帮助学生发掘个性特长?

  惠泊添: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等因素决定了特色课是流于形式,还是能对学生个人成长发挥重要影响。我认为,特色课如果不跟具体学科相结合,不跟社会发展、不跟人的培养想结合,就是空谈。以茶艺课为例,如果仅仅教给学生茶的品种、茶在哪些国家流行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与不同的学科相联系。比如涉及茶的产地可以与地理、生物学科相结合,茶文化还涉及到服饰、家具、茶具、茶的历史,茶也与中国传统哲学相关,茶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又可以涉及到经济学。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本版图片/资料图片